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宿迁市沂涛中学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年江苏省宿迁市沂涛中学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一种由钛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气态团簇分子,如图所示。顶点和面心的原子是钛原子,棱的中心和体心的原子是碳原子,则它的化学式是 A.TiC      B.Ti6C7      C.Ti14C13       D.Ti13C14 参考答案: C 2. 用电解法制备无机高分子聚合物﹣﹣聚合氯化铝.如图所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电解总反 应可表示:Al+H2O+AlCl3[Al2(OH)mClx﹣m]n+H2↑(未配平),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Cu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B.聚合氯化铝化学式中x=4 C.电解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ˉ═H2↑ D.将电源换成导线连接两电极,则不能形成原电池 参考答案: C 考点:电解原理. 分析:A.根据电池反应式知,Al失电子作阳极、Cu作阴极,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B.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C.根据电池反应式知,电解时,阴极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 D.将电源换成导线连接两电极,符合原电池构成条件,电解质溶液酸性很弱,发生吸氧腐蚀. 解答:解:A.根据电池反应式知,Al失电子作阳极、Cu作阴极,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所以Cu与电源负极相连,故A错误; B.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2×3=m+x﹣m=6,x=6,故B错误; C.根据电池反应式知,电解时,阴极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电解反应式为2H++2e﹣═H2↑,故C正确; D.将电源换成导线连接两电极,符合原电池构成条件,所以能构成原电池,电解质溶液酸性很弱,发生吸氧腐蚀,Al易失电子作负极、Cu作正极,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电解为载体考查电解原理、化合价判断、原电池构成条件等知识点,明确离子放电顺序、原电池构成条件等知识点即可解答,明确元素化合价变化与阴阳极关系,题目难度不大. 3. 有机物C4H8O3在一定条件下的性质有:在浓硫酸存在下,可脱水生成能使溴水褪色的只有一种结构形式的有机物;在浓硫酸存在下,能分别与乙醇或乙酸反应;在浓硫酸存在下,还能生成分子式为C4H6O2的五元环状有机物。则有机物C4H8O3的有关叙述正确的 (    ) A.C4H8O3的结构简式为HOCH2CH2CH2COOH B.C4H8O3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H2COOH C.C4H8O3为α—羟基丁酸 D.C4H8O3为羟基乙酸乙酯 参考答案: A 略 4.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用试管取出试剂瓶中的Na2CO3溶液,发现取量过多,为了不浪费,又把过量的试剂倒入试剂瓶中 B.Ba(NO3)2溶于水,可将含有Ba(NO3)2的废液倒入水槽中,再用水冲入下水道 C.用蒸发的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全部加热蒸干 D.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时,浓硫酸溶于水后,应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参考答案: D 略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照氯水时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    B.水晶项链和餐桌上的瓷盘都是硅酸盐制品 C.酸性氧化物都不能和酸反应       D.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 参考答案: D 略 6. 溴酸银(AgBr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溴酸银的溶解是一个熵增、焓减过程 B.对应温度下,X点的分散系中,V(溶解)>v(沉淀) C.Y点的分散系中,c(Ag+)·c(BrO3-)>6.25×10-4 D.60 ℃时溴酸银饱和溶液中c(BrO3-)=0.025mol·L-1 参考答案: D A项,由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可知:温度升高,该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所以溴酸银(AgBrO3)溶解是吸热过程(焓增过程),故A项错误;B项,由图像可知:X点的溶液中溶质处于过饱和状态,所以V(溶解)0   B.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图a中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37.5%   D.发生反应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大小关系为:v(X)= v(Y)= 2v(Z) 参考答案: A 略 10. 右图是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电池的一个点极由有机光敏燃料(S)涂覆在纳米晶体表面制成,另一电极由导电玻璃镀铂构成,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为: (激发态) 下列关于该电池叙述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电池工作时,离子在镀铂导电玻璃电极上放电 C.