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先锋中学高三化学测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先锋中学高三化学测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将10.6 g由Mg、Al、Si组成的合金投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11.2L;另取等质量的合金溶于过量稀H2SO4中,合金质量减少了7.8g。则合金中Mg、Al、Si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2:1               B.2:1:1           C.1:3:2                D.1:1:2 参考答案: A 略 2. 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T2O与D2O          B.O2和O3 C.4019K与4020Ca                       D.21H和31H 参考答案: B 3. 一定温度下,将2 molSO2和1molO2充入 1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 +O2(g)2SO3(g) △H=-196 kJ·mol-1。5 min时达到平衡,测得反应放热166.6kJ。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0~5min内,用O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O2)=0.017 mol·L-1·min-1 B. 的值不变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 若增大O2的浓度,SO2的转化率增大 D. 条件不变,若起始时充入4 molSO2和2 molO2,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小于333.2 kJ 参考答案: D 根据反应2SO2(g) +O2(g)2SO3(g) △H=-196 kJ·mol-1可知,当反应放热166.6kJ时,有1.7molSO2和0.85molO2参加反应,生成1.7molSO3。A.  0~5min内,用O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O2)==0.017 mol·L-1·min-1,故A正确;B.  的值不变时,说明O2和SO3的浓度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C. 增大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SO2的转化率增大,故C正确;D. 条件不变,若起始时充入4 molSO2和2 molO2,因反应物浓度增大相同的倍数,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大于166.6kJ的2倍,即大于333.2 kJ,故D错误;答案选D。 4. 某学生用NaHCO3和KHCO3组成的某混合物进行实验,测得如下数据(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50mL盐酸 50mL盐酸 50mL盐酸 m(混合物) 9.2g  15.7g  27.6g  V(CO2)(标况) 2.24L  3.36L  3.36L  则下列分析推理中不正确的是(  )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0 mol/L B.根据表中数据不能计算出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C.加入混合物9.2g时盐酸过量 D.15.7g混合物恰好与盐酸完全反应 参考答案: BD 考点:钠的重要化合物;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专题:计算题. 分析:A、求盐酸浓度需选择盐酸不足量的数据进行,如随着混合物质量增加,二氧化碳气体量不再增加,表明盐酸全部反应完,由表中数据可知,盐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3.36L,结合H++HCO﹣3=H2O+CO2↑计算n(HCl),再利用c=计算; B、由表中数据可知,故加入9.2g混合物时,盐酸有剩余,混合物完全反应,固体混合物的总质量及产生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出NaHCO3的质量分数; C、由于固体混合物从9.2 g→15.7 g,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还在增加,故加入9.2 g混合物时盐酸过量; D、加入9.2g混合物时,盐酸有剩余,混合物完全反应,根据固体混合物与气体的比例关系计算产生3.36 L二氧化碳所需固体质量计算判断. 解答:解:A、求盐酸浓度需选择盐酸不足量的数据进行,如随着混合物质量增加,二氧化碳气体量不再增加,表明盐酸全部反应完,由表中数据可知,盐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3.36L,结合H++HCO﹣3=H2O+CO2↑可知n(HCl)==0.15mol,故盐酸的浓度为=3mol/L,故A正确; B、由表中数据可知,故加入9.2g混合物时,盐酸有剩余,混合物完全反应,固体混合物的总质量及产生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出混合物中二者各自的质量,故可以计算NaHCO3的质量分数,故B错误; C、由于固体混合物从9.2 g→15.7 g,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还在增加,故加入9.2 g混合物时盐酸过量,故C正确; D、加入9.2g混合物时,盐酸有剩余,混合物完全反应,根据固体混合物与气体的比例关系可知,产生3.36 L二氧化碳所需固体质量为×9.2g=13.8 g,此时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混合物有剩余,故D错误;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的有关计算,难度中等,根据二氧化碳的体积变化判断盐酸是否完全反应式是关键,再根据气体体积与固体质量关系进行解答. 5. 下表中,对有关除杂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方法 A 苯 苯酚 加浓溴水后过滤 B 乙烯 SO2 通入装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洗气 C 溴苯 Br2 加NaOH溶液后分液 D 乙酸乙酯 乙酸 加饱和碳酸钠溶液后分液 参考答案: AB 略 6. 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     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再加入KNO3固体 C.NO2通入FeSO4溶液中         D.SO 2通入饱和CaCl2溶液中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A  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会产生溶解度小的NaHCO3而结晶析出沉淀,错误;B  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再加入KNO3固体,会发生离子反应:3Cu+8H++2NO3-=3Cu2++2NO↑+4H2O,溶液变为蓝色,产生无色气体,遇空气会变为红棕色,错误;C  NO2通入FeSO4溶液中,会发生反应产生硝酸,硝酸有强氧化性,把Fe2+氧化为Fe3+,因此溶液会变为黄色,错误;D 由于酸性HCl>H2SO3,所以 SO2通入饱和CaCl2溶液中,无任何现象发生,正确。 7. 已知:2H2(g)+O2(g)═2H2O(l) △H=﹣571.6kJ?mol﹣1 2CH3OH(l)+3O2(g)═2CO2(g)+4H2O(l) △H=﹣1 452kJ?mol﹣1 H+(aq)+OH﹣(aq)═H2O(l) △H=﹣57.3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g)的燃烧热为571.6 kJ?mol﹣1 B.H2SO4(aq)+Ba(OH)2(aq)═BaSO4(s)+H2O(l)△H=﹣57.3 kJ?mol﹣1 C.同质量的H2(g)和CH3OH(l)完全燃烧,H2(g)放出的热量多 D.3H2(g)+CO2(g)═CH3OH(l)+H2O(l)△H=+131.4 kJ?mol﹣1 参考答案: C 【考点】热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A、依据燃烧热概念 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分析; B、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的硫酸钡过程中放热; C、依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比较; D、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分析判断. 【解答】解:A、依据燃烧热概念分析,选项中由已知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可知H2(g)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1,故A错误; B、反应中有BaSO4(s)生成,而生成BaSO4也是放热的,所以放出的热量比57.3 kJ多,即B项中△H<﹣57.3 kJ?mol﹣1,故B错误; C、同质量的H2(g)和CH3OH(l)完全燃烧,设质量为1g 2H2(g)+O2(g)═2H2O(l)△H=﹣571.6kJ?mol﹣1 2                             571.6KJ mol                        142.9KJ 2CH3OH(l)+3O2(g)═2CO2(g)+4H2O(l)△H=﹣1 452kJ?mol﹣1 2                                           1452KJ mol                                      22.69KJ 所以H2(g)放出的热量多,故C正确; D、①2H2(g)+O2(g)═2H2O(l)△H=﹣571.6kJ?mol﹣1 ②2CH3OH(l)+3O2(g)═2CO2(g)+4H2O(l)△H=﹣1 452kJ?mol﹣1 按盖斯定律计算①×3﹣②得到6H2(g)+2CO2(g)═2CH3OH(l)+2H2O(l)△H=﹣262.8 kJ?mol﹣1. 可知正确的是3H2(g)+CO2(g)═CH3OH(l)+H2O(l)△H=﹣131.4 kJ?mol﹣1,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应用,燃烧热,中和热概念的理解应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8.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①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Cl-、Na+、CrO42-、SO42-;②水电离产生的c(H+)=10-12mol/L的溶液中:K+、Ba2+、C1-、NO3-;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Fe2+、Mg+、NO3-、Cl-;④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可得到澄清溶液:K+、Ba2+、HCO3-、Cl-;⑤c(H+)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