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薄膜行业发展概况

举报
资源描述
塑料薄膜行业发展概况 一、 塑料薄膜行业发展概况 塑料薄膜是指常温下为薄膜形状的塑料,包括聚乙烯薄膜(PE)、聚丙烯薄膜(PP)、聚酰胺薄膜(P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聚乳酸薄膜(PLA)等,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用量最大、品种最多的包装基材,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医药、电子、农业、建筑等各个领域。未来,伴随着食品、日化、医药、消费电子等终端应用领域对包装膜材提出更多高端化、轻量化、定制化、环保化的新需求,PLA等新型生物基可降解膜材将会受到国内乃至全球市场的关注,逐渐成为了薄膜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全球塑料薄膜行业发展概况 随着消费升级趋势不断显著,全球软包装市场整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Arizton数据,全球以塑料薄膜为主的塑料软包装市场规模将由2020年的1,120.70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1,470.00亿美元,下游市场有望持续增长,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二)我国塑料薄膜行业发展概况 在国内市场,伴随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以及我国软包装行业工业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我国软包装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塑料软包装占据市场绝大多数份额。根据Arizton数据,2020年我国塑料软包装市场规模为124.40亿美元,至2026年,我国塑料软包装市场规模增长至170.30亿美元。 伴随我国塑料加工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塑料薄膜行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产量最高的塑料制品子行业。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数据,2014-2020年期间,我国塑料薄膜产量从1,261.77万吨提高至1,502.95万吨,总体保持稳步上升态势。 从工艺技术来看,塑料薄膜材料的加工工艺包括流延法、平膜法以及管膜法等。其中,以双向拉伸工艺为代表的平膜法能够更好的实现塑料薄膜材料本身的性能延展,能够赋予材料更加丰富的功能性特征,从而适用于更广泛的下游应用领域,在行业内地位愈发重要。 二、 光学薄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行业发展重点愈加明晰 近年来,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发布一系列政策把光学薄膜制造作为新材料产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光学薄膜等功能性膜材料及产品,一定程度上促进光学薄膜行业的发展。 2021年9月10日,中国工程院发布《面向2035的新材料强国战略研究》,该战略指出:关键战略材料领域发展重点及发展方向主要包括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芯片制造和封装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电子陶瓷和人工晶体、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和功能梯度材料、高性能分离膜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及生物基材料等。 三、 光学膜行业概况 光学薄膜是指在光学元件或独立基板上,制镀上或涂布一层或多层介电质膜或金属膜或这两类膜的组合,以改变光波之传递特性,包括光的透射、反射、吸收、散射、偏振及相位改变。经由适当设计可以调变不同波段元件表面之穿透率及反射率,亦可以使不同偏振平面的光具有不同的特性。光学薄膜行业是指制备光学薄膜产品的行业,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其归属于新材料产业下属的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下属的高性能膜材料制造,进一步细分类别为光学膜制造。 由于光学薄膜产品通常是复合使用,且主要用于显示领域,因此狭义上大致可以将光学薄膜分为液晶面板用光学膜以及背光模组用光学膜两大类。根据光学膜的不同特性,光学膜主要分为反射膜、增透膜(也称减反射膜)、分光膜、滤光膜、增亮膜、扩散膜、偏光片(全称偏振光片)等。 四、 全球功能性膜材料行业现状 有机膜材料是由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种类繁多,本文重点探讨的功能性膜材料是以聚酯膜(PET)、尼龙膜(Nylon)、聚碳酸酯膜(PC)为代表的工程薄膜和以氟聚合物膜(Fluoropolymer)、聚酰亚胺膜(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环烯烃共聚物/聚合物(COC/COP)等为代表的高性能膜材料。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智能消费电子、互联网、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大量新兴功能膜材料的应用需求。 通过将多种不同涂层材料与基膜进行有机结合,功能膜材料实现了特定的光学性、电学性、耐候性、可加工性等性能;同时具有保护、胶粘、导电、屏蔽等多种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包装材料、电子电器、新能源、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领域。 五、 国内外市场现状分析 聚酯膜,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是全球功能性膜材料中消费量占比最大的产品,2021年全球PET膜消费量约540万吨,市场规模超170亿美元。下游应用主要包括包装材料、电子电气材料以及影像胶片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 近年来,凭借自身优良的耐长期老化(湿热、干热、紫外)、水蒸气阻隔等性能,PET基膜被作为直接与外界环境大面积接触的光伏封装材料,应用于太阳能电池背膜上。这种基膜对生产技术的要求高,目前全球背板PET基膜的代表企业有日本东丽、帝人-杜邦、韩国SKC等。此外,近几年应用在电子产品上的有色膜、汽车行业的车窗膜、建筑领域的建筑窗膜以及超高水汽阻隔膜等光学膜市场发展较快,伊士曼、三菱、3M、韩国SKC等企业在该领域拥有核心技术,掌握着市场的话语权。未来,在新能源、消费电子等消费需求的带动下,预计到2030年全球各地区聚酯膜的消费量将达764万吨,2021-2030年CAGR约4%。中国聚酯膜产业近年来高速发展,产业生产能力、产品品种数量及质量快速提升,聚酯膜产能、产销量均位居世界首位。 中国聚酯膜发展至今,应用领域已从早期的磁带基膜、胶片、各类食品包装扩展至转印、电子、电气、LED灯、OLED灯及建筑材料等。但总体来看,中国聚酯膜行业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结构性矛盾明显。通用膜产能过剩,特种功能性薄膜供不应求,部分高性能聚酯薄膜品种仍依赖进口。 