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器件行业工业和智能电网发展情况分析

举报
资源描述
功率器件行业工业和智能电网发展情况分析 一、 功率器件行业工业和智能电网发展情况 工业领域是功率器件另一大需求市场。工业领域中,数控机床、牵引机等电机对功率器件需求较大,主要使用的功率器件是IGBT。随着工业4.0不断推进,工业的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流程改造对电机需求不断扩大,工业功率器件需求增加。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电能,需要经过IGBT、MOSFET等功率器件的变换,之后才能入网传输。功率器件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部件,可以增强电网的灵活性与可靠性,使得智能电网实现电力高效节能的传输。未来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将催生出对功率器件需求的稳步增长。 二、 CMP:半导体平坦化核心技术,国内龙头放量在即 CMP,又名化学机械抛光,是半导体硅片表面加工的关键技术之一。CMP是半导体先进制程中的关键技术,伴随制程节点的不断突破,CMP已成为0.35μm及以下制程不可或缺的平坦化工艺,关乎着后续工艺良率。CMP采用机械摩擦和化学腐蚀相结合的工艺,与普通的机械抛光相比,具有加工成本低、方法简单、良率高、可同时兼顾全局和局部平坦化等特点。其中化学腐蚀的主要耗材为抛光液,机械摩擦的主要耗材为抛光垫,两者共同决定了CMP工艺的性能及良率。 (一)CMP系统复杂,抛光液和抛光垫为核心 CMP系统主要耗材可分为抛光液和抛光垫,分别占据抛光材料成本的49%和33%。其他抛光材料还包括抛光头、研磨盘、检测设备、清洗设备等。抛光液是一种由去离子水、磨料、PH值调节剂、氧化剂以及分散剂等添加剂组成的水溶性试剂。在抛光的过程中,抛光液中的氧化剂等成分与硅片表面材料产生化学反应,在表面产生一层化学反应薄膜,后由抛光液中的磨粒在压力和摩擦的作用下将其去除,最终实现抛光。抛光液可根据应用工艺环节、配方中磨粒、PH值的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配方中磨粒的不同,可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铈、氧化铝磨粒等三大类。二氧化硅磨粒活性强、易于清洗且分散性及选择性好,多用于硅、SiO2层间介电层的抛光。缺点是硬度大,容易对硅片表面造成损伤,且抛光效率较低。氧化铝磨粒抛光效率高,但硬度强、选择性低且团聚严重,因此抛光液中常需加入各类稳定剂和分散剂,导致成本相对较高。氧化铈磨粒硬度低,抛光效率高,平坦度高,清洁无污染,但团聚严重,也需加入各类稳定剂和分散剂,且铈属于稀有金属,成本较高。 根据PH值的不同,可分为酸性抛光液和碱性抛光液。酸性抛光液具有抛光效率高、可溶性强等优点,多用于对铜、钨、铝、钛等金属材料进行抛光。其缺点是腐蚀性较大,对抛光设备要求高,所以常选择向抛光液中添加抗蚀剂(BTA)提高选择性,但BTA的添加容易降低抛光液的稳定性。不同于酸性抛光液,碱性抛光液具有腐蚀性小、选择性高等优点,多数用于抛光硅、氧化物及光阻材料等非金属材料。碱性抛光液的缺点也较为明显,因为不容易找到在弱碱性中氧化势高的氧化剂,所以抛光效率较低。 抛光垫是负责输送和容纳抛光液的关键部件。在抛光的过程中,抛光垫具有把抛光液有效均匀地输送到抛光垫的不同区域、清除抛光后的反应物、碎屑等、维持抛光垫表面的抛光液薄膜,以便化学反应充分进行、保持抛光过程的平稳、和晶圆片表面不变形等功能。 (二)工艺制程持续升级,CMP市场稳定增长 半导体行业高景气带动CMP市场稳定增长。伴随半导体材料行业景气度向上,CMP材料市场有望受下游市场驱动,保持稳健增速。2020年全球抛光液和抛光垫全球市场规模分别为13.4和8.2亿美元。中国CMP材料市场涨幅趋势与国际一致,2021年抛光液和抛光垫市场规模分别为22和13亿元。中国正全面发展半导体材料产业,CMP抛光产业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先进制程为CMP材料市场扩容提供动力。随着芯片制程不断微型化,IC芯片互联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所需抛光次数和抛光材料的种类也逐渐变多。在芯片制造过程中,需要将电路以堆叠的方式组合起来,制程越精细,所堆叠的层数就越多。在堆叠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氧化层、介质层、阻挡层、互连层等多个薄膜层交错排列,且每个薄膜层所用到的抛光材料也不相同。