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制度(7篇)

举报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制度(7篇) 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制度(篇1) 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为密切家校联系,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校共育水平,切实发挥家校育人合力,现就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制度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_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双减”工作和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健康、考试管理落实落地,在全省中小学开展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教师家访工作,形成教师全员参与、形式灵活多样、覆盖全体学生、关注特殊群体和个体的家访工作新格局,切实激活家访的育人效能,不断凝聚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成效。 二、工作原则 (一)全面发展,育人为本。以教育性、整体性、激励性、客观性为评价准则,实事求是反馈学生信息,全面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共商育人对策,助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面向全体,关注个体。树立服务学生和家长的工作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员普访;以特殊群体和个别学生为重点,进行针对性家访,切实增进家校沟通,深入细致做好家访工作。 (三)形式灵活,突出实效。在传统家访形式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开展电话、微信、视频等线上家访与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线下家校交流活动。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导向,形成策划、准备、访问、反思、改进等环节不断循环完备的家访流程,保障家访实效。 (四)着眼长远,立足常态。强化一线学生工作,科学统筹安排家访工作,加强督导检查,建立家访工作长效机制和评价考核制度,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家访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 三、工作内容 (一)交流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家表现、学习和生活习惯及家长期望水平等影响学生发展的家庭因素。向家长准确反馈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表现情况。 (二)共商育人策略。根据学生特点,与家长商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策略,尤其是对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共同制定具体有效的个性化方案。在尊重家长教育理念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的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引导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三)介绍办学理念。主动向家长宣传教育政策、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向家长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成绩,增强家长对学校办学的认同感、信任度。 (四)听取家长意见。主动征求家长对学校办学、班级建设、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适当形式,及时向学校、班级、教师反馈,以更好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工作要求 (一)全员参与。建立“校长带头、中层示范、班主任为主体、任课教师参与”的家访工作机制。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带头家访,中层干部探索形成家访典型案例;推动班主任对全班学生进行普访,提倡任课教师对所任教学科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家访。 (二)突出重点。在全员家访的基础上,筛选重点家访对象,以离异家庭、单亲家庭、随迁子女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特困学生家庭、残疾病患学生家庭以及问题学生家庭等为重点开展家访工作。原则上每学年对每个学生入户家访1次;对于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每学期至少入户家访1次;根据工作需要,可随时入户家访。 (三)注重统筹。学校要对教师家访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协调好不同教师的家访对象,避免出现不同教师交叉家访、重复家访情况。家访人员要做好家访准备,形成要向家长反馈的情况提纲和要向家长了解的问题清单,做到有的放矢;要与家长进行初步沟通,明确家访的要求、内容和家长的需求,做到协商一致;要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一方面消除学生思想疑虑,另一方面了解需要老师通过家访帮助解决的问题。 (四)分析留档。要建立家访活动记录制度,家访活动结束后,家访人员应对家访中了解到的情况进一步分析总结,并形成档案记录,留存备查。对需要向学校或其他教师反馈的情况,要及时反馈。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家访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任务要求,将家访工作作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家长和学生教育获得感的重要举措。各中小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将家访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范畴,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确保工作实效。 (二)强化考核评价。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校家访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纳入学校督导检查重要指标,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各中小学校要建立家访工作评价考核制度,将家访开展情况和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重点内容。 (三)严肃家访纪律。家访教师要严格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做到严以律己,言行雅正,清正廉洁。严禁泄露学生及其家庭隐私,在家访中树立良好形象。 (四)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家访工作的重要意义、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制度(篇2) 家访是促进家校沟通、凝聚育人合力的重要方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精神,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切实加强中小学“五项管理”,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促进家访工作成为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为学生美好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特制定本指引。 1. 健全工作机制。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实施,由德育处(政教处、学生处,下同)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家委会代表等组成的家访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以“一校一案”为基本原则完善学校教师家访制度,因地制宜落实教师家访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开展教师家访工作交流,总结提炼区域家访工作典型案例。 2. 实行全员家访。家访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实施,任课(配班)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助参与,分管校领导与德育处主任助力参与。 3. 创新家访形式。入户家访是家访活动的主要形式,具体可以采用“一对一独访”“多对一联访”等方式。根据需要,也可通过微信、QQ、钉钉等即时通讯工具开展线上家访。学校要保障教师家访过程中的安全。 4. 灵活安排时间。家访应以寒暑假为主,结合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如遇突发情况,可酌情安排。 5. 关注重点对象。原则上三年内对每位学生入户家访一次,重点关注新生、新接班的学生、特殊情况学生等三类学生群体。当学生出现下列情况应重点开展家访:家庭出现变故,学生情绪有明显波动或者冲动,成绩有明显变化,生病或发生伤害事故,亲子、师生、生生间出现冲突等情况。 6. 明确家访任务。(1)新生家访主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理念、家庭结构、学习习惯、亲子关系、学生在家表现及生活习惯等;同时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沟通渠道、学校活动、教育教学安排、助学措施等。(2)常规家访主要交流家庭情况的变化,学生在校的学习习惯、心理状况、思想品德、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注重交流家庭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3)特殊家访应以解决问题和帮助学生为主要任务。 7. 加强过程管理。家访前,教师需要与家长协商确定家访时间、地点与内容,临行前再次向家长确认或告知;同时做好准备工作,明确家访目的、内容、流程及注意事项。家访中,教师应尊重并平等对待每一个家庭、每一名学生,耐心平和与家长交换意见,共同探讨、协商教育对策和教育方法,促进家校共育合力形成。家访后,教师应及时整理家访档案并上报关键信息。学校应指定人员汇总相关信息,做好后续跟进处置,严禁向无关人员传播与扩散家访信息。 8. 规范家访行为。教师家访时应注意形象,仪表整洁,大方得体。与家长交流应诚恳亲切,避免“训导式沟通”“告状式家访”。教师应恪守廉洁自律准则,严格遵守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及《杭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负面清单》信用管理相关要求。 9. 加强培训考评。学校应通过师带徒、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开展家访工作培训,规范家访标准和流程,增强教师家校沟通能力,提升家访专业化水平。学校应及时总结家访活动经验做法,组织交流并评选优秀案例与先进典型。学校应将家访工作情况纳入综合性考核,并结合家访次数、家访时间、家访人数等要素,采用折算课时等方式,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10. 促进常态长效。学校可通过开展“家访月”“家访周”“家访日”等形式的主题家访活动,营造全员家访的浓厚氛围,促进家访常态化;开展家访工作相关研究,探讨家访的对象、形式、内容及载体的适切性,不断完善推进家访工作的长效机制,提升教师家访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制度(篇3) 家访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做好家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特制定此制度: 一、明确家访的主要任务: 家访首先要了解情况,家庭情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教师只有对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做全面了解,才有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二是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向家长介绍学校开展的主要教育活动。三是共同研究,统一要求,找出学生内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四是提出建议,帮助指导,必要时还要向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二、提高家访的效率和效果: 1、家访要有计划、有准备,每学期每个学生要家访一次以上。 2、教师反映情况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讲究方法。向家长反映情况时,一般应让学生在场,当着学生的面,既要介绍学生的优点,取得的进步,又要指出他的缺点,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不要在家访中“告状”,借助家长的“权威”慑服学生。 3、尊重家长,互相信任。在家访过程中,班主任要尊重家长,礼貌待人,诚心诚意,即使碰到“拉短”的家长,也要耐心说服,以理服人。 4、家访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除了做好面上的家访外,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家访,以保持学校和家长的密切联系。 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制度(篇4) 为了密切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间的相互联系,使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教学信息快速传递以达到教师与家长积极互动的目的。实现对学生实施教育以学校为主,以家庭教育为辅的教育战略,现结合我校及我校学生家庭实际,制定家访制度。 一、参加家访人员:全体教职工均有对学生进行家访的义务和责任,其中以学校各级领导和班主任为主。 二、家访对象:全体学生(含流失生) 三、家访原因:a.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b.反映学生在校各方面表现;c了解学生在家情况;d.动员流失生反校;e.帮扶贫困生;f.控制欲辍生流失;g.学生在校意外情况;h.其他临时原因,需要家访。 四、家访要求: 1、凡进行家访的老师态度要端正,务求实效性,要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进行家访活动。绝不搞为了完成家访任务而进行的家访活动。 2、上课时间进行家访,事先进行家访人员要与学校校长、书记或教导主任请示,说明家访对象及进行家访原因。经领导批准后,方可离校进行家访,家访回校后要向请示领导作口头汇报,对应急问题要做及时办理。 3、进行家访要携带由学校统一印发的“家访记录”,家访时要把与家长进行谈话的内容作概要性的记录,家长要签字或盖章。 4、家访记录要在进行家访人员手中保留(学校随时抽查)期末统一交到教导处存档。 5、任何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