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第8课传统工艺美术之陶瓷 课件 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举报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陶瓷2.5.1 陶瓷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传统陶瓷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传统陶瓷陶瓷器可根据其演进阶段分为土器、陶器、炻器与瓷器,其主要区别如下:土器土器陶器陶器炻器炻器瓷器瓷器原料泥土陶土陶土高岭土烧制温度70090095011651140128012801400表面色彩无釉无釉或粗釉上釉上釉内部结构粗松、多孔多孔致密致密透明吸水率15%6%1%敲击声短粗短粗粗而韵长清脆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陶瓷器的制作过程陶瓷器的制作过程一般包含以下步骤: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粉碎后加水,经过淘洗除去杂质,而后制成泥料。成形: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而后使用刀等工具进行精修,并雕刻花纹。上釉:在成形的坯体表面加上均匀一致、厚薄适当的釉面。烧制:在专用的炉中进行陶瓷的烧制。彩绘:烧制成形后,在陶瓷器的釉面上进行彩绘,而后进行火焰烧炼。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2.5.2 陶器与瓷器的起源先秦时期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陶器的起源最早的陶器出土于江西仙人洞,放射性碳素的检测结果显示,这一器皿的制造时间为距今两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七八千处,大多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与东北地区也有分布。在许多遗址的考古发现中,陶器与陶片占出土物总量的80%。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陶器的起源陶器的制胚方法按时间顺序排列有捏塑、泥条盘筑和轮制三种。捏塑是以手捏制成形。泥条盘筑是将黏土搓成泥条,由下而上层层盘成器物,而后内外涂抹泥浆粘合不同层次,并使其表面光滑。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陶器的起源轮制法的生产工具陶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在制胚时,泥料在陶车旋轮面上不停地旋转,可以用手对其提拉以改变形状。为什么陶瓷器横截面多为圆形?为什么陶瓷器横截面多为圆形?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陶器的起源最早的陶器采用平地堆烧的方式,温度较低,后来出现了封闭的窑炉,使烧制温度提高到800甚至1000以上,可以使器物充分烧结,更加坚实耐用。在烧制时,工匠可以通过调节窑炉的空气进量来获得氧化或者还原气氛的高温环境,所得的陶器颜色也大有区别。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原始社会彩陶彩陶即在胚体上以矿物质颜料绘制图案,而后烧结得到的陶器,多为泥质红陶。与先烧制再绘画图案的彩绘陶不同,彩陶的图案不易褪去。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在距今7000-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与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彩陶。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原始社会彩陶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为砂质或泥质红陶,器形含钵、盆、盂等,成形方法多为捏塑与泥条盘筑,其中部分陶器经过了慢轮的休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原始社会彩陶半坡类型的彩陶绘图用色一般为黑色,且图案以宽带、三角、折纹等几何纹样为主,结构单纯、整齐。陶器 网纹彩陶船形壶中国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原始社会彩陶半坡类型的彩陶之上经常出现鱼纹,有一种观点认为半坡人将鱼视为其祖先,并进行图腾崇拜。陶器 鱼纹彩陶盆中国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陶器 人面鱼纹彩陶盆中国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原始社会彩陶庙底沟类型的陶器纹样较为别致,包括花瓣、钩叶、条、涡、圆点、方格。陶器 涡纹曲腹彩陶盆中国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原始社会彩陶大地湾出土的一件陶器将雕塑与彩绘结合起来,造型较为别致。陶器 彩陶人头器口瓶中国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原始社会彩陶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它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持续时间大致为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陶器 同心圆圈波纹彩陶盆中国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原始社会彩陶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外表光滑,线条直曲相间,对比明显,带有人物纹样的作品很少,但十分别致。陶器 旋纹彩陶壶中国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陶器 舞蹈人纹彩陶盆中国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原始社会彩陶半山类型的彩陶中,双耳罐与长颈壶较为常见,且大量运用之前作品中少见的红色彩绘。陶器 菱格网格纹双耳罐中国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陶器 葫芦形网纹彩长颈壶中国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原始社会彩陶马厂类型的彩陶绘制图样以纯黑色或黑红兼用为主,且常见内填细小几何纹样的四大圈造型。陶器 四大圈纹彩陶壶中国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原始社会黑陶黑陶一般在强还原气氛的窑炉内烧制而成,且烧成温度一般高于红陶与灰陶。多数黑陶为表里通黑,少数为灰陶与红陶外施加黑色陶衣所得的“黑皮陶”。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写实“猪纹”黑陶。陶器 猪纹黑陶钵中国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前3300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原始社会白陶白陶的原料为白色的黏土与高岭土,其中含铁量较低,因此陶器烧制完成后为白色。陶器 白陶鬶中国 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夏代硬陶进入夏代,东南地区出现了硬陶,其烧制温度约1150,制成品硬度明显高于一般的陶器,表面的纹样一般采用几何图案。