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BOPA薄膜市场前景

举报
资源描述
功能性BOPA薄膜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 光学薄产业链下游需求场景丰富 从产业链条来看,光学薄膜行业上游主要包括PET基膜、PVA膜、TAC膜、IOT基材等光学材料以及铸片机、拉伸机、分切机等生产设备;中游为光学薄膜产品(扩散膜、反射膜、增亮膜、偏光膜、IOT薄膜等)制造,将上游的基材材料进一步深加工;下游主要是光学薄膜产品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手机、电视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照明领域、光学仪器领域等。 上游原材料提供商主要包括双星新材、长阳科技、裕兴股份、皖维高新等公司;生产设备提供商主要是BMB、POLYTYPE、平野、富士等公司;中游光学薄膜生产企业主要包括双星新材、长阳科技、激智科技、康得新、东材科技等公司;终端消费是手机、电视机、平板电脑等市场。 二、 功能性膜材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功能性膜材行业面临的机遇 1、塑料薄膜高端化、轻量化、定制化、环保化等趋势不断凸显,为功能性膜材创造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 伴随食品、日化、医药以及软包锂电池等终端应用领域对包装膜材提出更多高端化、轻量化、定制化、环保化等新需求,市场对功能性薄膜产品的认可度和需求度将不断提升。BOPA薄膜产品质量优异且具有丰富的产品线,能够较好地满足以上各终端应用领域的功能特性需求。相对于BOPP、BOPET等目前市场上主要塑料薄膜而言,BOPA薄膜具有更为优越的高阻隔性、高耐磨性、抗穿透性、透明性和环保性等性能优势。 随着BOPA薄膜量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BOPA薄膜的市场应用有望进一步成熟,从而对其他传统塑料薄膜形成替代效应,为BOPA薄膜产品带来新的增量空间。 2、BOPA薄膜行业马太效应加剧,有利于功能性膜材行业内领先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受扩产周期及新冠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面对日益增长的BOPA薄膜需求市场,国外BOPA薄膜厂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BOPA薄膜厂商有望凭借产能规模优势、旺盛的内需市场、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产业链协同发展等有利因素,抢占增量市场需求,进一步巩固在全球BOPA薄膜行业内的竞争地位,全球BOPA薄膜市场份额预计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3、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将为新型可降解膜材提供了有利的市场契机 2020年12月,我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成为我国未来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塑料薄膜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成为主流趋势,BOPLA薄膜作为新型生物基可降解膜材,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生物可降解,对于我国治理塑料污染,推动塑料加工工业绿色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降解BOPLA薄膜具有高透明性、高韧性等目前主要膜材的理化性能之外,并能够实现完全可降解,作为环保型高端功能性膜材,在快递胶带、生鲜包装、纸品覆膜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未来,随着BOPLA薄膜产能逐渐释放与市场应用推广的不断成熟,有望带动我国可降解塑料薄膜产业的发展,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4、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刺激功能性膜材行业内企业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 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对行业内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生产成本把控、产品质量控制、新产品开发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成为了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一方面,功能性膜材厂商向上游聚合物原材料领域拓展,加强原材料的把控及源头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部分聚合物材料厂也开始尝试向下游BOPA薄膜等功能性膜材领域拓展,加强技术成果的产品转化。 BOPLA薄膜已实现国产化量产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该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BOPLA薄膜的市场吸引力,促进BOPLA薄膜产品市场培育与推广,在不断丰富产品体系的同时,助力我国可降解膜材产业的发展。 (二)功能性膜材行业面临的挑战 1、BOPA薄膜行业快速发展,行业竞争将更加突出差异化特征,对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全球BOPA薄膜行业处于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出于对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期,行业内部扩产与外部竞争者的加入使得行业竞争正在不断加剧。伴随未来终端市场需求日新月异,BOPA薄膜行业生产技术工艺也将不断进行迭代升级,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将更加突出差异化特征,规避产品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风险,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响应终端市场需求变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和丰富技术储备的企业才能够得到市场的青睐。 2、消费者对功能性膜材缺乏直观体验影响功能性膜材行业产品市场推广,产品市场培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尽管BOPA薄膜相对于BOPP、BOPET薄膜等目前终端消费者普遍使用的包材产品具有众多性能优势,但是目前消费者对BOPA薄膜产品还缺乏直观体验感。因此,目前在推动BOPA薄膜和BOPLA薄膜产品替代BOPP、BOPET薄膜等产品的过程中,还需持续不断地加强产品市场培育,提高功能性膜材产品的市场吸引力。 三、 全球功能性膜材料行业现状 有机膜材料是由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种类繁多,本文重点探讨的功能性膜材料是以聚酯膜(PET)、尼龙膜(Nylon)、聚碳酸酯膜(PC)为代表的工程薄膜和以氟聚合物膜(Fluoropolymer)、聚酰亚胺膜(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环烯烃共聚物/聚合物(COC/COP)等为代表的高性能膜材料。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智能消费电子、互联网、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大量新兴功能膜材料的应用需求。 