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新乡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自测考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吞噬(shì)        伫蓄     强词夺理(qiáng)     顿开茅塞 B.撺掇(chuān)     统筹     锲而不舍(qiè)       不折不饶 C.娉婷(pīn)        闲暇     惟妙惟肖(xiào)       轻歌漫舞 D.睥睨(pì)          浩瀚     人迹罕至(hǎn)        销声匿迹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心无旁鹜   断章取义   不可名状   丰功伟绩 B.形消骨立   李代桃僵   相得益彰   可望而不可即 C.俯拾即是   自惭形秽   彬彬有礼   随心所欲 D.眼花瞭乱   扭捏作态   附庸风雅   随机应变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本好书就如同一座堡垒,抵御着来自花花世界的喧嚣,成为人们心灵宁静的港湾。 B.在北大,胡适与钱穆的讲座因精彩而风靡校园,他们在学生中也留下了“北胡南钱”的美誉。 C.火车站的小偷前仆后继,捉了这个又来了那个。 D.演讲完毕,他彬彬有礼地向在场观众和评委鞠了一躬,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她热情地交谈。 B.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 C.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D.这里漫山遍野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温庭筠《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中用白描手法、纯名词组合,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白乐天守杭州,政平讼简①。贫民有犯法者,于西湖种树几株;富民有赎罪者,令于西湖开葑田②数亩。历任多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居民设像祀之。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右折而北,为缆舟亭,楼船鳞集,高柳长堤。游人至此买舫入湖者,喧阗③如市。东去为玉凫园,湖水一角,僻处城阿④,舟楫罕到。寓西湖者,欲避嚣杂,莫于此地为宜。园中有楼,倚窗南望,沙际水明,常见浴凫数百出没波心,此景幽绝。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玉莲亭》) 【注释】①简:少。②葑(fèng)田: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③喧阗(tián):喧哗,热闹。④城阿:城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余拏一小舟 (2)拥毳衣炉火 (3)莫于此地为宜 (4)此景幽绝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 B.于西湖种树几株/莫于此地为宜 C.开葑田数亩/日出而林霏开 D.寓西湖者/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2)右折而北,为缆舟亭,楼船鳞集,高柳长堤。 4.运用原文填空。 【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乙】文提及西湖诸多美景,但被作者赞为“幽绝”的景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开篇引用的两则名言,则进一步明确了文章的论点,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B.“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是假设复句。“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一句的宾语是“不攻自破”。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以“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来论述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 D.文章最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2.第⑤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3.第⑥段划横线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关于怀疑精神的论述,我国就有许多。第⑥段画横线句中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的论述能否换成下面我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的这句名言?为什么?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中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人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请你结合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谈谈理解。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同样是被贬,柳宗元在自然美景面前未能释然,欧阳修拥有旷达的胸襟,范仲淹依然怀有忧国忧民之心,你更欣赏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 七、作文(共40分) 请以“转眼间__________________ ”为题,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恰当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3)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