浙江省湖州市第十二中学高一数学理期末试卷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浙江省湖州市第十二中学高一数学理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是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若函数是一个单调递增函数,则实数的取值范围 A.          B.           C.         D. 参考答案: D 2. 幂函数的图象经过点,则=               A.           B.          C.3          D.-3 参考答案: A 3. 设函数,对于给定的正数K,定义函数fg(x)=,若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x,恒有fg(x)=f(x),则(  ) A.K的最小值为1 B.K的最大值为1 C.K的最小值为 D.K的最大值为 参考答案: B 【考点】函数恒成立问题. 【分析】若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x,恒有fg(x)=f(x),则f(x)≥K恒成立,求出f(x)的最小值,即为K的最大值. 【解答】解:若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x,恒有fg(x)=f(x), 则f(x)≥K恒成立, ∵≥20=1, 故K≤1, 即K的最大值为1, 故选:B. 4. 将函数图像上所有点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将各点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倍,得到函数,则(   )       A.在单调递减                 B.在单调递减  C.在单调递增                 D.在单调递增 参考答案: A 5. 已知全集U={﹣1,0,1},A={0,1},则?UA=(  ) A.{﹣1} B.{﹣1,0,1} C.{﹣1,0} D.{﹣1,1} 参考答案: A 【考点】补集及其运算. 【专题】计算题. 【分析】由题意,直接根据补集的定义求出?UA,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解答】解:因为U={﹣1,0,1},A={0,1}, 所以?UA={﹣1}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补集的运算,理解补集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6. 已知函数,则f(2+log23)的值为(     ) A. B. C. D. 参考答案: A 【考点】函数的值;分段函数的解析式求法及其图象的作法. 【专题】计算题. 【分析】先判断出2+log23<4,代入f(x+1)=f(3+log23),又因3+log23>4代入f(x)=,利用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求解. 【解答】解:∵1<log23<2,∴3<2+log23<4, ∴f(2+log23)=f(2+log23+1)=f(3+log23), ∵4<3+log23<5,∴f(3+log23)==×=, 故选A. 【点评】本题的考点是分段函数求函数值,先判断自变量的范围,再代入对应的关系式,根据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 7. 设点M是棱长为4的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D的中点,点P在面BC C1B1所在的平面内,若平面D1PM分别与平面ABCD和平面BC C1B1所成的锐二面角相等,则点P到点C1的最短距离是() A. B. C. 2 D. 参考答案: B 【分析】 以为原点,为轴为轴 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计算三个平面的法向量,根据夹角相等得到关系式:,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到答案. 【详解】`以为原点,为轴为轴 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易知:平面的法向量为       平面的法向量为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则,取 平面分别与平面和平面所成的锐二面角相等 或 看作平面的两条平行直线,到的距离.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点到点的最短距离都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空间直角坐标系,二面角,最短距离,意在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8. 不等式>1的解集是(  ) A.{x|x<﹣2} B.{x|﹣2<x<1} C.{x|x<1} D.{x|x∈R} 参考答案: A 【考点】7E: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分析】移项通分变形可化原不等式为>0,即x+2<0,易得答案. 【解答】解:>1可化为﹣1>0, 整理可得>0,即x+2<0, 解得x<﹣2,解集为{x|x<﹣2} 故选:A 9. 若a>0,(   )w.w.w.k.s.5.u.c.o.m     A.1                     B.2 C.3                     D. 4 参考答案: C 10. 已知特称命题p:?x∈R,2x+1≤0.则命题p的否定是(  ) A.?x∈R,2x+1>0 B.?x∈R,2x+1>0 C.?x∈R,2x+1≥0 D.?x∈R,2x+1≥0 参考答案: B 【考点】命题的否定. 【专题】常规题型. 【分析】根据特称命题是全称命题,依题意,写出其否定即得答案. 【解答】解:根据题意,p:?x∈R,2x+1≤0,是特称命题; 结合特称命题是全称命题, 其否定是?x∈R,2x+1>0;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基础题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应用.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1. 若函数的图象经过点,则函数的图象必定经过的点的坐标 是   ▲     .    参考答案: _4_ 略 12. 已知集合,,则            . 参考答案: {0,1,2} 13. 已知集合至多有一个元素,则的取值范围为                      参考答案: 14. 已知弧长为πcm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则这条弧所在圆的直径是    cm,这条弧所在的扇形面积是     cm2. 参考答案: 8,2π 【考点】扇形面积公式. 【分析】根据弧长公式求出对应的半径,然后根据扇形的面积公式求面积即可. 【解答】解:∵弧长为πcm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半径r=4cm,直径是8cm, ∴这条弧所在的扇形面积为S==2πcm2. 