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用硫酸锰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举报
资源描述
动植物用硫酸锰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 聚氨酯:海外能源价格高增,下游需求有望修复 海外能源成本高企,聚氨酯板块产品出口向好。2022年开始,由于原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长期受到供需关系影响,短期受到俄乌局势恶化以及欧盟对俄罗斯制裁影响,原油和欧洲天然气价格出现暴涨,导致欧洲化工品成本激增,而欧洲MDI产能占全球总产能27%,在此背景下,国内MDI出口量增加。从月度数据看,3月份,聚合MDI出口量为10.03万吨,4月受国内疫情影响,物流受阻,聚合MDI出口量减少到8.32万吨,5月份国内疫情恢复,聚合MDI出口量为11.42万吨,同比增长1.31%,环比增长37.29%,6月份聚合MDI出口量达到11.69万吨,同比增长53.16%,环比增长2.32%,7月聚合MDI出口量为8.25万吨,同比增长4.8%,环比下降29.4%,主要是7月为传统淡季叠加海外客户6月疫情解封后有备货导致。从出口目的地看,中国出口至欧洲的聚合MDI同比和环比增长显著,7月单月出口到荷兰产量为1.72万吨,同比增长37.7%,环比增长10.5%;7月单月出口至俄罗斯产量为0.98吨,同比增长180.1%,环比增长140.6%,MDI出口欧洲逻辑进一步显现。 需求处于景气低点,后续聚氨酯价格有望修复。受俄乌局势恶化,2022年上半年原油价格上涨明显,聚氨酯板块上游原料出现明显上涨。2022年上半年纯苯均价8,461元/吨,同比上涨30.15%,5000大卡煤炭均价1,090元/吨,同比上涨52.23%,目前原油处于高位震荡。而聚氨酯下游处于需求淡季中,截止9月初,纯MDI价差达到11.72%历史分位,聚合MDI达到8.42%历史分位,TDI达到16.72%历史分位。TDI受供给短缺影响,目前价格已经从底部反弹,TDI景气度有望改善。MDI和传统大宗商品不同,具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和垄断属性,MDI价差下跌空间不大,后续随着国内需求边际改善,MDI价格有望修复。 2021年,聚氨酯板块整体业绩表现亮眼,整体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579.58亿元,同比增长93.32%,实现归母净利润253.62亿元,同比增长135.08%,整个聚氨酯板块均实现营业收入的正增长,但盈利方面分化严重,以万华化学和沧州大化为代表的聚氨酯上游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45.47%和496.39%,而聚氨酯下游公司表现一般。2022年上半年,受原油上涨和疫情对需求冲击双重影响,聚氨酯板块整体营收增速放缓,毛利率同比出现下降,整体板块实现营业收入961.16亿元,同比增长30.82%,实现归母净利润107.50亿元,同比减少23.19%,从具体公司看,归母净利润方面,聚氨酯板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万华化学同比下降23.26%,沧州大化同比下降8.9%。 二、 石油化工:基本面触底,静待需求复苏 短期来看,高石油价格和需求下滑使得烯烃和芳烃产业链均处于历史的极差水平。截至9月2日,产品价格方面,C2产品普遍来到最低历史分位,聚乙烯/环氧乙烷/聚醚大单体/乙二醇价格历史分位分别为14.9%/2.7%/10.9%/7.6%;C3产品处于1/3的历史分位上,丙烯酸/丙烯酸丁酯/聚丙烯价格历史分位分别为27.9%/36.5%/23.4%。产品价差方面,C2产品普遍来到极差的稀释分位,聚乙烯-乙烯/环氧乙烷-乙烯/乙二醇-乙烯/苯乙烯-纯苯-乙烯价差历史分位分别为2.0%/1.1%/0.9%/4.0%;此外,PDH价差也来到0.9%的历史最低分位。为今年来,受局部战争影响以及宏观经济动荡,原油价格持续高位上行,叠加下游需求放缓,导致部分产品价差收窄,石油炼化板块盈利能力有所下滑。 中国历来有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尽管在绝大多数化工产品都已经实现了纯中国制造,但作为最上游的原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度超过70%。绝大部分化工品来源于乙烯和丙烯,是真正的化工之母。由于资源型国家有原料的成本优势,我国的乙烯、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产品时至今日仍有供需缺口。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导致:1)乙烯和丙烯生产目前仍有进口替代空间(进口通常以聚烯烃或其他下游的形式),2021年乙烯当量自给率仅64%,丙烯当量自给率接近80%。结合全球烯烃亿吨级的容量,烯烃赛道进口替代空间较大,并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2)与资源禀赋型国家不同,在中国多种原料路线竞争长期存在,构成了长期多元竞争的局面。对于乙烯、丙烯这类大宗商品而言,成本竞争力是核心因素。对于下游产业链来说,乙烯、丙烯的原料成本占比很高。因此一体化原料配套对于烯烃产业链来说无疑是核心优势,分析相关行业公司的成本竞争力即是研究其生产乙烯、丙烯的成本竞争力。全球主流工艺路线按照原料分为油头、煤头、气头,分别对应石脑油裂解(以炼化一体化为代表)、煤制烯烃(CTO/MTO)、轻烃裂解(乙烷裂解、丙烷脱氢、丙烷裂解)。多种路线并举保证了烯烃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全球烯烃行业的多样性。 民营企业在芳烃-聚酯-化纤行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需求消化能力强于国营企业。2021年PX、PTA、聚酯瓶片各环节民营企业产能占比分别为47.62%、85.80%、74.30%,已占据主导地位。民营大炼化在PTA-聚酯产业链已经建立了足够的优势,有能力消化大规模的PX产能,因而有能力上更大的重整装置,进而达到多产化学品的目的。从技术角度来看,除新风鸣用BP的技术之外,新增PTA装置均采用INVISTA技术,从技术迭代角度,PX和PTA行业技术的迭代带来单耗和综合能耗的下降,新装置有很明显的后发优势。龙头企业能够靠新增装置来自我迭代,降低平均成本。从规模角度来看,由于新增装置均是龙头企业,前期公用工程等完善,新增装置的边际投资成本极低,同时能够通过新增装置来降低公用工程的分摊成本。轻烃化工成全球性趋势。十年全球范围内烯烃行业最显著的变革之一是原料轻质化趋势,即烯烃生产原料逐渐由重质石脑油转向更为轻质的低碳烷烃乙烷、丙烷等。这一变化发生在2007年以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带来大量的天然气资源,同时伴生出大量价格低廉的乙烷和丙烷,可以作为清洁而低成本的烯烃原料。经过十年的发展,全球乙烯中轻质化原料占比已从2010年的32%提升到2020年的40%,且除亚洲还有煤头和油头路线的增长,其他所有地区增量均来自于轻质化原料。以乙烷裂解和丙烷脱氢为代表的轻烃化工具有流程短、收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烯烃结构轻质化的浪潮。