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胶州第三中学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第三中学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已知:2Zn(s)+O2(g)=2ZnO(s) ΔH1=-701.0 kJ·mol-1 2Hg(l)+O2(g)=2HgO(s) ΔH2=-181.6 kJ·mol-1 则反应Zn(s)+HgO(s)=ZnO(s)+Hg(l)的ΔH为 A. +519.4 kJ·mol-1 B. +259.7 kJ·mol-1 C. -259.7 kJ·mol-1 D. -519.4 kJ·mol-1 参考答案: C 【详解】①2Zn(s)+O2(g)=2ZnO(s) ΔH=-701.0 kJ·mol-1 ②2Hg(l)+O2(g)=2HgO(s) ΔH=-181.6 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得2Zn(s)+2HgO(s)=2ZnO(s)+2Hg(l)ΔH=(-701.0 kJ·mol-1)-(-181.6 kJ·mol-1)=-519.4 kJ·mol-1,即Zn(s)+HgO(s)=ZnO(s)+Hg(l),ΔH=-259.7 kJ·mol-1,故C正确。故选C。 2. (不定项)X、Y、Z、M、N、Q皆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其原子半径与主要化合价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性:N>Q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M>Y>N C.简单离子半径:Q>N>X    D.原子序数:Z>LI>X>Y 参考答案: BD 3. 最近医学界通过用放射性14C标记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AIDS)。下列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14C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 14C与14N含的中子数相同 C. 14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D. 14C与12C互为同位素 参考答案: D 【分析】 A.碳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B.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C.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D.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 【详解】A. 14C与C60中普通碳原子,为同种元素的碳原子,则碳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A项错误; B. 14C的中子数为14?6=8,14N的中子数为14?7=7,二者不同,B项错误; C. 14C是原子,不是单质,与C60单质不是同素异形体,C项错误; D. 14C与12C的质子数均为6,中子数分别为8、6不同,互为同位素,D项正确; 答案选D。 4. 某有机物的结构为下图所示,这种有机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①可以燃烧;②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③能跟NaOH溶液反应; ④能发生酯化反应; ⑤能发生加聚反应;⑥能发生水解反应 A.①④    B.只有⑥    C.只有⑤   D.④⑥ 参考答案: B 略 5. 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B. 利用半透膜可除去淀粉溶液中的少量NaCl C. Fe(OH)3胶体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将向阴极运动,说明Fe(OH)3胶体带正电 D.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至出现红褐色的沉淀,即得Fe(OH)3胶体 参考答案: B A、根据分散系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②不是根据否具有丁达尔现象来分类,故A错误; B、淀粉溶液属于胶体,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可透过半透膜,所以可用半透膜除去淀粉溶液中的NaCl,故B正确;C、Fe(OH)3胶体为分散系不带电,Fe(OH)3胶体中含有带正电的胶体粒子,故C错误;D、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即为Fe(OH)3胶体,故D错误。故选B。 点睛:利用半透膜除去淀粉溶液中的少量NaCl,此方法称为渗析;只能说Fe(OH)3胶粒带电荷,不能说Fe(OH)3胶体带电荷,此为本题的易错点。 6. 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且强酸性溶液中也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 K+、Na+、ClO-、SO42-    B. Mg2+、Al3+、NO3-、SO42- C. Na+、CO32-、Cu2+、K+    D. Fe2+、K+、Cl-、NO3- 参考答案: B A. H+、ClO-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B. H+、Mg2+、Al3+、NO3-、SO42―不发生反应,能大量共存;C. CO32-、Cu2+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D. Fe2+、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选B。 点睛: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主要属于复分解反应,少数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等。本题带有附加条件,需要考虑H+与其它成分的反应。 7. 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   )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滴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42- B 滴加用稀硫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Cl― C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中有Na+、无K+ D 滴加稀NaOH溶液并加热,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NH4+   参考答案: D 略 8. 下列关于钠的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Na2C03和NaHC03均能与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 B.Na2C03固体中含有的NaHC03可用加热的方法除去 C. Na202和Na2O均为白色固体,与C02反应均放出02 D.