截止至2021年,中国PET膜行业总产能达466万吨/年,较2020年增长17%,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686万吨/年。从消费端看,国内需求量从2011年的111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295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10%;预计到2030年将达435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4.5%。与其他功能性膜材料相比,含氟膜在耐化学性、介电性能、电气绝缘、耐高温、可焊性、机械强度等方面优势明显。含氟膜市场整体专业化程度高,生产企业往往具备较高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集成基础。目前全球主要的生产企业多集中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如戈尔(PTFE膜)、科慕(PFA膜、ETFE膜、FEP膜);杜邦(PVF膜);霍尼韦尔(PCTFE膜);阿科玛、吴羽、索尔维(PVDF膜)等。 2021年,全球含氟膜的总消费量约5.6万吨,市场规模约24亿美元;预计至2030年全球消费需求将达8.5万吨,年均增速约5.4%。其中,PTFE膜、PVF膜、FEP膜、PVDF膜和ETFE膜五种含氟膜的需求量合计占比超过95%。 从消费区域看,含氟膜的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其中,中国含氟膜的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58%,紧随其后的是美国,消费占比约25%。 聚酰亚胺(PI)被列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2021年,全球PI膜消费量约1.6万吨,市场规模约10亿美元;预计至2030年全球消费需求将达2.9万吨,年均增速约6.5%。其市场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其中,中国聚酰亚胺的产能和消费量占在全球占比均超50%。 根据用途,PI薄膜可分为以绝缘、耐热为目的的电工级PI薄膜和附有高挠性、低膨胀系数等性能要求的电子级PI薄膜。其中,电子级PI薄膜价格高昂,技术壁垒高,也被称为黄金薄膜,其产业集中度较高,目前主要由杜邦、日本东丽、日本钟渊化学、韩国SKC、宇部兴产等美日韩企业垄断。 从应用端看,全球PI膜市场已细分为柔性印刷电路(FPC)、特种制品、压敏胶带、发电机、电线电缆等领域;其中,柔性印刷电路板已成为全球PI膜市场最大、增长最快的应用领域。 我国PI膜起步较晚,产业化进程发展较缓慢。国内企业虽已经实现相对简单的电工级PI膜大规模生产,但在高端电工绝缘、电子等其他应用领域的产业化能力较弱,能够自主掌握高性能PI膜完整制备技术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目前仍是我国被的功能性膜材料之一。 从需求端来看,2021年国内对PI薄膜的总需求量约1万吨。目前我国电子级PI薄膜与电工级PI薄膜整体消费量基本相当,未来随着电子显示、柔性印刷电路(FPC)和导热石墨膜等电子级应用领域的快速增长,电子级PI薄膜消费量规模将进一步增大。预计到2030年对PI薄膜的总需求量将超过2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8.6%。 总体而言,功能性膜材料作为新材料产业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未来以消费电子、新能源为代表的下游终端市场将进一步带动对功能性膜材料需求的增长。 目前,中国功能性膜材料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不少高端产品依旧供给不足。需由生产企业和下游用户共同发力,推动中国功能性膜产业的转型升级。 分领域看,聚酯薄膜生产企业需通过对聚酯薄膜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提高其性能和品质,提升产品差异化水平,从而带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解决目前市场供需的矛盾。 高端电子级PI薄膜目前发展进入瓶颈期,在设备、工艺及人才方面存在较高技术壁垒。未来随着我国相关研发及技术人才的积累,叠加下游重点市场转移至大陆市场及相关政策的利好,我国PI薄膜发展将不断提速,逐步实现高端产品。 六、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一)行业将在竞争中创新发展,产业链上游有望突破 中国光学薄膜行业伴随着新进入者增多以及国产自主研发逻辑的演进,未来市场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在技术上,除了在透光率、雾度等指标的不断精进,光学薄膜也往复合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更轻薄的厚度、占据更小的空间,但能实现更丰富的功能。细分市场中,偏光片市场未来仍将是主要市场,而背光模组或随着OLED技术的突破,市场有所萎缩。未来,中国光学薄膜行业有望在上游取得重要突破,进一步实现产业自主。 (二)中国市场增速领先全球平均水平,未来复合增速将超10% 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多数研究机构对于全球2022-2030年的市场规模增速预计在7.5%-8.5%之间,但同时也指出,由于印度及中国等国家电子产品销售快速增长,未来亚太市场将在全球光学薄膜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液晶电视、手机、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升,更新换代频率加快,长远看需求依然强劲。而伴随着5G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穿戴式产品、家庭居住等新型智能硬件产品迅猛发展,光学薄膜产品下游产品范围不断延伸,新型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也将带动显示光学薄膜的下游市场需求增长。此外,随着国内产品国产自主研发的步伐加快,预计2022-2027年,中国光学薄膜行业市场规模增速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复合增速约10.5%,2027中国光学薄膜行业市场规模约769亿元。 伴随我国塑料加工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塑料薄膜行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产量最高的塑料制品子行业。数据显示,我国塑料薄膜产量在2020年达1502.95万吨,未来,随着居民消费的不断升级,塑料薄膜产量将呈增长趋势,预计2023年将达1685.16万吨。 伴随食品、日化、医药以及软包锂电池等终端应用领域对包装膜材提出更多高端化、轻量化、定制化、环保化等新需求,市场对功能性薄膜产品的认可度和需求度将不断提升。相对于BOPP、BOPET等目前市场上主要塑料薄膜而言,BOPA薄膜具有更为优越的高阻隔性、高耐磨性、抗穿透性、透明性和环保性等性能优势。随着BOPA薄膜量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BOPA薄膜的市场应用有望进一步成熟,进而促进塑料薄膜行业的发展。 受扩产周期及新冠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面对日益增长的BOPA薄膜需求市场,国外BOPA薄膜厂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BOPA薄膜厂商有望凭借产能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