硬陶的生产一直持续到秦汉时期。陶器 印纹硬陶瓮中国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商代原始瓷器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其以粉碎后的瓷石制胚,并在1200下烧制而成。因技术不成熟,原始瓷器上的釉不均匀,且容易剥落,但比起陶器,其吸水性明显降低,容易清洗,实用性增强。瓷器 原始瓷大口尊中国 商代(公元前约1600-前1046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春秋战国时期陶瓷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比起西周时期进步不大,这一时期的陶瓷器外形往往模仿青铜器,加以彩绘十分美观。陶器 彩绘陶壶中国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2.5.3 陶器繁荣与瓷器普及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西汉陶器西汉时期,陶器仍占据主要地位。灰陶日用器皿质地坚实,表面打磨光滑,且许多陶器造型与青铜器类似。汉武帝时期,低温铅釉陶开始在北方流行,其釉层较厚,烧结温度约800,颜色以绿色为主,大多用于殉葬。瓷器 狩猎纹绿釉陶壶中国 汉(公元前202-220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东汉瓷器虽然自商朝起,我国便开始用瓷石打碎制胚生产原始瓷器,但烧结温度较低,内部玻化不完全,器具性能与后代的瓷器仍有一定差距。真正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其烧制温度可达1300,致密坚实,敲击声清脆。东汉的瓷器主要产区在今浙江省上虞曹娥江流域,这一带的陶瓷窑场被称为“越窑”。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瓷器 越窑青瓷锺中国 东汉(公元25-220年)东汉瓷器若瓷器釉料中铁的氧化物含量超过5%,烧制完成后便会呈现黑色,即“黑瓷”。若瓷器釉料中铁的氧化物含量为3%左右,烧制完成后便会呈现青色,即“青瓷”,但因釉料的配制与烧结气氛的控制不太成熟,其釉色深浅不一,可能发黄、发黑。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瓷器 越窑青瓷长颈瓶中国 东汉(公元25-220年)魏晋南北朝瓷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普及,质量提高,这一趋势在南方地区体现的尤其明显。早在汉代兴起的越窑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南方诸多瓷窑的典范。这一时期起,瓷器的用途开始多样化,餐饮器、存贮器、盥洗器、文具、明器等种类应有尽有,全面取代漆器,成为了主流日用器具。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瓷器 黑瓷盘口壶中国 东晋(公元317-420年)用途是什么?魏晋南北朝瓷器胚料中含铁量高会使瓷器颜色变深,影响观瞻。而瓷土经过反复陶器,可以得到含铁量特别低的“化妆土”,将其施加到配料表面,可以覆盖深色、遮挡粗糙,可用较低品质的原料制得外形美观的青瓷。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瓷器 青瓷薰炉中国 西晋(公元266-316年)魏晋南北朝瓷器这一时期,瓷器的器型常模仿动物,若器物功能对外观造成了限制,工匠便在局部刻画造型。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1瓷器 青瓷熊尊中国 西晋(公元266-316年)2瓷器 青瓷兔形水盂中国 西晋(公元266-316年)3瓷器 青瓷鸟形杯中国 西晋(公元266-316年)魏晋南北朝瓷器从西晋起始,经过东晋进入南北朝时期,瓷器的造型从浑圆饱满逐渐转变为清秀修长,充满灵动之气。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1瓷器 青瓷鸡首壶中国 东晋(公元317-420年)2瓷器 青瓷鸡首壶中国 南朝(公元420-589年)魏晋南北朝瓷器瓷器表面常要进行纹理装饰,刻划是最简单的装饰方法,常用于创造几何纹、植物纹。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瓷器 青瓷刻莲瓣纹单柄壶中国 东晋(公元317-420年)魏晋南北朝瓷器早期青铜器表面的文字可分为两种,凸起则称“阳文”,凹陷则称“阴文”。贴花瓷器即先以阴文印模制作阳文花纹,而后贴附到器物表面,得到凸起的纹样。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瓷器 青瓷贴花唾壶中国 东晋(公元317-420年)魏晋南北朝瓷器北方的瓷器制作技术从南方传入,产品以青瓷、黑瓷为主,兼有新品种白瓷。白瓷的原料中含铁量不超过1%,制造比青瓷要困难得多,但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信仰着萨满教,崇尚象征良、善的白色,这一社会因素促使白瓷在不成熟的技术之上迅速发展起来,体现了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瓷器 白瓷四系罐中国 北朝(公元386-581年)2.5.4 瓷器的高速发展隋唐时期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隋唐陶瓷隋唐时期,瓷器制造有很大的成就,瓷窑众多,竞争激烈。瓷土处理、化妆土的应用、封窑烧制技术均较为成熟,釉下绘画的出现引起了后代瓷器装饰的根本转变。这一阶段的陶瓷产品以青瓷、白瓷、彩绘瓷和三彩釉陶为主。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隋唐白瓷河北内丘一带的邢窑是隋唐时期出产白瓷的著名瓷窑,其产品分粗白瓷与细白瓷两种。粗白瓷是以化妆土覆盖胚表,通常上釉不满。而生产细白瓷的瓷土经过处理,其胎色洁白、釉质细腻而透明,烧制后非常美观。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瓷器 邢窑白瓷穿带壶中国 唐(公元618-907年)隋唐白瓷陆羽著茶经中记载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光净洁素。我国现存最早的薄胎瓷便是由邢窑生产的,其最薄处的厚度仅有0.7毫米,内部完全玻化,可以通过光线,考古专家推测其可能为献给隋炀帝的贡品。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瓷器 邢窑白釉罐中国 唐(公元618-907年)隋唐白瓷白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除邢窑外,巩义窑(河南)与定窑(河北)也有精美的白瓷出产。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瓷器 定窑五尖瓣白瓷盘中国 唐(公元618-907年)隋唐青瓷隋唐时期,青瓷仍然以越窑出产的最为著名。唐代中期之前,青瓷器型变化较少,釉色青黄且容易剥落,在北方地区的地位难与白瓷相比。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越窑在晚唐时期开始繁荣。茶经中对越窑青瓷有“类冰”、“类玉”的赞许。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瓷器 越窑五瓣葵口秘色瓷盘中国 唐(公元618-907年)隋唐青瓷北方地区出产的青瓷不如南方,但因与西域、波斯文化交流频繁,部分作品带有一定的异域风情。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陶瓷瓷器 贴花青釉凤首龙柄壶中国 唐(公元618-907年)隋唐彩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