通过将多种不同涂层材料与基膜进行有机结合,功能膜材料实现了特定的光学性、电学性、耐候性、可加工性等性能;同时具有保护、胶粘、导电、屏蔽等多种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包装材料、电子电器、新能源、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领域。 四、 光学薄膜市场国产端处于发力阶段 中国光学薄膜行业国产化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995-2005年左右的跟随阶段,该阶段中国企业采取跟随战略,成功建立了光学膜产线;第二个阶段是竞争阶段,中国企业激智科技于2008年成功建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条光学膜生产线,开启与外资企业的全面竞争,但彼时内外资企业技术实力仍差距悬殊。 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光学膜行业进入了发力国产自主研发的阶段。2011年,中国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实现新型显示关键原材料和显示屏的国产化。同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联合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明确指出,发展大屏幕高端LED显示、TFT-LCD、PDP、OLED显示、3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及器件,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等关键技术,相关的彩色滤光片、偏光片、光学薄膜等配套材料被列为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2013-2017年,东材科技、双星新材等企业纷纷扩建产能,东氟塑料和新纶科技在TAC膜领域取得技术突破,皖维高新PVA膜进入部分企业供应体系,2017年长阳科技的反射膜出货量达到全球第一,目前技术与国际企业相比具有领先优势。 总结来说,目前中国处于发力国产自主研发的关键时期,虽光学薄膜部分细分产品取得良好的成果(如反射膜),但目前多数企业与国际领先企业仍有技术差距,海外企业总体仍在技术上占据领先地位。 五、 行业竞争格局 (一)区域竞争:江浙地区产业集群效应较好 由于人口聚集较多且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消费电子等产品需求量较大,刺激带动了光学薄膜行业的发展。从目前中国光学薄膜产业上市企业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江苏、浙江聚集的光学薄膜制备企业数量较多,如双星新材、裕兴股份、激智科技、长阳科技等,广东地区聚集了更多的产业链下游的企业。 (二)企业竞争:外资企业占据头部市场,内资企业迎头赶上 目前国际上仅美国(如美国3M)、日本(如东丽、帝人)、韩国(如韩国SKC)、中国(如长阳科技、航天彩虹、双星新材、合肥乐凯)等少数国家掌握了光学膜等特种功能聚酯薄膜的生产加工制造技术,因此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中国光学薄膜发展历史较短,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企业仍有一定差距。国际厂商因历史悠久起步较早,行业经验丰富,研发生产技术先进等原因,我国特种功能膜长期依赖进口,被国外企业所垄断,日本东丽、日本帝人和韩国SKC等国外企业长期以来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近年来,国内厂商加速发力,在反射膜、扩散膜等部分产品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产自主研发的趋势日益明显。如长阳科技的核心产品反射膜的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年销售量已经超过了日本东丽、日本帝人等国外巨头,目前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 综合来看,目前中国光学薄膜市场主要是日本、韩国的国际厂商占据高端市场份额,如偏光片、高端增亮膜等,其核心基材如PVA、TAC等产品被掌握在国际厂商中,中国主要依赖进口或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但部分光学薄膜产品中国企业已取得优异的进步,如长阳科技的反射膜产品。 六、 进入功能性膜材行业的主要壁垒 (一)功能性膜材行业规模效应壁垒 功能性膜材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效应,产品的大规模量产是保障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关键。首先,随着行业的工艺技术不断迭代,在均衡性、拉伸强度等方面均能达到更好平衡的新型生产线逐步进入市场,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规模效应,给潜在新进入者带来更大的进入门槛。其次,由于客户对生产效率及产能规模的要求较高,只有行业内具备稳定大规模生产制造能力的企业才能满足客户对交期及质量稳定的需求,在获取客户订单时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最后,由于BOPA薄膜等功能性膜材生产设备投资金额大,上游设备交货周期较长,导致产能扩张所需时间周期较长,行业内具有产能规模优势的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规模效应享受下游市场需求增量,从而对行业潜在进入者形成规模效应壁垒。 (二)功能性膜材行业技术壁垒 BOPA和BOPLA薄膜的生产涉及产品结构设计、高分子材料合成、生物基材料合成、自动化工艺技术与控制等多方面技术领域,涵盖物理学、化学、机械自动化控制、高分子材料等多学科交叉,是先进的高科技功能膜材制造产业,对行业内企业的整理技术实力具有较高要求。此外,母料配方技术是生产BOPA薄膜、BOPLA薄膜等功能性膜材产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多种工艺技术的熟练掌握使企业能够根据不同下游客户的具体产品需求,综合考虑生产成本等因素确定最适合的生产工艺方案,充分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在多次技术革新的过程中,行业内先行企业已经积累了多年的设备改进技术经验和沉淀,对以上多种生产工艺实现了全面覆盖,成为生产高质量膜材产品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而对行业潜在进入者形成较为显著的技术壁垒。 (三)功能性膜材行业资金壁垒 BOPA薄膜、BOPLA薄膜等功能性膜材作为成熟的大规模生产工艺产品,需要长时间大规模连续生产,对生产设备运行性能及稳定性均具有较高要求。首先,目前行业内先进的主要生产设备厂商为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厂商,设备售价高昂,单条产线投资通常达到亿元级别。其次,功能性膜材下游终端应用市场需求日新月异,呈现出高端化、定制化、个性化市场趋势,要求行业内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动进行柔性化智能化生产,从而要求企业对设备改进优化、调试、运营维护等方面投入更大的资金,进一步给行业内企业造成了资金压力。最后,受人力成本、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上游主要设备厂商交货周期较长,导致产能建设周期较长,且在产能有限的情况下通常优先向长期合作的下游膜材厂商供货,从而导致潜在进入者将面临巨大的资金风险,形成较为显著的资金壁垒。 (四)功能性膜材行业客户资源壁垒 功能性膜材下游客户主要为大型彩印厂,对上游薄膜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需求,为了确保产品包装的安全性、稳定性,下游厂商会选择能够提供稳定且质量过硬的大型BOPA薄膜厂商作为其供应商,建立起相对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且通常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产品使用忠诚度较高,客户粘性较高。因此,行业新进入者往往需要多年的经营、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