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私立渤海中学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私立渤海中学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一元酯A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一元饱和羧酸M与醇N(分子式为C5H12O),且醇N在一定条件下可氧化为M.则此酯A最多有几种结构 A.4种 B.3种 C.16种 D.32种 参考答案: A 2. 下列化合物中的所有碳原子可以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A.                                 B. C.CH2=CHCH=CHCH=CH2                D. (CH3)2CH-C≡C-CH=CHCH3 参考答案: C 略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和聚乙烯均能使溴水褪色  B.甲烷、苯和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乙酸和乙酸乙酯均能发生取代反应  D.蔗糖和麦芽糖是同分异构体,均可以水解且产物相同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A、乙烯能使溴水褪色,聚乙烯中不存在不饱和键,不能使溴水褪色,A错误;B、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错误;C、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乙酸乙酯的水解,均为取代反应,C正确;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相同、结构式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蔗糖水解生产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D错误;故选C。 4. 参考答案: 5. 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中水蒸气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符合下图的是       温度(T)的影响    压强(p)的影响  A.CO2(g)+2NH3(g)CO(NH2)2(s) + H2O(g);△H<0  B.CO2(g)+ H2(g)CO(g) + H2O(g);△H>0  C.CH3CH2OH(g)  CH2=CH2(g) + H2O(g);△H>0  D.2C6H5CH2CH3(g) + O2(g)   2C6H5CH=CH2(g) + 2 H2O(g);△H<0 参考答案: A 略 6. 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mA(g)+nB(g) pC(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气体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2,当达到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来的1.9倍。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m + n>p                    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A的转化率降低            D.  C的体积分数增加 参考答案: C 略 7. 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5g甲基(-CH3)所含有的电子数是NA B.常温常压下,4g氦气所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C.标准状况下,1L戊烷充分燃烧后生成的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5/22.4 NA D.常温常压下,1mol丙烷所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12NA 参考答案: B 8. 用光洁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直接观察到火焰呈黄色,下列各判断正确的是(  ) A.只含有Na+ B.一定含有Na+,可能含有K+ C.既含有Na+,又含有K+ D.可能含有Na+,可能还会有K+ 参考答案: B 考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专题: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溶液中有Na+时,在无色灯焰上灼烧时观察到黄色火焰,但K+的焰色反应必须透过蓝色的钴玻璃才能观察到. 解答:解:钠离子的焰色反应为黄色,钾离子的焰色反应为紫色,会被钠离子的黄色所掩蔽,所以焰色反应为黄色,说明一定含Na+也可含K+.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焰色反应,明确不同元素的焰色不同,并注意钾元素的焰色反应的观察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滤去黄光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凡有能量变化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 B.吸热反应只能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C.放热反应可能需要加热才能进行 D.天然气在空气中燃烧时,其化学能将全部转化为热能 参考答案: C 10. ①CH2OH(CHOH)4CHO  ②CH3CH2CH2OH ③CH2==CH—CH2OH    ④CH2==CH—COOCH     ⑤CH2==CH—COOH中,既能发生加成、酯化反应,又能发生氧化反应的是(  )   A、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 B 略 11. 在1.01×105Pa、150℃条件下,某烃完全燃烧,反应前后压强不发生变化,该烃可能是 A.CH4             B.C2H6            C.C6H6           D.C2H2 参考答案: A 略 12.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分离方法能达到实验目 的是      混合物 试剂 分离方法 A 苯(苯酚) 溴水 过滤 B 乙烷(乙烯) 氢气 加热 C 乙酸乙酯(乙酸) NaOH溶液 蒸馏 D 乙醇(水) 新制生石灰 蒸馏 参考答案: D 略 13. 下列有关可逆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B.2HIH2+I2是可逆反应 C.CaCO3CaO+CO2↑是可逆反应 D.只有可逆反应才存在化学平衡 参考答案: C 解析:CaCO3受热才能分解,CaO与CO2在常温下就能发生化合反应,两个反应条件不同,是不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即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故正确答案为C。 14. 下列有关金属晶体的判断正确的是 A.简单立方堆积、配位数6、空间利用率68%              B.体心立方堆积、配位数6、空间利用率68% C.六方最密堆积、配位数8、空间利用率74%                     D.面心立方最密堆积、配位数12、空间利用率74% 参考答案: D 略 15. 制取下列气体,不宜采取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氨气 B.乙烯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氮 参考答案: B 考点:气体的收集. 