故答案为8,2π.   15.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B=AD=CD=1,BD=,BD⊥CD,将四边形ABCD沿对角线BD折成四面体A′﹣BCD,使平面A′BD⊥平面BC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1)A′C⊥BD;  (2)∠BA′C=90°; (3)CA′与平面A′BD所成的角为30°; (4)四面体A′﹣BCD的体积为. 参考答案: (2)(4) 考点: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专题: 综合题;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 分析: 根据题意,依次分析命题:对于(1),可利用反证法说明真假;对于(2),△BA'D为等腰Rt△,CD⊥平面A'BD,得BA'⊥平面A'CD,根据线面垂直可知∠BA′C=90°;对于(3)由CA'与平面A'BD所成的角为∠CA'D=45°知真假;对于(4),利用等体积法求出所求体积进行判定即可,综合可得答案. 解答: 解:∵四边形ABCD中,AB=AD=CD=1,BD=,BD⊥CD,平面A'BD⊥平面BCD,则由A′D与BD不垂直,BD⊥CD,故BD与平面A′CD不垂直,则BD仅于平面A′CD与CD平行的直线垂直,故(1)不正确; 由题设知:△BA'D为等腰Rt△,CD⊥平面A'BD,得BA'⊥平面A'CD,于是(2)正确; 由BD⊥CD,平面A′BD⊥平面BCD,易得CD⊥平面A′BD,∴CD⊥A′B,CD⊥A′D,∵A′D=CD,∴△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DC=45°,则CA′与平面A′BD所成的角为45°,知(3)不正确; VA′﹣BCD=VC﹣A′BD=,故(4)正确. 故答案为:(2)(4).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异面直线及其所成的角,以及三棱锥的体积的计算,同时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论证推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须对每一个进行逐一判定. 16. 数列{an}中,Sn为{an}的前n项和,若,则n=____. 参考答案: 5 【分析】 由,结合等比数列的定义可知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代入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因为,所以,又因为 所以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由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得,解得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等比数列定义求通项公式以及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属于简单题。 17.  当函数取得最大值时,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三、 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8.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CC1=AB,D为AB的中点,设AC1、A1C交于O点. (1)证明:BC1∥平面A1DC; (2)证明:AC1⊥平面A1CB. 参考答案: 证明:(1)∵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CC1=AB, ∴CC1⊥平面ABC,AC2+BC2=AB2,∴AC⊥BC, 以C为原点,CA为x轴,CB为y轴,CC1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AC=BC=CC1=AB=, 则A(),B(0,,0),C1(0,0,),A1(),C(0,0,0), D(,0), =(0,﹣,),=(),=(,0), 设平面A1DC的法向量=(x,y,z), 则, 取x=1,得=(1,﹣1,﹣1), ∵?=0+=0,BC1?平面A1DC, ∴BC1∥平面A1DC. (2)=(﹣,0,),=(),=(0,,0), ∵=﹣2+0+2=0,=0, ∴AC1⊥CA1,AC1⊥CB, ∵CA1∩CB=C,∴AC1⊥平面A1CB. 19. (12分)(1)求函数y=+的定义域; (2)求函数y=﹣x2+4x﹣2,x∈[0,3)的最值. 参考答案: 考点: 二次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求法. 专题: 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分析: 本题(1)根据分式的分母不为0,偶次根式的被开方数非负,得到自变量满足的条件,解不等式,得到函数的定义域;(2)对二次函数进行配方、画图,根据图象特征,得到函数的最值,得到本题结论. 解答: (1)要使原式有意义,则 , ∴, ∴该函数的定义域为(﹣∞,﹣2)∪(﹣2,﹣1)∪(1,2)∪(2,+∞). (2)原式化为y=﹣(x﹣2)2+2,x∈[0,3), 由图可知: 当x=2时,ymax=2, 当x=0时,ymin=﹣2, 故该函数的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 点评: 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20. (12分)已知函数f(x)=lg,a,b∈(﹣1,1). (1)求函数f(x)的定义域; (2)判断f(x)的奇偶性; (3)求证:f(a)+(b)=f(). 参考答案: 考点: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专题: 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分析: (1)求解>0,﹣1<x<1得出定义域, (2)运用定义判断f(﹣x)=lg=﹣lg=﹣f(x), (3)f(a)+(b)=f().运用函数解析式左右都表示即可得证. 解答: 函数f(x)=lg,a,b∈(﹣1,1). (1)∵>0,﹣1<x<1 ∴函数f(x)的定义域:(﹣1,1). (2)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f(﹣x)=lg=﹣lg=﹣f(x), ∴f(x)是奇函数. (3)证明:∵f(a)+f(b)=lg+lg=lg, f()=lg=lg, ∴f(a)+(b)=f(). 点评: 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定义,奇偶性的求解,恒等式的证明,属于中档题,关键是利用好函数解析式即可. 21. 为了了解初三学生女生身高情况,某中学对初三女生身高进行了一次测量,所得数据整理后列出了频率分布表如下: 组 别 频数 频率 145  5~149  5 1 0  02 149  5~153  5 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