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常马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期末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常马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在1×105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H2O(g) === H2(g)+O2(g)  △H=+242kJ?mol-1       B. 2H2(g)+O2(g) === 2H2O(l)    △H=-484kJ?mol-1 C. H2(g)+ O2(g) === 2H2O(g)  △H=+242kJ?mol-1   D. 2H2(g)+O2(g) === 2H2O(g)   △H=+484kJ?mol-1 参考答案: D 略 2. 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 A.外观             B.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C.是否能通过滤纸 D.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参考答案: B 【考点】胶体的重要性质. 【分析】分散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据分析. 【解答】解:分散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所以,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故选B. 3. 漂白粉在空气中放置易失效的主要原因是(    ) A. Ca(ClO)2不稳定,易分解 B. Ca(ClO)2易吸收水分而潮解 C. Ca(ClO)2跟空气中的水和CO2反应 D. Ca(ClO)2跟空气中的CO2反应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次氯酸的酸性弱于碳酸,故Ca(ClO)2跟空气中的水和CO2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碳酸钙,次氯酸见光分解从而失效。故答案为C。 4. 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 ΔH=-QkJ·mol-1(Q>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Ⅰ研究是t0时刻增大O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图Ⅱ研究的是t0时刻加入催化剂后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图Ⅲ研究的是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且甲的催化效率比乙高 D. 图Ⅲ研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低 参考答案: B 【分析】 在分析有关图像时应该注意:v-t图像要分清正逆反应,分清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影响;在转化率-时间图像或物质的百分含量-时间图像中,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代表温度高或压强大或使用合适的催化剂等。 【详解】A项、增大氧气的浓度,平衡破坏的瞬间逆反应速率应不变,图中条件变化应为增大压强,故A错误; B项、图Ⅱ中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的增大,化学平衡不移动,应为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B正确; C项、催化剂能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图中条件变化应为温度对平衡的影响,故C错误; D项、图像Ⅲ中乙首先到达平衡状态,则乙的温度高于甲中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图象,注意压强、浓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及平衡的影响,把握图中中速率的关系及点、线、面的意义是解答关键。   5. 下列关于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通过物理变化即可提取海水中的溴单质 B. 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只发生化学变化 C. 从海水中可以得到NaCl,可电解NaCl溶液制备Na D. 利用海水、铝、空气为能源的航标灯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参考答案: D 【分析】 A、海水中溴元素是以溴离子形式存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海水提溴是先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用热空气吹出得到; B、海水蒸发制海盐,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将溶剂蒸发析出氯化钠晶体; C、电解氯化钠溶液得到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得不到金属钠; D、海水、铝、空气形成原电池反应; 【详解】A、海水中溴元素是以溴离子形式存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海水提溴是先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用热空气吹出得到,过程中有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海水蒸发制海盐,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将溶剂蒸发析出氯化钠晶体,过程中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电解氯化钠溶液得到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得不到金属钠,工业上是电解熔融氯化钠得到获得金属钠,故C错误; D、海水、铝、空气形成原电池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D正确; 故选:D。 6.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L A.        B.        C.         D. 参考答案: 略 7. 下列物质中,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NaOH溶液反应的是 ①Al2O3;②Mg(OH)2;③Al(OH)3;④(NH4)2CO3;⑤NaHCO3;⑥AlCl3 A.①③⑤⑥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①③④⑤ 参考答案: D 8. 下列各组物质中,不管它们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充分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变的是(    )   A.乙烯和苯                B.乙醇和丙醇(CH3CH2CH2OH)  C.乙醇和乙醚(C2H5OC2H5)     D.甲醛( HCHO)和乙酸 参考答案: 略 略 9. 不能用排水收集法收集的气体是 A.氨气          B.氧气       C.二氧化氮     D.一氧化氮 参考答案: AC 10. 有一无色混合气体可能是由HCl、NO、NO2、CO2、NH3、H2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将此气体通过盛有浓H2SO4时的洗气瓶时,气体体积减小。继续通过装有过氧化钠的干燥管,发现从出气口出来的气体显红棕色,再将该气体全部通入盛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内,发现最后试管里仍为一满试管液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原气体中一定含有NH3、CO2、NO   B.