分别向Na2O2和Na20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立即滴人酚酞溶液现象相同 参考答案: B 略 9. 能用来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试剂是: A.生石灰    B.无水硫酸铜    C.浓硫酸    D.金属钠 参考答案: B 10. 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SiCl4 B.H2O C.BF3 D.PCl5 参考答案: A 【考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分析】在ABn型化合物中,中心元素A的族序数+成键数=8时,满足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含H元素的化合物一定不满足,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SiCl4中,Si元素位于IVA族,4+4=8,所以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故A正确; B、H2O中,H元素位于第IA族,则1+1≠8,所以所有原子不能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故B错误; C、BF3中,B元素位于第IIIA族,3+3≠8,所有原子不能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故C错误; D、PCl5中,P元素位于第VA族,5+5=10,所以所有原子不能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故D错误; 故选A. 11.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气)+ 2Y(气) 2Z(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①     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    ② 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 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Z,同时生成2n molY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C 略 12. 有 Al2(SO4)3 ,FeSO4,CuCl2, NaOH四种溶液,将其两两反应,若有一种溶液滴入另两种溶液中均产生了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该溶液,原白色沉淀或消失或发生颜色变化,则可推断这一种溶液是  (    ) A.Al2(SO4)3    B.FeSO4       C.BaCl2       D.NaOH 参考答案: D 略 13. X2-的核外电子排布为2、8、8,则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第三周期0族                           B. 第三周期VIA族      C.第三周期VIIA族                         D. 第四周期IA族  参考答案: B 14. 将足量BaCO3粉末分别加入下列溶液中,充分溶解至溶液饱和。各溶液中Ba2+的浓度最小的为  A、40mL 水                             B、10mL 0.2 mol·L-1Na2CO3溶液    C、50mL 0.01 mol·L-1 氯化钡溶液      D、100mL 0.01 mol·L-1盐酸 参考答案: B 略 15.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上述电池分别属于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 B. 干电池在长时间使用后,锌筒被破坏 C. 铅蓄电池工作过程中,每转移2 mol电子,负极质量减小207g D.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A、干电池是一次性电池,铅蓄电池是可充电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氢氧燃料电池属于燃料电池,故A正确;B、在干电池中,Zn作负极,被氧化,故B正确;C、铅蓄电池工作过程中,硫酸铅在负极上析出,该极质量应该增加而非减小,故C错误;D、氢氧燃料电池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且工作的最终产物是水,故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故D正确;答案为C。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14分)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反应方程式为 2NH3+3CuO     N2+3H2O+3Cu,用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A中加的是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C中的固体是氧化铜。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检验氨气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_,其现象是__   ________。 (2)B中加入的物质是            ,其作用是                          。 (3)实验时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中氨的作用是_______(填氧化剂或还原剂)。 (4)实验时在D中收集到的液态物质是          ,E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 (5)若要检验反应生成的水,可将试管D及烧杯部分改成两个相连的干燥管,(一种类似于U型管作用,内装固体干燥剂的管子)第一个干燥管X内装有______,现象是_______;第二个干燥管Y内装有碱石灰,作用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略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苯与甲烷都能发生          反应,反应的主要差异在                 ; 苯与乙烯都能发生          反应,反应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其中,与高锰酸钾发生的反应是         反应(填反应类型,下同);与溴水发生的反应是          反应。 参考答案: 略 18. 元素周期表中第 m 号元素, 其原子的质量数为 n , 关于该元素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其原子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是 m     B.其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 n – m ) 个,核外电子数肯定为 m 个     C.其原子质量是12C 原子质量的 n 倍     D.其原子质量与 12C 原子质量之比约为 n : 12 参考答案: D 19. 已知:当羟基与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