此外,随着D存储芯片结构逐渐由2D转向3D,CMP抛光层数和所用到的抛光材料种类也在不断增加。根据美国陶氏杜邦公司公开数据,5nm制程中抛光次数将达25-34次,64层3DD芯片中的抛光次数将达到17-32次,抛光次数均较前一代制程大幅增加。伴随制程工艺的发展,CMP材料市场有望不断扩容,成长空间较大。 定制化抛光材料为未来发展趋势。定制化发展有望给国产企业带来更多机遇,国内CMP抛光材料企业可以凭借本土化优势与国内晶圆制造商展开深度合作,专注于具有专用性产品的研发。专用化、定制化有望成为CMP材料制造商产业升级趋势。 (三)CMP壁垒较高,产品配方具备较强 为匹配晶圆加工制程,CMP技术平整度要求高。CMP抛光材料的技术更新动力源自下游晶圆的技术更新。晶圆制程工艺不断提升,从10nm到现在5nm、3nm,工艺制程迭代速度极快。为了满足精细化程度更高的工艺制程,对CMP材料的要求也随之变高。当前IC芯片要求全局平整落差100A°-1000A°(约等于原子级10-100nm)的超高平整度。 配方的调配为一大技术难点。由于CMP抛光液应用众多,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专用性较强,且需要加入氧化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缓蚀剂等多种添加试剂,如何调配出合适的抛光液配方需要企业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不断的研发尝试。目前许多配方受到专利保护,行业研发壁垒高。试错成本高、认证时间长。企业需要不断找到合适配方、稳定制作工艺及设计图案,从而获得较好的、稳定的抛光速率和抛光效果,因此CMP材料的研究消耗时间成本较高,需要较长时间来试错摸索工艺指标、产品配方等对物理参数及性能的影响,形成较高的行业know-how壁垒。 (四)竞争格局高度集中,国内厂商加速追赶 CMP抛光液市场,美国Carbot是国际龙头,安集科技为国内龙头。目前全球抛光液市场主要由美日厂商垄断,美国Cabot、美国Versum、日本日立、日本Fujimi和美国陶氏杜邦五家美日厂商占据全球抛光液近八成的市场份额,安集科技仅占约3%。国内市场中,美国Cabot占约64%,安集科技市占率为22%。 全球抛光垫市场一家独大,稳步前进。当前全球抛光垫市场主要由美国的陶氏杜邦垄断,市占率高达79%,其他公司如美国Cabot、日本Fujimi、日本Hitachi等市占率在5%以内。内资企业中,鼎龙股份、江丰电子和万华化学具备相应的生产力。其中,鼎龙股份为国内抛光垫龙头企业,生产的抛光垫意在对标美国陶氏杜邦集团。随着国内晶圆厂扩张,需求提升,为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内资企业迎来发展潮。 三、 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随着下游电子设备硅含量增长,半导体需求快速增长。在半导体工艺升级+积极扩产催化下,半导体材料市场快速增长。据SEMI报告数据,2021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收入达到643亿美元,超过了此前2020年555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最高点,同比增长15.9%。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收入总额分别为404亿美元和2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和16.5%。此外,受益于产业链转移趋势,2021年国内半导体材料销售额高达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2%,增速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四、 硅片:供需持续紧张,加速 硅片是半导体上游产业链中最重要的基底材料之一。硅片是以高纯结晶硅为材料所制成的圆片,一般可作为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的载体。与其他材料相比,结晶硅的分子结构较为稳定,导电性极低。此外,硅大量存在于沙子、岩石、矿物中,更容易获取。因此,硅具有稳定性高、易获取、产量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IC和光伏领域。 (一)半导体硅片纯度极高,大尺寸为大势所趋 硅片可以根据晶胞排列是否有序、尺寸、加工工序和掺杂程度的不同等方式进行分类。