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九潭中学高三化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九潭中学高三化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已知在热的碱性溶液中,NaClO发生如下反应:3NaClO→2NaCl+NaClO3。在相同条件下NaClO2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其最终产物是        A.NaCl、NaClO  B.NaCl、NaClO3  C.NaClO、NaClO3     D.NaClO3、NaClO4 参考答案: B 略 2. 苯、乙烷、乙烯、乙炔分子中的碳碳键的键长分别为a、b、c、d,它们之间的大小顺序为(    ) A、a>b>c>d     B、b>a>c>d  C、b>c>d>a     D、b>c>a>d 参考答案: B 略 3. 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 用溴水鉴别苯和正己烷 B  用BaCl2溶液鉴别 和   C 用浓HNO3与Cu 反应制备NO2 D 将混有H Cl的Cl2通入饱和NaHCO3溶液中除去HCl 解析: 参考答案: C A:两者密度都比水小,均发生萃取,溴水层褪色。B.两者都有沉淀生成。C.两者均能与NaHCO3溶液反应,而且引入CO2. 4. 向252/L Na2CO3 溶液中,逐滴加入1/L 稀75,在标准状况下可产生CO2 A.840        B.84       C.560       D.56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题中所述向25 2/L Na2CO3 溶液中,逐滴加入1/L 稀75,发生的反应为:H++CO32—==HCO3—,H++ HCO3—==H2O+CO2,通过计算可得生成气体为560ml,故C正确。 考点:考察碳酸钠与盐酸互滴反应原理及计算 5.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其对应目的的是                  (    ) 编号 实验操作 目的 A 取 加入96mL水中 (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 配置4%溶液 B 滴定实验中,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避免造成误差使滴定结果偏低 C 向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加热 证明升高温度能促进水解 D 向盛有铜片的试管中加入浓硫酸,加热 证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参考答案: B 略 6. 有四组同族元素的物质,在101.3 kPa时测定它们的沸点(℃)如下表所示: 第一组 He  -268.8 (a)  -249.5 Ar  -185.8 Kr   -151.7 第二组 F2  -187.0 Cl2  -33.6 (b)    58.7 I2    184.0 第三组 (c)   19.4 HCl  -84.0 HBr  -67.0 HI    -35.3 第四组 H2O  100.0 H2S  -60.2 (d)  -42.0 H2Te   -1.8 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a、b、c的化学式分别为Ne2、Br2、HF     B.第二组物质只表现氧化性,不表现还原性 C.第三组物质中C的沸点最高,是因为C分子内存在氢键 D.第四组中各化合物的稳定性顺序为:H2O>H2S> H2Se>H2Te 参考答案: D 略 7. 下列应用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B.工业上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制备Al C.工业上利用合成氨实现人工固氮 D.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 参考答案: D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发生变化;依据元素化合价变化分析判断; 解答:解:A、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 B、工业上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制备Al,是电解氧化铝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合; C、工业上利用合成氨实现人工固氮,是单质气体单质和氢气化合生成氨气,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合; D、NH4Cl和Ca(OH)2制备NH3是复分解反应,故D符合;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应用,本质特征化合价变化的判断,较简单. 8.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增长”。下列做法有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 A. 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满足经济快速发展需要 B. 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促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 C. 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D. 在火电厂推广碳收集和储存技术 参考答案: A 略 9. “绿色奥运”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题之一。为减轻污染,北京为汽车加装了“三效催化净化器”,可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转化为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混合气体,该气体是(    )     A.二氧化碳和氮气                 B.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  C.二氧化碳和氧气                   D.二氧化碳和氮气和氧气 参考答案: 答案:A 10. (2007·海南卷)《有机化学基础》模块 (选考题)18.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处在同一平面的是 A.环己烯       B.丙炔       C.乙烷         D.苯 参考答案: D 本题考查有机物分子的结构知识。环己烯中的饱和碳原子是正四面体构型,所有原子不在同一平面内。丙炔中的甲基所有原子也不在同一平面内。苯分子所有原子共平面。   11. 下列反应中,反应后固体物质增重的是(  ) A.氢气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B.二氧化碳通过Na2O2粉末 C.铝与Fe2O3发生铝热反应             D.将锌粒投入FeCl2溶液 参考答案: B 考点:钠的重要化合物;铝的化学性质;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A.发生氢气与CuO的反应生成Cu和水; B.发生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C.发生Al与Fe2O3反应生成Al2O3和Fe; D.发生Zn与FeCl2反应生成ZnCl2和Fe. 解答:解:A.发生氢气与CuO的反应生成Cu和水,反应前固体为CuO,反应后固体为Cu,固体质量减小,故A错误; B.发生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前固体为过氧化钠,反应后固体为碳酸钠,二者物质的量相同,固体质量增加,故B正确; C.发生Al与Fe2O3反应生成Al2O3和Fe,反应前固体为氧化铁、Al,反应后固体为氧化铝、Fe,均为固体,固体质量不变,故C错误; D.发生Zn与FeCl2反应生成ZnCl2和Fe,反应前固体为Zn,反应后固体为Fe,二者物质的量相同,则固体质量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考查,把握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反应前后固体的分析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题目难度不大. 12. 右图是制取和收集某气体的实验装置,可用于         A.用Zn粒与稀HCl反应制H2   B.用大理石与稀HCl反应制CO2 C.用Cu与稀HNO3反应制NO  D.用MnO2与浓HCl反应制Cl2 参考答案: A 略 13. 溴酸银(AgBr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溴酸银的溶解是一个熵增、焓减过程 B.对应温度下,X点的分散系中,V(溶解)>v(沉淀) C.Y点的分散系中,c(Ag+)·c(BrO3-)>6.25×10-4 D.60 ℃时溴酸银饱和溶液中c(BrO3-)=0.025mol·L-1 参考答案: D A项,由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可知:温度升高,该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所以溴酸银(AgBrO3)溶解是吸热过程(焓增过程),故A项错误;B项,由图像可知:X点的溶液中溶质处于过饱和状态,所以V(溶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