同时,轻烃化工还有低碳排、低能耗、低水耗的特点,其副产主要为氢气,能够有效降低循环产业链的用氢成本,并可以向外提供高纯低成本氢能源,符合碳中和背景下低碳节能的全球共识。碳中和背景下原料轻质化已成为全球烯烃行业不可逆的趋势,轻烃化工龙头价值有望重估。 三、 锂电材料:新能源汽车销量环比持续回升,电解液溶质需求旺盛 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增长,锂电池需求旺盛。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国家大力倡导使用绿色能源,相比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由于绿色环保等特性受到国家政策上大力支持。同时,随着国内充电桩等公共充电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充电快捷性提升,以及油价持续上涨等因素,新能源汽车性价比逐渐凸显。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热度的双重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快速上升。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达350.7万辆,同比上涨165.5%。同时,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最新月度销量数据,2022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9.3万辆,同比上涨118.9%,环比基本持平。预计随着我国疫情防控不断向好,新能源汽车需求将维持高增长态势,根据乘联会预计,2022年我国全年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超过600万辆。新能源汽车行业强劲增长也带动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高增,根据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披露的数据,2022年7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24.2GWh,同比增长134.34%,环比减少10%。 电解液作为动力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行业依旧维持高景气。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2018年-2021年我国电解液出货量持续上涨,4年GAGR高达28.61%。2022年,在动力电池需求依旧维持高增长,国内储能政策频繁出台推动储能电池进入快速放量阶段的背景下,电解液出货量保持较高增长,前七月出货总量达37.5万吨,占2021年度出货总量的78%。电解液的关键在于六氟磷酸锂,需求持续高增长。电解液主要由溶质、溶剂和各项添加剂组成,其中溶质是电解液最为关键的部分,直接决定了电解液的性能。六氟磷酸锂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电解液溶质锂盐,电解液的需求直接带动六氟磷酸锂的需求。在电解液需求高位下,六氟磷酸锂需求量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我国六氟磷酸锂全年消费量达4.12万吨,同比增长103.36%,2022年上半年六氟磷酸锂月消费量保持持续增长,7月份消费量达到6992.75吨,预计未来需求量还将持续高增长态势。 电解液溶质企业2021年盈利大幅增长,2022H1维持高增长。电解液溶质板块代表性企业为多氟多。2021年电解液溶质行业板块营业收入为256.11亿元,同比增长104.54%,归母净利润为44.9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50.54%,销售毛利率为35.57%,同比增长11.10个百分点;2022H1板块营业收入为213.33亿元,同比增长128.61%,归母净利润为53.05亿元,同比增长281.43%,销售毛利率为40.17%,同比增长7.68个百分点。 四、 基础化学原料行业概述 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9年修订版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主要可以分为基础化学原料制造(C261)、肥料制造(C262)、农药制造(C263)等八类。其中,基础化学原料指的是可以用作化工生产原料的化学品。 五、 基础化工供需格局向好,高景气有望延续 在双碳政策的推动下,生物基材料有望获得高速成长窗口。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成长窗口。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实现在生物制造规模化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生物基材料有望迎来需求爆发期,同时国内新材料进程加速,通过加强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高通量研发设施建设,选择有相对竞争力、前瞻性、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的项目进行系统性重点研发,未来将成为需求超预期的高景气赛道。 合成生物学项目获政府大力支持,行业科研成果不断推进。近日,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根据2022年度申报指南的介绍,本次的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将围绕人工基因组合成与高版本底盘细胞、人工元器件与基因回路、特定功能的合成生物系统等3个任务进行部署,拟支持8个项目,其中包括2个部市联动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1.46亿元。同时,本次专项还拟支持10个青年科学家项目,其中包括4个部市联动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4000万元,每个项目400万元。即总计18个项目,国拨经费1.86亿元。此次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项目范围涵盖研究系统(单细胞、多细胞、无细胞),技术维度(功能元件、基因回路、生命体系)及应用场景(制造、医疗、食品、农业等)多层次内容,以期实现针对人工合成生物创建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物质转化、生态环境保护、医疗水平提高、农业增产等重大需求,突破合成生物学的基本科学问题,构建几个实用性的重大人工生物体系,创新合成生物前沿技术,为促进生物产业创新发展与经济绿色增长等做出重大科技支撑的总体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