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自测测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浩劫(jié)   诬蔑(miè)     埋没(mò)     出类拔萃(cuì) B.赋予(yú)     拙劣(zhuō)   剥削(bō)     强词夺理(qiǎng) C.清谈(qīn)   彷徨(páng)   蛮横(mán)   不知所措(cuò) D.逸事(yì)     堕落(duò)     挚爱(zhì)   暴风骤雨(zòu)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衰竭   皱褶   蜿蜒   历历在目 B.墩实   烁烁   懈怠   浩浩苍苍 C.豁然   磅礴   瞭阔   精雕细刻 D.砾石   静穆   挪动   穿流不息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出类拔萃的同学,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B.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他慢慢地变了:变得听话而不再故意作对,遇事能心平气和地商讨而不再强词夺理。 C.他平易近人,不但赢得了下属的爱戴,也获得了长官的信赖。 D.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地球上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多年左右前形成的。 B.汽车实际上是造成所有空气污染(特别是城市中空气污染)、引起酸雨和全球温度上升的基本途径。 C.音乐家贝多芬,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关键在于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独特的震撼力。 D.这次展览会上,人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各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古诗文默写。 (1)              ,白露为霜。(《诗经》) (2)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3) 白居易的《观刈麦》中,“            ,             ”这两句表现了割麦者顶着烈日辛勤劳动、筋疲力尽,却仍然惜时如金的矛盾心理。 (4)在古诗词当中,作者常化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达热血男儿的愿望。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             ,             ”两句以魏尚自比,表达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愿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             ”用窦宪燕然勒石为喻,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感受古人对桃花的喜爱,并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桃花 凡言草木之花,矢口即称桃李,是桃李二物,领袖群芳者也。其所以领袖群芳者,以色之大都不出红白二种,桃色为红之极纯,李色为白之至洁,“桃花能红李能白”一语,足尽二物之能事。 然今人所重之桃,非古人所爱之桃;今人所重者为口腹计,未尝究及观览。大率桃之为物,可目者未尝可口,不能执两端事人。凡欲桃实之佳者,必以他树接之。桃之未经接者,其色极娇,酷似美人之面。所谓“桃腮”、“桃靥”者,皆指天然未接之桃,非今时所谓碧桃、绛桃、金桃、银桃之类也。此种不得于名园,不得于胜地,惟乡村篱落之间,牧童樵叟所居之地,能富有之。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听其所至,如武陵人之偶入桃源,始能复有其乐。 噫,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凡见妇人面与相似而色泽不分者,即当以花魂视之,谓别形体不久也。然勿明言,至生涕泣。 (丙)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其所以领袖群芳者,以色之大都不出红白二种 B.闻之,欣然规往                         武陵人之偶入桃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色为红之极纯 D.此中人语云                            “桃花能红李能白”一语 2.用现代汉语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今人所重者为口腹计,未尝究及观览。 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咸来问讯”可看出村人对桃花源外的生活很感兴趣,但习惯了桃花源的生活而不愿离开。 B.碧桃、绛桃、金桃、银桃之类的桃子一般都是嫁接过的,口感往往较好。 C.乙文由花朵娇艳美丽但花期很短的桃花联想到那些红颜薄命的女子,并为其感到惋惜。 D.《桃花溪》这首诗从远到近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由实入虚,构思布局新颖巧妙。 4.《桃花派》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唐朝已经由繁盛走向衰败,张旭写这首诗时的心境颇似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心境。《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孙沫评价“《桃花溪》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此将中哪些内容来自《桃花源记》?所表达的情感又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社 戏(前文节选) 鲁 迅 第二回忘记了哪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款而谭叫天①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是不可不看的,非要去。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惶惶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 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出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②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在我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③!”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侯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惶惶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已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地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子。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注释】①谭叫天(1847-1917):即谭鑫培,又称小叫天,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生戏。②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据《盂兰盆经》说,目连的母亲因生前违犯佛教戒律,堕入地狱,他曾入地狱救母。《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③龚云甫(1862-1932):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 1.【整体感悟】“我”本不愿意看戏,可为什么又买了一张票?由此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2.【问题探究】当“我”向挤在“我”左边的一位胖绅士问那位名角是谁时,那位胖绅士为什么斜瞥了“我”一眼?从这件事中说明了什么? 3.【词语精析】第一段最后一句一连用了六个“看”,这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和状态?而罗列了四组时间又意在说明什么? 4.【写法探究】“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真的是第一遭吗?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5.【文本比较】鲁迅的《社戏》总共写了三次看戏的经过。选文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北京看的京戏,课文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家乡看的社戏,请找出这两次看戏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对诗歌第①节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以叙述开篇,在夸张的描写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B.也写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挂林梢、沉塘坳。 C.先写出了秋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 D.“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了狂风威力之大。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2.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出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B.诗中也非常鲜明地表达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的“三吏”“三别”一样。 C.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歌”的动感。 D.本诗材料安排得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