电池中镀铂导电玻璃为正极 D.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I-和I3-的浓度不会减少 参考答案: B 解析:B选项错误,从示意图可看在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也即镀铂电极做正极,发生还原反应:I3-+2e-=3I-;A选项正确,这是个太阳能电池,从装置示意图可看出是个原电池,最终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应为把上面四个反应加起来可知,化学物质并没有减少;C正确,见B选项的解析;D正确,此太阳能电池中总的反应一部分实质就是:I3-3I-的转化(还有I2+I-I3-),另一部分就是光敏有机物从激发态与基态的相互转化而已,所有化学物质最终均不被损耗! 【命题意图】考查新型原电池,原电池的两电极反应式,电子流向与电流流向,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总反应式等,还考查考生变通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否适应陌生的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等 【点评】本题立意很好,但是考查过为单薄,而且取材不是最新的,在3月份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第17题(3)问,与此题极为相似的模型,这对一些考生显得不公平! 11.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 Ca(OH)2 具有碱性,可用于修复被酸雨浸蚀的土壤 B. SO2 具有漂白性,可用SO2 水溶液吸收Br2 蒸气 C. ClO2 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D. 常温下铁能被浓硫酸钝化,可用铁质容器贮运浓硫酸 参考答案: B 12. 物质的量为0.10 mol的镁条在只含有CO2和O2混合气体的容器中燃烧(产物不含碳酸镁),反应后容器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不可能为(  ) A.3.2g          B.4.0g          C.4.2g       D.4.6g 参考答案: D 略 13. 下列比值为2∶1的是 A.pH=2与pH=1的硝酸中c(H+)之比 B.Na2CO3溶液中c(Na+)与c(CO32ˉ )之比 C.0.2mol/L与0.1mol/L醋酸中c(H+)之比 D.NO2溶于水时,被氧化的n(NO2)与被还原的n(NO2)之比为 参考答案: D 略 14. 在甲、乙两个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 B(g) +2C(s); △H=mkJ ·mol-1。有下列两种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为恒容体系,图像(I)代表温度不同时,时间与B的体积分数关系图,则m >0 B.恒温条件下,图像 (I)可能代表压强不同时,时间与B的体积分数关系图 C.恒温条件下,若甲、乙两容器体积相同,起始时分别向甲中充入2 molA,乙中充入1molB、3 molC,则达到平衡后两容器中B的体积分数一定不同 D. 恒温条件下,乙容器存在图像 (II)的关系,则当x代表压强时,y可代表B的体积分数 参考答案: D 15.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l3+、NH4+、Cl﹣、AlO2﹣ B.酸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MnO4﹣、SO42﹣、I﹣ C.弱碱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K+、Cl﹣、HCO3﹣ D.0.1 mol?L﹣1FeCl3溶液中:Fe2+、NH4+、SCN﹣、SO42﹣ 参考答案: C 考点:离子共存问题.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A、Al3+和NH4+与AlO2﹣发生双水解不能大量存在; B、酸性溶液中MnO4﹣和I﹣发生氧化还原不能大量共存; C、碳酸氢钠溶液呈弱碱性,所以Na+、K+、Cl﹣、HCO3﹣在弱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 D、铁离子与SCN﹣不能大量共存. 解答:解:A、Al3+和NH4+与AlO2﹣发生双水解不能大量存在,故A错误; B、酸性溶液中MnO4﹣和I﹣发生氧化还原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碳酸氢钠溶液呈弱碱性,所以Na+、K+、Cl﹣、HCO3﹣在弱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故C正确; D、铁离子与SCN﹣形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共存,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注意把握常见离子的性质以及反应类型的判断,把握题给信息,难度不大.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12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学习完氮的有关物质的性质之后,对氮元素的氢化物和氧化物的性质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Ⅰ.NH3的性质的探究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某同学模仿排饱和食盐水收集氯气的方法,想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的方法收集氨气。你认为他能否达到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