原气体中一定不含有HCl 、H2、NO2      C.原气体中可能含有HCl 、H2       D.原气体中CO2和NO物质的量比为3:2 参考答案: C 11. 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区别是 A. 透明程度    B. 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    C. 稳定性    D. 丁达尔效应 参考答案: B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它溶液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所以,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答案选B。 12. 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原子的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原子组成HmX分子,在ag HmX分子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A.(A+N+m)mol    B. (A-N+m)mol    C. ( A-N)mol    D.(A-N)mol 参考答案: B 略 13. 为检验试管中少量白色晶体是否为铵盐,下列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四种方案,其中最好的方案是     A.加入1 mLNaOH溶液,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     B.加入1 mLNaOH溶液,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     C.加入1 mLNaOH溶液,加热试管,将蓝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 D.加入1 mLNaOH溶液,加热试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 参考答案: D 略 14. 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氟到碘,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B.因为铝原子比钠原子失去电子数目多,所以铝比钠的还原性强 C.第三周期从钠到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D.氧与硫为同主族元素,氧比硫的原子半径小,氧比硫的非金属性强 参考答案: B 略 15. 两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52g,溶于足量的稀H2SO4中,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氢气22.4L,则这种混合物不可能是 (  ) A、Na和K          B、Mg和Al           C、Cu和Al        D、Al和Fe 参考答案: B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某化学小组为了研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实验内容及记录】 实验编号 室温下,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mL 室温下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需时间/min 0.6 mol/L H2C2O4溶液 H2O 0.2 mol/L KMnO4溶液 3 mol/L 稀硫酸 1 3.0 2.0 3.0 2.0 4.0 2 3.0 3.0 2.0 2.0 5.2 3 3.0 4.0 1.0 2.0 6.4 请回答: (1)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2)利用实验1中数据计算,用KMn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υ(KMnO4)=            . (3)该小组同学根据经验绘制了n(Mn2+) 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但有同学查阅已有的实验资料发现,该实验过程中n(Mn2+) 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应如图2所示.该小组同学根据图2所示信息提出了新的假设,并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①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是           . ②请你帮助该小组同学完成实验方案,并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编号 室温下,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mL 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 室温下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需时间/min 0.6 mol/L H2C2O4溶液 H2O 0.2 mol/L KMnO4溶液 3 mol/L 稀硫酸 4 3.0 2.0 3.0 2.0       t   ③若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成立,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   参考答案: (1)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KMnO4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2)1.5×10﹣2 mol/(L?min); (3)①生成物中的MnSO4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或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②MnSO4; ③与实验1比较,溶液褪色所需时间短(或所用时间(t)小于4min). 【考点】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分析】(1)从表中数据可知改变的条件是KMnO4浓度,根据高锰酸钾溶液溶液浓度不同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解答; (2)先根据醋酸和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判断过量,然后根据不足量及反应速率表达式计算出反应速率; (3)①由图乙可知反应开始后锰离子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加的比较快,所以探究的是硫酸镁在反应中的作用; ②作对比实验时,除了加入MnSO4不同外,其它量完全相同,据此进行解答; ③若反应加快,说明Mn2+是催化剂,反应过程中溶液褪色时间减少. 【解答】解:(1)从表中数据可知改变的条件是KMnO4浓度;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KMnO4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故答案为: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KMnO4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2)草酸的物质的量为:0.6mol?L﹣1×0.003L=0.0018mol,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2mol?L﹣1×0.003L=0.0006mol,草酸和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0018mol:0.0006mol=3:1,显然草酸过量,高锰酸钾完全反应,混合后溶液中高锰酸钾的浓度为: =0.06mol/L, 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