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拌桨行业现状

举报
资源描述
搅拌桨行业现状 一、 行业发展前景 (一)国家政策促进行业发展 体外诊断行业作为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国家产业政策对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更加注重扶持体外诊断产业,同时对医疗器械行业提出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要求,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二)老龄化加剧带来的需求 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与医疗诊疗量直接相关,老龄化带来医疗需求增加,随之检验量增加。2018年,全球65岁或以上人口史无前例地超过了5岁以下人口数量。《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修订版》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世界每6人中就有1人年龄在65岁(16%)以上,欧洲和北美每4人中就有1人年龄在65岁以上(26%)。此外,预计80岁或以上人口将增长两倍,从2019年的1.43亿增至2050年的4.26亿。全球人口老龄化将带来人均卫生费用支出的稳步快速增长,为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出 POCT行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新技术新产品一直在不间断地推出。从技术平台来看,高通量技术、三代单分子测序、CTC循环肿瘤细胞、ddPCR、质谱平台检测等技术,以及微流控芯片的广泛应用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势来袭,使得POCT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体外诊断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体外诊断制造商与经销商,下游医疗机构、患者/消费者和保险机构。体外诊断制造商位于产业链的中游,体外诊断系统包括仪器和试剂两部分,仪器的上游包括机械零部件和电子、光学仪器(含电机、电控、显微镜等),试剂的上游包括精细化学品和诊断酶、抗原、抗体等。体外诊断制造商主要以经销的模式,通过经销商向下游销售仪器和试剂。行业下游需求以医院为主,还包括体检中心、疾控中心、血站、独立实验室等,医院通过使用体外诊断系统为被检验者提供医学检验、报告输出和医疗决策服务。 体外诊断市场与各地区的人口总数、医疗保障水平、医疗技术及服务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发展经历了100多年,当前处于稳定发展期,根据AlliedMarketResearch数据,2017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648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747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4.7%。慢性病、传染病发病人数的不断增长以及体外诊断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驱动体外诊断市场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起步晚,人均消费水平低,目前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的高速发展期,2014年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市场规模为300亿元,预计2019年增加到705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8.6%,远高于同时期全球平均增长水平。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医保覆盖度增加、医疗消费理念成熟等趋势,国内人均IVD消费由2016年4.6美元增长至2018年7.1美元,两年增长42%。但2018年国内人均IVD消费仍只相当于全球2018年人均IVD消费9.1美元的78%和欧日美(2016年)人均IVD消费30-62.8美元的11%-24%,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按照美国人均62.8美元的人均IVD消费金额预测,我国体外诊断市场的天花板可达879亿美元,折合6154亿元人民币,约等于目前国内市场规模的9倍(目前700亿元人民币);按照西欧和日本的数据预测,为目前国内市场规模的4倍。以上数据未考虑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2016年以来美国、西欧、日本人均IVD支出的增长,实际天花板还会更高。 体外诊断行业是一个技术门槛较高,跨越医学,机械学,材料学,化学,光学等多门学科的行业,其中医学又包括临床检验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等多个分支。其他行业公司跨界进入体外诊断难度较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掌握这两类技术的公司通过与检验机构、医院、医学研究机构展开合作,有可能生产出更智能,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体型更小,适用范围更广的新设备,从而对传统体外诊断厂商产生冲击。 体外诊断行业平均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行业的三大原因是:技术含量高;产品种类繁多致使各家公司定位相对分散,正面竞争少;各单位合作经销商都有自身势力范围,市场稳定,开拓新市场难度大。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是行业内自律性组织,其下属的体外诊断(IVD)分会主要职能包括提供行业权威信息和观点,引导行业活动;向相关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专委会成员意见,提出政策、立法、重大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行业内开展理论研究、组织专家调研和经验交流活动;编辑、出版行业研究报告等。由于生产工艺、产物纯度等因素影响,国产原料离生产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诊断酶、抗体等主要原料仍依赖国外进口。极端情况下,发达国家可能会对相关原材料对中国的出口进行限制。 1900年左右,体外诊断行业诞生以来,行业整体长期处于成长期。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大力发展体外诊断行业,因为医疗技术沉淀的时间更长,70、80年代,我国使用的设备和试剂以进口为主,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老龄化以及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和国内体外诊断公司都将持续保持一段时间较好的发展,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 目前体外诊断仪器不断呈现智能化,全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医学上暂时还没有其他技术可以替代体外诊断,只是更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该行业,提高诊断的效率。从实验生物学时期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时期,从最开始的临床生化诊断,凝血类诊断,到最新的基因诊断等,体外诊断的分支越来越细化。体外诊断是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技术的更新,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近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6%,是全球增速不足5%的三倍以上,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 二、 细分市场国产化率亟待提高 根据检测指标、标本以及检测原理的不同,IVD行业可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元素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等众多细分领域。