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海星中学高二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山西省运城市海星中学高二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三国时代,诸葛亮领兵南征孟获,遇到了“哑泉”,士兵饮后致哑,腹痛,甚至死亡。又有一“安乐泉”饮后可解“哑泉”之毒。1995年10月国内某报刊报道,经科研人员研究,“哑泉”水中溶有CuSO4,“安乐泉”水质偏碱性。 下列有关说法可能符合题意的是(   ) A.“哑泉”之毒是由于水中的Cu2+使人体中的蛋白质变性 B.“哑泉”之毒是由于水中的SO42-使人体中的蛋白质变性 C.“哑泉”之毒是由于水中的Cu2+水解显酸性使人体中的蛋白质变性 D.“安乐泉”能解“哑泉”之毒的离子方程式为Cu2++OH-=Cu(OH)2↓ 参考答案: A 略 2. 分子式为C10H14的一元取代芳香烃中,其中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结构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参考答案: B 略 3. 关于SiO2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碳原子和硅原子都采取sp3杂化          B. CO2分子是直线型结构,SiO2晶体是由共价键形成的空间立体网状结构 C. 干冰是分子晶体,CO2为极性分子 D. 二氧化硅晶体是原子晶体,它的分子式是SiO2 参考答案: B 略 4. 下列物质发生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相互作用属同种类型的是 A.碘与干冰分别受热变为气体        B.硝酸铵与硝酸分别受热变为气体 C.氯化钠与氯化氢分别溶解在水中    D.二氧化硅晶体与冰分别受热熔化 参考答案: A 略 5. 下列五种烃的沸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异戊烷   ②新戊烷   ③正戊烷   ④丙烷    ⑤丁烷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③⑤④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②①④⑤ 参考答案: C 略 6. 下列物质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淀粉        B.蚕丝         C.纤维素           D.油脂 参考答案: D 略 7.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甲基丁烷也称异丁烷 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 C.C4H9Cl有3种同分异构体 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 B 【考点】有机化合物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学反应的综合应用. 【分析】A.异丁烷含有4个C原子,2﹣甲基丁烷含有5个C原子; B.乙烯与水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 C.同分异构体是化合物具有相同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 D.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解答】解:A.异丁烷含有4个C原子,2﹣甲基丁烷含有5个C原子,故A错误; B.乙烯与水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故B正确; C.同分异构体是化合物具有相同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C4H10的同分异构体有:CH3CH2CH2CH3、CH3CH(CH3)CH32种,CH3CH2CH2CH3分子中有2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其一氯代物有2种;CH3CH(CH3)CH3分子中有2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其一氯代物有2种;故C4H9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4种,故C错误; D.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命名,有机物的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书写及高分子化合物等知识,为高频考点,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注意有机物的成分、性质及反应类型,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8. 下列有机物中,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2种烯烃的是:    A、1-溴丁烷   B、2-甲基-3-氯戊烷   C、2,2-二甲基-1-氯丁烷   D、1,3-二氯苯 参考答案: B 略 9. 三氯生化学名为2,4,4-三氯-2羟基-二苯醚(如下图),被广泛应用于肥皂、牙膏等日用化学品之中,有杀菌消毒等作用。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的分子式为C12H6Cl3O2 B.该物质与FeCl3溶液混合后可显色 C.该物质中所有原子一定处于同一平面 D.该物质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有6种 参考答案: BD 略 10. 一定温度下,对可逆反应A(g)+2B(g)=3C(g)的下列叙述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   ) A.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A,同时生成3a mol C      B.当3v(B)正=2 v(C)逆 C.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参考答案: B 略 11. 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B原子的半径在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中最大,A、E同主族,D原子的最高正价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D>C B.氢化物的稳定性:E>A C.氢氧化物的碱性:C>B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E>D 参考答案: D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A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A为氧元素;A、E同主族,则E为硫元素;B原子的半径在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中最大,结合原子序数可知,只能处于第三周期,故B为Na;D原子的最高正价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结合原子序数可知,D处于第ⅣA族,为Si元素;C的原子序数介于Na与Si之间,为Mg或Al,结合元素周期律解答. 