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治疗药物总体概况

举报
资源描述
中枢神经系统治疗药物总体概况 一、 中枢神经系统治疗药物总体概况 1、中枢神经系统治疗药物基本定义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由脑和脊髓组成,是人体神经系统最主要的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人类的各种行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涉及神经系统病源性破坏,往往难以治愈,患者须长期服药。 2、中枢神经系统治疗药物市场规模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等老年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当代人的精神压力日渐增加,导致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此外,各国加大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正确认知的普及力度,患者就诊率日益增长。人口老龄化加快、当代人压力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逐步得到正视,使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及诊断率快速上升,进而推动全球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销量迅速增加。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15年至2019年,全球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从2,180亿美元增长至2,4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预计到2030年全球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将将达到3,06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30%。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枢神经药物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增长空间巨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15年至2019年,我国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规模从1,440亿元增长至2,0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1%。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率及治疗率的提升、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适应症的扩大,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3,4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08%。 二、 中国市场和企业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从健康医疗领域来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随着国内医保报销范围的扩大、患者支付能力的提高及创新先进疗法的出现等因素推动,未来中国肿瘤药物市场还将稳步增长;从科技层面来说,中国整体的研发支出排名同样位居全球第二。在当今的形势下,一方面中国市场对所有医药企业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国外的新药产品将会更快地引入到中国来,另一方面国内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在不断的增加,创新药产品在不断的丰富,并将逐渐走出国门。 三、 医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前景 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医药是预防或治疗或诊断人类和牲畜疾病的物质或制剂。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 医药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医药消费端诉求推动医药流通端的市场扩容,为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同时,国家按照现代化思路对医药流通行业的经营格局进行了深层次的变革,使得我国医药流通行业更加趋于成熟,为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有发展的需求,市场发展潜力很大,随着医药市场的持续发展和完善,市场应该顺应经济增长的需求,为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制药工业既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又是一项治病、防病、保健、计划生育的社会福利事业。生物制药原料以天然的生物材料为主,包括微生物、人体、动物、植物、海洋生物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有目的人工制得的生物原料成为当前生物制药原料的主要来源。 目前,我国药品批发企业数量有1.3万余家,数量多,规模小,是目前医药商业企业的现状。商务部的统计数据表明前100强药品批发企业的销售额已达全国市场份额的78%,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商业竞争加剧,内部分化加大,全国及区域商业龙头企业凭借网络、品种、资金优势,承接中小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服务百姓健康、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离不开医药工商企业界的成长、发展和物质保障。 医药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融资成本至关重要。目前两票制政策的影响已逐步消化,但带量采购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集采常态化对药品价格冲击较大,传导至商业企业配送规模受一定影响。医药商业受新冠疫情刺激,融资能力有所提升,但整体资金压力仍然较大。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药品批发企业数量不断减少,医药流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势头明显。 四、 产业政策变革,迎来创新时代,临床价值导向 从政策端看,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不断深化,前有国家展开集中采购和药价谈判、抗癌药纳入医保、医保严格控费,让更多的医保资源可覆盖到创新药。后有一致性评价全面铺开、新药审评审批加速、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进一步推进等,行业政策密集出台,行业结构性调整拉开帷幕。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行业面临洗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药企迎来了发展机遇,创新成为发展主旋律。 从2017年开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加速新药审评审批,2021年和2020年NMPA批准的新药数量分别在60和50款左右,其中国产新药占比约为40%,无论从获批数量还是本土企业获批数量来看,都远超前几年。新药涉及的种类仍以肿瘤药居多,占比约为40%。这些产品的上市大大丰富了癌症治疗的选择,也说明了我国鼓励和引导创新药政策取得的成效。 2021年11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从患者需求的角度出发,落实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核心的研发理念,促进抗肿瘤药科学有序地开发,推动医药创新迈上新台阶。 中国本土以自主研发创新产品的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方向愈加明确,需要积极开发能优化其自身产品管线的创新产品,临床疗效同质化产品的竞争将从市场阶段前置到临床阶段,本土药企创新研发水平有望在磨炼中提升,中国药物研发将进阶为更加开放的创新阶段。 五、 国家药监部门持续改革 2019年,《药品管理法》进行了发布以来的首次重大修订,其中涉及多项调整,例如明确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通过药品追踪确保问责;实施临床试验备案制;用自主申报和跟踪检查替代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在互联网售药方面将禁止在线销售处方药从提议草案中去除等。 国家药监部门的持续改革也引来新药上市高潮。上市的新药里有越来越多来自于本土药企的研发,这说明了中国的本土创新能力在逐步提升。历史上看中国上市的新药往往滞后国外5至10年,如2016年上市的所有新药平均比全球慢8年,2019年这一数字缩短至平均4年左右,有一些药已经缩短到一年甚至更短。可以看出,今天中国的医药监管和全球体系的对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企业推进药品上市的时间,涉及到具体的战略,但是监管不再成为一个上市时间的瓶颈。 六、 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对医药工业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疑难疾病认识的深化,众多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问世,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将极大地改变医药工业的面貌。世界发达国家利用资金、技术、市场上的优势,实施垄断,我国医药将在生物技术领域同发达国家展开新一轮的竞争。 随着回归自然潮流的涌起,国际市场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世界植物制品销售额近300亿美元,其中天然药物销售额已达160亿美元,并以年10%的速度递增。为此,各国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传统医药,抢占国际天然药物市场。这为我国中药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七、 老龄化程度加深,行业发展潜力大 从需求端看,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行业具有很大发展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2021年末,全国0-15岁人口为26,30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6%;16-59岁人口为88,222万人,占62.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36万人,占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056万人,占14.2%。与2020年相比,0-15岁人口减少528万人,16-59岁人口增加247万人,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增加329万人和992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较2020年上升0.2和0.7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老龄化程度加深,一方面意味着劳动人口负担会逐渐加大,国家医保基金会持续承压,行业将持续面临严控费、降药价的政策;另一方面老龄化将刺激优质药、创新药的发展,恶性肿瘤患病率、慢性病患病人群数量将居高不下,大健康产业市场进一步扩容。 八、 医药辅料行业发展 近年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用辅料关联审批和集采的推行,不断加速国产药用辅料产品升级,促进行业整合,提高速度。此外,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将进一步规范药用辅料、包材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和质量规范,不断提升我国医药制造水平。药用辅料头部生产企业成长空间提升、成长确定。 高端药物制剂开发推动新型药用辅料需求。药物制剂正向高效、速效、长效和服用剂量小、毒副作用小的方向发展,口服速释、缓控释等口服调节释放给药系统,脂质体、脂微球、纳米制剂等新型注射给药系统,经皮和粘膜给药系统等新型高端制剂技术成为趋势,高端药物制剂的开发催生新型药用辅料需求,药用辅料行业将在产业升级中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