专题: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气体收集方法分为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不宜采取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说明该气体能够与空气中的组成成分发生反应或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接近,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氨气密度小于空气,且不与空气组成成分反应,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A错误; B.乙烯的相对分子量为28,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量为29,二者密度接近,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B正确; C.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不与空气反应,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C错误; D.二氧化氮能够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气体的收集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常见气体的性质及收集方法,明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必须满足的条件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某学生用0.1000 mol·L-1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稀硫酸,其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取20.00mL待测硫酸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中,并加入2~3滴酚酞试液 B.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 C.把盛有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满溶液 D.取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mL E.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以下,记下读数 F.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下滴定管的读数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为       ▲      (填序号); (2)上述B步骤操作目的是               ▲               ; (3)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                  ; (4)①达到滴定终点后发现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测定结果会    ▲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 ②取待测硫酸溶液的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没有用该硫酸溶液润洗,测定结果会   ▲   ; (5)请在右边的方框内画出正在排气泡的碱式滴定管(仅画出刻度以下部分): (6)完成3次平行实验,平均消耗标准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20.20mL,则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mol·L-1。 参考答案: 24.(10分)答案: (1)ABDCEF(或BDCEAF)(1分) (2)防止滴定管内残留的蒸馏水稀释标准氢氧化钠溶液(2分) (3)溶液由无色恰好变成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1分) (4)①偏小  ②偏小(各1分) (5)(2分) (6)0.05050(2分)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研究NO2、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有重要意义. (1)NO2可用水吸收,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利用反应 6NO2+8NH37N2+12H2O也可以处理NO2.当转移1.2mol电子时,消耗的NO2在标准状况下是           L. (2)已知:2SO2(g)+O2 (g)?2SO3 (g)△H=﹣196.6kJ?mol﹣1 2NO(g)+O2 (g)?2NO2 (g)△H=﹣113.0kJ?mol﹣1 则反应NO2(g)+SO2 (g)?SO3 (g)+NO(g)的△H=          kJ?mol﹣1 一定条件下,将与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映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与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molSO3的同时生成1molNO2 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的NO2与SO2体积比为1:6,则平衡常数K=            . (3)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2H2 (g)?CH3OH (g).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该反应△H    0(填“>”或“<”).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1.3×104kPa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                             . 参考答案: (1)3NO2+H2O=2HNO3+NO;6.72 (2)﹣41.8;b;2.67或8/3 (3)<;在1.3×104kPa下,CO的转化率已较高,再增大压强CO的转化率提高不大,而生产成本增加得不偿失. 解:(1)NO2与H2O反应的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6NO2+8NH3═7N2+12H2O,当反应中有1 mol NO2参加反应时,共转移了4 mol电子,故转移1.2mol电子时,消耗的NO2为1.2÷4×22.4L=6.72L. (2)根据盖斯定律,将第二个方程式颠倒过来,与第一个方程式相加得:2NO2+2SO2═2SO3+2NO,△H=﹣83.6 kJ?mol﹣1,故NO2+SO2?SO3+NO,△H=﹣41.8 kJ?mol﹣1;本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故体系的压强保持不变,故a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随着反应的进行,NO2的浓度减小,颜色变浅,故b可以说明反应已达平衡;SO3和NO都是生成物,比例保持1:1,故c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d中所述的两个速率都是逆反应速率,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NO2(g)+SO2(g)SO3(g)+NO(g)   起始物质的体积       1a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