解答:解: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A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A为氧元素;A、E同主族,则E为硫元素;B原子的半径在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中最大,结合原子序数可知,只能处于第三周期,故B为Na;D原子的最高正价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结合原子序数可知,D处于第ⅣA族,为Si元素;C的原子序数介于Na与Si之间,为Mg或Al, A.C、D同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故原子半径C>D,故A错误; B.A为O、E为S,二者主族,电子层增多,故非金属性O>S,则氢化物稳定性A>E,故B错误; C.B为Na、C为Mg或Al,二者同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金属性减弱,故氢氧化物的碱性为B>C,故C错误; D.D为Si、E为S,二者同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非金属性增强,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为E>D,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注意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掌握,难度不大. 12. 室温下向10mL pH=3的醋酸溶液中加入水稀释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导电能力增强               B.溶液中c(H+)/c(CH3COOH)增大 C.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c(H+)亦增大   D.电离平衡左移 参考答案: B 略 13. 用0.1026mol·L-1的盐酸滴定25.00mL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达终点时,滴定管中的液面如下图所示,正确的读数为 A. 22.3mL    B. 22.30mL    C. 23.65mL      D. 23.4 mL 参考答案: B 略 1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上将石油分馏得到汽油,发生了化学变化 B.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会加剧温室效应 C.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原因 D.汽车尾气中“黑烟”会增加空气中固体颗粒的含量 参考答案: A 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碳氢化合物会加剧温室效应,B正确;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原因,C正确;尾气中黑烟是未完全燃烧的炭粒,D正确。 15. 反应PCl5(g) PCl 3(g)+Cl2(g)        ① 2HI(g) H2(g)+I2(g)           ② 2NO2(g)N2O4(g)                  ③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均是a%。若保持各自的温度不变、体积不变,分别再加入一定量的各自的反应物,则转化率   A.均不变                      B.①减少,②不变,③增大   C.①增大,②不变,③减少      D.均增大 参考答案: B 略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的步骤如下:在圆底烧瓶内加入乙醇、浓硫酸和乙酸,瓶口竖直安装通有冷却水的冷凝管(使反应混合物的蒸气冷凝为液体流回烧瓶内),加热回流一段时间后换成蒸馏装置进行蒸馏,得到含有乙醇、乙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烧瓶中除了加入乙醇、浓硫酸和乙酸外,还应放入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 (2)反应中加入过量的乙醇,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上述实验步骤改为在蒸馏烧瓶内先加入乙醇和浓硫酸,然后通过分液漏斗边滴加乙酸,边加热蒸馏。这样操作可以提高酯的产率,其原因是________        _____ (4)现拟分离粗产品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的混合物下列框图是分离操作步骤流程图:         则试剂a是:____________,分离方法I是____________,分离方法II是____________, 试剂b是______________,分离方法III是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位同学欲将所得含有乙醇、乙酯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提纯,在未用指示剂的情况 下,他们都是先加NaOH溶液中和酯中过量的酸,然后用蒸馏法将酯分离出来。甲、乙两人实验结果如下: 甲得到了显酸性的酯的混合物 乙得到了大量水溶性的物质 丙同学分析了上述实验目标产物后认为上述实验没有成功。 试解答下列问题: ①甲实验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实验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碎瓷片,防止爆沸  (2)提高乙酸的转化率   (3)及时地蒸出生成物,有利于酯化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4)a :饱和Na2CO3溶液;I :分液;II :蒸馏;b :硫酸;III :蒸馏  (5)①所加的NaOH溶液较少,没有将余酸中和  ②所加的NaOH溶液过量使酯完全水解。 略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6分)请填空: I、已知:CO2+3H2O+2AlO2-===2Al(OH)3↓+CO32-。 向NaAlO2溶液中充入过量的CO2气体,试写出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II、现有浓度为0.1 mol·L-1的五种电解质溶液: ① Na2CO3   ② NaHCO3   ③ NaAlO2    ④ CH3COONa  ⑤ NaOH (1)这五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     (填编号); (2)将五种溶液稀释相同的倍数时,其pH变化最大的是______(填编号)。 参考答案: I、NaAlO2 + CO2+2H2O=NaHCO3+Al(OH)3↓     II、(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