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招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5)

举报
资源描述
全国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考试 语文试题卷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可怜”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怜身上衣正单 B.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百花高楼更可怜 2. 与“弥天大谎”的“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弥留之际,留言示我,虽三言两语,不啻暮鼓晨钟,振聋发聩 C.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D.仰之弥高 3.与“大命将泛,莫之或止”的“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 B.其事体莫须有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4.下列传记文章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 A.《垓下之围》 B.《张中丞传后叙》 C.《先妣事略》 D.《马伶传》 5.下列《秋夜》语词中,比喻小青虫的是( ) A.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 B.向日葵子似的 C.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D.默默地铁似的 6. 与“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 与“数见不鲜”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范增数目项王 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8.下面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而君幸于赵王 B.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9.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樊哙侧其盾以撞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下面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阐述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B.《念奴娇·赤壁怀古》极尽描摹之能事,具有阔大雄浑的特点。 C.《琵琶行》摹写音乐的文字中运用了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 D.《庖丁解牛》启发人们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做事。 1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窃符救赵》 一文选自《 史记》:《 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 B.《将进酒》的作者是唐代的李白:李白、杜甫是唐代诗歌创作的两座高峰.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林冲被逼走向反抗的故事,节选自罗贯中的《水浒传》。 D.冯梦龙,明代小说家。他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合称“三言”. 1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舍予,他的小说被誉为现代中国城市庶民文学的高峰. B.夏衍,原名沈雁冰,他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C.普希金,伟大的诗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D.海明威,美国著名作家。以《 老人与海》 获诺贝尔文学奖 13.下面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脉博镜谧希嘘 B.处理兴胜利 C.玲俐仓穹慷慨 D.铿锵懒惰防碍 14.“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对偶 B.排比 C.拟人 D.比喻 15.选出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 A.要塞(sài) 歼(jiān)灭 绥(suí)靖 锐不可当(dāng ) B.寒噤(jìn) 蹿(cuàn)跳 震悚(sǒng) 杯盘狼藉(jí) C.蹒跚(shān) 尴尬(gà) 伛(yǔ)身 呆滞(zhì)笨拙 D.愧怍(zuò) 轩榭(xuān ) 伧俗(cāng) 销声匿(nì)迹 16.景运门外南侧,有南向面阔五间、四面围为檐廊的宫殿,名为: ( ) A. 箭亭 B. 奉先殿. C. 南群房 D、太和殿 17.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 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______。( ) A.应该按令执行 B.有权拒绝执行 C.无权干涉 D、选择性执行 18.下面各项词语中,每组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涤纶/羽扇纶巾榛莽/各臻其妙拘泥/泥沙俱下 B.徇私/瘦骨嶙峋诧异/叱咤风云纠葛/百舸争流 C.汲水/岌岌可危脊梁/土地贫瘠缴获/战斗檄文. D.掮客/潜移默化徜徉/惝恍迷离晦涩/诲人不倦 19.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于是有天夜里,乌云紧压着树梢,狂风摇撼着树枝,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辟开 树干,头上响起惊天动地的炸雷! B.惋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情谊,不能得到这两只惊弓之鸟的理解,它们竞- -去不 返。从此,清晨起来,白杨潇潇,再也听不到那种清脆的叫声。 C.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 -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 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 D.夕阳在山,干拆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 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 20.下面各项中,对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然勒功(刻) 衣袂飘飘(裙子) 踽踽而行(孤独的样子) B.怙恶不悛(悔改) 怆然涕下(伤悲) 熠熠发光(闪光发亮) C.游目骋怀(奔驰) 醍醐灌顶(神灵) 独出机杼(织布梭) D.惺惺相惜(醒悟)迥乎不同 (显然) 贻笑大方(有见识的内行人) 二、判断题(本题10小道,共15分) 1、自从有了人类,从此就有了教育。(  ) 2、强调全面发展指的是要求每个学生各方面都平均发展。(  ) 3、在今后的课程改革和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 4、离开了教的内容,怎么教就无从发生,离开了教的形式,教什么就将完全落空。(  ) 5、读书用得教材,就是教科书。(  ) 6、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7、考试是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阶段性检查的主要内容,它的特点是经常及时。(  ) 8、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基础性工作。(  ) 9、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 10、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 三、阅读理解(共20分) 阅读理解(一)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阅读理解(二)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两首诗的结句都有“使人愁”三个字,请指出两首诗中“愁”的内容各是什么? 催诗抒发游子飘泊天涯的思乡之愁;李诗则抒发自己爱国忧国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愁. 2、两首诗在构思上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诗作内容简要分析. 四、作文(25分) 以“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CDDB 6-10:DBCBC 11-15:CBBDB 16-20:ABBCB 1、答案. A,怜悯,同情。B 可爱。C 可惜。D 可爱 2、答案. C,满。A 更。B 病危将死。D 更 3、答案. D,没有什么,没有谁。A 通“暮”。B 或许。C 没有,无 6、答案. D,类。A 连缀。B 通“嘱”,嘱咐。C 掌管。 7、答案. B,多次,屡次。A 命运。C 法则,规律。D 列举 二、填空题 1、√   2、×   3、√   4、V   5、× 6、√ 7、√   8、√   9、×   10、× 三、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一) 参考答案1-3:ACB 阅读理解(二) 参考答案 两诗首联都从楼台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展开想象;颔联通过古与今、幻想与现实的对照,把古今 盛衰的历史变化和人事兴亡的悲哀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为全诗定下吊古伤今的基调;颈联则由古 及今,极目远眺,着笔于眼前实景的描绘;尾联即景生情, 都以“愁”字作结.从律诗的起、承、 转、合来看,颇有章法. 四、作文 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