根据晶胞排列方式的不同,硅片可分为单晶硅和多晶硅。硅片是硅单质材料的片状结构,有单晶和多晶之分。单晶是具有固定晶向的结晶体材料,一般用作集成电路的衬底材料和制作太阳能电池片。多晶是没有固定晶向的晶体材料,一般用于光伏发电,或者用于拉制单晶硅的原材料。单晶硅用作半导体材料有极高的纯度要求,IC级别的纯度要求达9N以上(99.9999999%),区熔单晶硅片纯度要求在11N(99.999999999%)以上。 根据尺寸大小的不同,硅片可分为50mm(2英寸)、75mm(3英寸)、100mm(4英寸)、150mm(6英寸)、200mm(8英寸)及300mm(12英寸)。英寸为硅片的直径,目前8英寸和12英寸硅片为市场最主流的产品。8英寸硅片主要应用在90nm-0.25μm制程中,多用于传感、安防领域和电动汽车的功率器件、模拟IC、指纹识别和显示驱动等。12英寸硅片主要应用在90nm以下的制程中,主要用于逻辑芯片、储存器和自动驾驶领域。 大尺寸为硅片主流趋势。硅片越大,单个产出的芯片数量越多,制造成本越低,因此硅片厂商不断向大尺寸硅片进发。1980年4英寸占主流,1990年发展为6英寸,2000年开始8英寸被广泛应用。根据SEMI数据,2008年以前,全球大尺寸硅片以8英寸为主,2008年后,12英寸硅片市场份额逐步提升,赶超8英寸硅片。2020年,12英寸硅片市场份额已提升至68.1%,为目前半导体硅片市场最主流的产品。后续18英寸硅片将成为市场下一阶段的目标,但设备研发难度大,生产成本较高,且下游需求量不足,18英寸硅片尚未成熟。 根据加工工序的不同,硅片可分为抛光片、外延片、SOI硅片等高端硅片。其中抛光片应用范围最为广泛,是抛光环节的终产物。抛光片是从单晶硅柱上直接切出厚度约1mm的原硅片,切出后对其进行抛光镜面加工,去除部分损伤层后得到的表面光洁平整的硅片。抛光片可单独使用于电动汽车功率器件和储存芯片中,也可用作其他硅片的衬底,成为其他硅片加工的基础。外延片是一种将抛光片在外延炉中加热后,通过气相沉淀的方式使其表面外延生长符合特定要求的多晶硅的硅片。该技术可有效减少硅片中的单晶缺陷,使硅片具有更低的缺陷密度和氧含量,从而提升终端产品的可靠性,常用于制造CMOS芯片。 根据掺杂程度的不同,半导体硅片可分为轻掺和重掺。重掺硅片的元素掺杂浓度高,电阻率低,一般应用于功率器件。轻掺硅片掺杂浓度低,技术难度和产品质量要求更高,一般用于集成电路领域。由于集成电路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占比超过80%,目前全球对轻掺硅片需求更大。 (二)受益晶圆厂积极扩产,硅片市场快速增长 含硅量提升驱动行业快速增长。伴随5G、物联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高速成长,汽车电子行业成为半导体硅片领域新的需求增长点。据ICInsights数据,2021年全球汽车行业的芯片出货量同比增长了30%,达524亿颗。但全球汽车缺芯情况在2020年短暂缓解后,于2022年再度加剧,带动下游硅片市场需求量上升。据SEMI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规模为1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5%。 五、 半导体材料景气持续,市场空间广阔 半导体是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无论从科技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半导体都至关重要。2010年以来,全球半导体行业从PC时代进入智能手机时代,成为全球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网络通信和汽车电子等核心领域。半导体产业主要由集成电路、光电子、分立器件和传感器组成,据WSTS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预测,到2022年全球集成电路占比84.22%,光电子器件、分立器件、传感器占比分别为7.41%、5.10%和3.26%。 半导体工艺复杂,技术壁垒极高。芯片生产大体可分为硅片制造、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三个流程。其中硅片制造包括提纯、拉单晶、磨外圆、切片、倒角、磨削、CMP、外延生长等工艺,芯片制造包括清洗、沉积、氧化、光刻、刻蚀、掺杂、CMP、金属化等工艺,封装测试包括减薄、切割、贴片、引线键合、模塑、电镀、切筋成型、终测等工艺。整体而言,硅片制造和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