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及部分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及部分解析)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0题) 1.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 A.前者就是后者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2. 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是哪种抑制的干扰(  ) A.双重抑制 B.前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倒摄抑制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A.创造性 B.广延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4.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属性?(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规律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5.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 )。 A.辅导作用 B.主导作用 C.桥梁作用 D.决定作用 6.根据课的任务把课分成两类即( ) A.单一课与综合课 B.复习课与新授课 C.讲授课与活动课 D.讲授课与自学课 7.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 A.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8.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 A.课程标准 B.课程纲要 C.课程要素 D.课程规范 9.通过实验提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的心理学家是()。 A.斯皮尔曼 B.艾宾浩斯 C.斯腾伯格 D.麦克里兰 10.《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  )。 A.1951年 B.1958年 C.1985年 D.1993年 11.在实验研究中,实验者安排、控制与实施的实验条件称为(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中介变量 12. 第 4 题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涵义: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和学生具有(  ) 13. 第 12 题 下列主张体现了启发性原则的是(  ) 14.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材 D.教学参考书 15.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式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之为( ) A.近因效用 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 D.最近效应 16. 在“三结合”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17.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  )。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18.在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初学者调节自己的动作往往依靠(  ) A.动觉控制 B.自动控制 C.视觉控制 D.他人控制 19.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是(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20. 革命战争年代,我国老解放区的教育主要分为下列两大类(  ) A.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 B.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C.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 D.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 二、填空题(20题) 21.记忆过程包含___、___、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2. 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在于________,其实质是大脑皮层有关神经中枢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23. 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_______和_______。 24. _______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25.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填空题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对识记材料的意义是否了解,把识记分为______和______。 27. 在马斯洛的价值体系中有两种潜能或基本需要:一类是_______,一类是_______。 28. 课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单一课和______。 29.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____________过程。 30. 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和学生。 31.德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___、________。 32. 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的特点有:首创性、_______和_______。 33.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_______而_______的心理品质。 34. 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和_______的特点。 35.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者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_______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36. 学校文化由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和____________构成。 37. 了解与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个人和_______两方面。 38. 自我认识是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39. 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________的规律。 40.按活动领域的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_______和_______。 三、简答题(5题) 41.服从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2. 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43. 简要说明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4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5.简要说明顺从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论述题(5题) 46.试论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7.试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48. 分析说明人的能力和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49.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儿童在家庭中生活时间最长,受到父母的影响最多。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试根据上述观点阐述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50.试述我国新课程设置的特点。 五、辨析题(5题) 51.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又称之为回忆)等三个环节。 52.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强化政府办学。 53.校内学习竞赛对不同成绩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是相同的。 54.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55.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六、(0题) 56.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C在学习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时,注意规律是客观的,而原则是要求,是人根据规律提出来的。此外,要注意把这部分内容与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联系起来掌握。 2.C 3.C该题是一道很典型的题,即容易把一些格言与教师的劳动特点放在一起来进行考查。答此类题要注意两点:第一,把格言搞懂;第二,熟记教师的劳动特点。 4.B 5.B 6.AA [解析] 掌握课的分类依据即可知答案。 7.D 8.A 9.B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10.C1985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它明确提出,这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1.A 12.A 13.C 14.B 15.BB [解析] 首因效应的概念是此题考查的关键,是指与人接触时,首先反应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起作用;最后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作用叫近因效应。 16.B 17.A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存在人类社会,教育就存在。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的职能决定的。 18.C 19.A 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天资、能力、心境、努力等因素都是由个体本身的力量决定的,即是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运气、教师偏见、别人帮助等则是由个体之外的力量决定的,即是外部原因。能力和任务难度等因素是稳定的,心境、运气和一时努力等因素是不稳定的。 20.D 21.识记 保持 22.强化强化 23.评比操行评定评比,操行评定 24.学科课程学科课程 25.概念,判断,推理 26.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27.匮乏需要成长需要匮乏需要,成长需要 28.混合课混合课 29.认识 30.社会知识社会知识 31.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2.独立性新颖性独立性,新颖性 33.稳定,统一 34.强制性强制性 35.社会问题社会问题 36.制度文化 37.学生集体学生集体 38.自我感觉自我表象自我感觉,自我表象 39.先快后慢先快后慢 40.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41.影响服从的因素: (1)他人的支持。他人的支持,会直接导致人们对权威的藐视,增加人们对权威的反抗。 (2)对行为后果的意识。包括间接反馈、声音反馈、身体接近和身体接触。 (3)个性因素。道德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独立价值观行事,拒绝服从权威而去伤害别人。人们的个性特点会直接影响到他人的服从行为。 42.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解析】对这道题的考查还可以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如果是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答案至少要包括三点:定义、依据和基本要求。 43. 意志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便不可能产生。 (2)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没有意志努力,就不可能有认识过程,更不可能使认识过程深入和持久。 44.(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5.(1)顺从的概念:个体在行为上听从他人支配,接受他人指挥的心理现象。 (2)影响顺从的因素:①个性因素;②社会文化历史因素;③客观环境和群体压力因素。 46.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条件,不能离开知识的掌握凭空发展智力,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反过来,智力发展又可成为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武器,智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但知识不等于智力,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将知识掌握和发展智力割裂开来的形式教育派理论和实质教育派理论都是错误的。 4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任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成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