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工作计划

举报
资源描述
扩大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工作计划 一、 扩大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将残疾人文化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文化融合平台,加强文化助残志愿服务。持续开展残疾人文化周五个一文化进家庭进社区、残疾人艺术团进乡村巡回演出等残疾人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加强残疾人基层文化服务,不断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增强残疾人精神力量。发展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做强南昌市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园,支持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特殊艺术,加强南昌市特殊艺术人才培养。推进盲人、聋人服务项目,推进残疾人无障碍阅读建设,推广盲人文化产品、盲人数字阅读工程以及电视台、网络视听媒体相关节目手语播报,鼓励影视作品、网络视频加配字幕,扶持南昌广播电视台开播通用手语栏目和实时字幕栏目,依托网络媒体开设残疾人文化宣传专题栏目。组织参加全省、全国各类残疾人艺术汇演。 二、 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政策取向探讨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既贯彻社会保障的基本宗旨 残疾人社会保障不仅要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为残疾人构建抵御各种社会风险的社会安全网,而且还要体现新残疾人观,突出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有利于残疾人实现回归社会,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差距。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提出是因为残疾人与健全人存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差异,这些差异导致残疾人的劳动能力下降。同时,由于社会排斥的存在,使残疾人实现就业、接受教育、提高生活水平遇到障碍,与健全人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不仅如此,在经济支出上残疾人还要比一般人多支出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照顾和辅助器具制作等费用,因而残疾人比一般人更需要经济安全的保障,特别需要社会在就业、教育培训、康复、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扶助,这就必然体现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健全人应有所区别。残疾人有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同时,残疾人又是社会保障的特殊对象,社会应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提供特殊的有针对性的物质帮助,就业保障、生活保障、教育保障、医疗康复保障、环境及服务保障等五个方面的保障正是适应残疾人的特殊需求而建立的,它的充分实施将会为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差距起到重要作用。 (二)注重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相互配合 残疾人生活保障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础,应当针对贫困残疾人的特殊性提供必要的额外的补助与津贴。残疾人由于身体残缺,无论是康复支出还是医疗支出都远远高出健全人,还要比常人多支出辅助器具制作及日常生活照料等费用,加之残疾人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低,贫困残疾人比贫困健全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更为严峻,全社会的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根本无法弥补残疾人的特殊支出,不能适应贫困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只有通过建立残疾人特殊津贴才能强化对残疾人的特殊补偿。残疾人康复保障是残疾人回归社会的首要条件,残疾人教育保障是残疾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残疾人环境及服务保障是参与社会的基本条件。这几方面的保障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满足残疾人的特殊保障需求,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差距,逐步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三)加大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力度 农村残疾人占我国残疾人的绝大多数,农村残疾人的生存状况若长期得不到改观,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将长期缺失,就谈不上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发展。国家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中应把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做为重中之重,在社会保障政策上给农村残疾人以适当倾斜,在各地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应优先重点考虑贫困残疾人,与其他健全人相比,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在一种无助、无奈的生活环境中,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对最低生活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应该优先予以保障。在中国,由于农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农村残疾人具有双重的弱势性,农村残疾人家庭承受力上的极端脆弱性,以及农村残疾人社会网络资源上的稀缺性,必须成为农村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中的主导力量,更多地为农村残疾人在基本生存条件方面提供制度供给。 三、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残疾人,即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丁启文强调指出:我曾说过,因难不是这个群体的固有属性,而特殊是残疾人离不开对物的依赖,原因在此。正是因为如此,他们自然有特殊心理、特殊需求,残疾人在参与社会生活和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都要采取特殊手段。了解这一特点,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就要从残疾人实际出发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对象需求的多样性 残疾人对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有着各种需求,由于残疾人自身的障碍和需求的多样性迫切需要更广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明确这一特点,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就要倾听残疾人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并针对残疾人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切实服务,以满足残疾人多样性的需求。 (三)工作内容的综合性 1、领域的综合性 即我国残疾人事业由救济为主的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权益保障、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防等领域广阔的综合性社会事业。 2、学科的综合性 即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关专门学科的成果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结构的综合考察和分析研究。这不仅在于残疾人事业是多学科、跨部门、综合性、社会性很强的事业,而目还在于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难度很大,有许多综合协调工作要做。 3、方法的综合性 即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综合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团体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促进残疾人社会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认识了这一特点,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就要加强专业训练,将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残疾人事业专业技术人才。 (四)工作过程的艰难性 残疾人社会工作与一般社会工作不同,它的工作过程的艰难性显得尤为突出。残疾人群体不仅人数非常庞大,而目他们面临着的困难和问题非常多,其需要帮助的范用非常广。社会上一些人扶残助残意识不强,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无疑增加了工作过程的难度。残疾人每项社会工作的落实,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就要做许多艰苦的联络、协调和落实工作。弄清这一特点,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就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 四、 残疾人保障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以残疾人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为主题,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紧紧围绕精准助残、精细惠残、精心扶残,全面深化数字残联建设,奋力打造放心残联、贴心残联、活力残联,建设好普惠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的残疾人就业创业体系、高质量的残疾人特殊教育体系、精准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打造活力型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品牌和更便利的残疾人无障碍环境,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全市残疾人事业向着现代化迈进,以打头阵、当先锋、作表率的雄心壮志,以自信、发奋、齐心的精神状态,以脚上有土、心中有谱的工作作风坚决扛起省会残联责任,努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新南昌,打造大南昌都市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 残疾人保障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残疾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新提升,生活品质实现新改善。残疾人综合保障制度更加系统协调,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特殊需求保障更加精准更加稳定,残疾人关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多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基本形成,多渠道、多层次残疾人就业帮扶体系更加健全,残疾人就业更加充分,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均等化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残疾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无障碍的社会环境持续优化,残疾人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平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明显改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六、 残疾人保障发展基础 持续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权益保障等工作,残疾人全面脱贫、总体小康目标如期实现。我市25552名残疾对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全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预期目标,865人(次)残疾人接受了托养服务。11316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1669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全部完成改造。实现全市0~15岁残疾儿童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100%,贫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100%。按比例安排残疾人新增就业2099人,南昌(洪派)盲人按摩品牌在全国叫响,百乡千人淘宝云客服培训项目,促使寸步难行、足难出户的残疾人通过互联网实现居家远程就业,该项目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周上进行展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4781户,关爱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残疾人社会活动参与率明显提高,残疾人经常性参加基层文体活动累计超过1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发作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强省会战略,奋力打造一枢纽四中心、实现两个大幅提升目标和六个尽显的重要历史时期。当前我市残疾人事业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残疾人返贫致贫风险高,相当数量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仍然明显。残疾人就业不够充分,质量不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保障水平还较低,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不够高,分布不够均衡,残疾人事业的治理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人口众多的残疾人仍是特殊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残疾人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统筹解决和突破我市残疾人事业中的短板弱项,不断实现残疾人美好生活愿望,助力残疾人实现更加美好、更有品质、更有尊严的生活。 七、 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一)残疾人群体基本生活目标的改变 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前期,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生活目标是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可是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新残疾人观的产生改变了残疾人群体的这一目标,残疾人群体除了满足温饱水平之外,现在他们更多的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问题有了一定的要求,希望能够得到和健全人一样平等的机会与各项权利,最重要的是现在残疾人群体中的许多人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 (二)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可实际上残疾人群体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述各种身体的不同缺陷会给生活带来不便之外,他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来自自己内心或是周遭环境的压力会让他们形成困境,比如基础设施不健全、别人的嘲笑或是异样的眼神、自己对自己的埋怨等等都会给残疾人群体带来不便与被边缘化不适感,残疾人群体所遭受的不幸并不仅仅只是所看到的表象。因为这样的特殊性,残疾人群体更加需要的到帮助,而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则能够给残疾人群体提供相对专业的帮助。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职业进入中国的时间不算太久,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这一职业仍然不是太过熟悉,因此社工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遭受一些误解,简单来说,社会工作就是一种帮助人与解决社会环境发生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和其他弱势群体。而相比起其他的弱势人群,残疾人群体有其特殊性,正如上文讲述的,残疾人群体所遭受的痛苦和困境往往都是双重的,与此同时,社工在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时候,也需要更加清楚地明白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给残疾人社会工作带来的艰巨性,因为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有可能被误解,还有残疾人群体本身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困难需要克服。 (三)助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