其中,目前前三者在我国医疗机构应用较广泛。 我国生化诊断市场目前已趋于成熟,相关诊断试剂国产化率较高。在生化诊断相关产品中,生化分析仪器的技术要求较高,而诊断试剂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目前,我国大部分生化诊断企业仍集中在诊断试剂领域。国内生化诊断产品主要生产商(如九强、美康、迈克等)已逐渐掌握该领域核心技术,并已基本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阶段的转变。然而,国产生化诊断仪器设备目前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市场仍由外资品牌主导,国产品牌占有率有待提高。另外,随着免疫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生化诊断市场份额增速趋缓。不过,生化诊断技术在特定项目的检测上具有时间和成本优势,因此不会被完全替代。 近年来,免疫诊断成为IVD行业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市场占比不断提升。其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因具有灵敏性较高、特异性较强等优点,已逐步取代酶联免疫法,成为免疫诊断市场的主流技术之一。值得关注的是,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能够对抗原或抗体进行更充分的包被,且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可以全自动化清洗未结合物质,从而大幅提高检测灵敏度和检测效率,是目前较先进的免疫诊断技术之一,并逐渐成为国内化学发光产品企业研发的重点方向。 目前,我国分子诊断市场正处于快速起步阶段。分子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产前筛查以及传染病、肿瘤诊疗等领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开展过程中,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起着重要作用。此外,现阶段为人们所熟知的基因测序技术,也属于分子诊断的范畴。由于分子诊断仪器和试剂研发成本与技术壁垒均较高,采用基因芯片、第二代测序(也称为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的相关高端产品目前几乎被外资品牌垄断。 我国IVD领域核心零部件、原材料的进口依赖度目前仍较高。众成数科数据显示,2018—2021年,我国IVD产品进口额逐年增长,且近3年来的进口额均在1000亿元以上。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IVD领域高端仪器、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等上游行业,包括抗原、抗体、辅酶、酶底物以及基因测序仪等。 三、 全球体外诊断仪器市场规模 2016年全球体外诊断仪器市场规模为130.9亿美元,在2016-2020年期间以5.2%的年复合增速稳定增长,到2020年达到160.6亿美元。预计全球体外诊断仪器市场在体外诊断需求的刺激下加速增长,到2025年达到327.5亿美元,对应2020-2025年复合增速为15.3%。预计2025-2030年全球体外诊断仪器市场增速为11.6%。在体外诊断技术创新和全球体外诊断需求增长的驱动下,到2030年全球体外诊断仪器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66.6亿美元。 2016年至2020年,中国体外诊断仪器市场从101.2亿人民币增长到2020年的223.2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21.9%。在国家利好政策和体外诊断需求的刺激下,预计2025年中国体外诊断仪器市场规模将达到609.9亿人民币,到2030年将达到1,146.2亿人民币,2020-2025年和2025-2030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2.3%和13.4%。 四、 微流体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 在国际市场上,由于体外诊断行业发展较早,相关零部件行业发展也相对成熟,各部件生产厂家经过多年发展,在相关细分领域已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其中,美国IDEX主要提供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体外诊断仪器的柱塞泵,日本IWAKI主要提供用于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无阀柱塞泵,德国宝帝和日本SMC主要提供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的电磁阀,日本伊藤制作所、日本高砂制作所和瑞士UNIMED等主要提供用于高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加样针等。 与国际市场不同,国内体外诊断仪器行业起步较晚,在2001年以后国内才开始逐步进行专业化分工,少数专门以诊断仪器定制化研发和生产为主业的中小型企业才开始出现。早期定制化研发仪器类型有限,多数仅聚焦单一应用领域,对相关零部件的需求较低,因此进入零部件领域的以个人为主,规模普遍不大,研发能力较弱,产品质量不高,工艺稳定性不佳。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部分国内体外诊断仪器制造商逐渐发展壮大,国产品牌的进口替代率逐渐提高,相关零部件企业也随之成长起来。具体而言,恒永达和深圳垦拓在柱塞泵和电磁阀领域已经实现了部分进口替代,其产品广泛用于国内知名的体外诊断,包括亚辉龙、安图生物、迈克生物、三诺生物、华大智造等。恒永达、深圳万臣科技和深圳中科康森瑞特科技发展在加样针领域具有较大的研发力度,其产品目前已经在部分体外诊断仪器中得到应用。未来,随着国内体外诊断仪器制造厂商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国产品牌的进口替代率逐渐提高,市场份额逐渐提升,相关的零部件企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五、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得益于治疗手段的创新、创新标志物的发现,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疾病早筛等需求的持续增长,全球IVD行业稳步发展。众成数科数据显示,全球IVD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566.8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688.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预计到2030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1302.9亿美元,2019—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 目前,全球IVD市场区域发展不平衡,按照2019年全球IVD市场规模计算,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规模占比超60%,我国占比约为17.6%。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服务体系相对成熟,其市场规模整体增速趋缓,而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潜力巨大。2015年,我国IVD市场规模为427.5亿元;2019年,该市场规模达80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2%;预计到2030年,我国IVD市场规模将达到2881.5亿元,在全球市场规模的占比将提升至33%,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IVD产品消费国。 六、 微流体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 (一)全球体外诊断仪器市场规模 2016年全球体外诊断仪器市场规模为130.9亿美元,在2016-2020年期间以5.2%的年复合增速稳定增长,到2020年达到160.6亿美元。预计全球体外诊断仪器市场在体外诊断需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