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日食》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举报
资源描述
3.日食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3课。前两节课已对太阳系有了初步介绍,这一节课中进一步通过日食这一天文现象,展开对太阳系中天体位置和天体运动的研究。聚焦部分通过提问,调查学生是否有过观察日食的经历,对日食有多少了解。这是对学情的一次检测。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模拟太阳、地球、月球的三球运动,引导学生发现在某一个特殊时刻,太阳、地球和月球有可能会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二是通过三张不同大小的圆纸片,模拟日食形成过程。这个实验通过从圆纸片上开孔观察,模拟了地球上的观察角度,降低学生空间想象难度;三是将两种不同地月距离的观察结果汇总,感受近大远小的道理,并理解看到的天体大小并不能反映它们真实的大小比例关系。拓展部分介绍了金星凌日这类其他行星遮挡太阳的天文现象。通过与日食现象相比,加深学生对天体相对大小、相对距离、相关位置关系的理解,建立宇宙的空间观念意识。 【学情分析】 日食这一天文现象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很有吸引力。不少学生都听说过,且对日食的形成原理有一定的认知,但真正有过观测经历的实属少数。本节课通过模拟实验来理解和验证日食形成的原理。通过前一节课的铺垫,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宇宙空间想象能力,来想象整个太阳系的天体运动形式和天体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并了解日食形成的原理。 [科学思维]通过模拟观测日食的形成过程,并日食现象的产生进行推理和解释。 实践探究:能使用简单的模型,对天文现象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细致记录和说明,对形成原理进行大胆想象和推测。 [态度责任]感受到模拟实验对天文研究的重要作用,对天文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理解日食的形成原理。 [难点]能够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班级记录表。 [学生]手电筒、地球仪、乒乓球、三张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支架、双面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日食的照片,日地月的模拟运动动画 1.谈话:观察过日食吗?知道日食是怎么发生的吗? 学生畅谈对日食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相关观察经历,例如日食如何观察,日食的现象是怎样的,日食发生的原理,日食持续的时间等等。教师通过学生回答掌握学生对日食的认识层次。 2.板书课题:日食。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对日食现象的认知程度,通过讨论激起学生对日食现象研究的浓厚兴趣。 二、模拟研究日食现象:(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手电筒、地球仪、乒乓球、三张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支架、双面胶、学习单、记录表 (一)模拟三球运动 1.学生四人一组,借助手电筒模拟太阳发光,地球仪模拟地球,乒乓球模拟月球。其中1人将手电筒的光照向地球,1人模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2.交流讨论:在运动过程中,观察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特别是有没有比较特殊的位置关系。 (预设:在某一个特殊时刻,太阳、地球和月球有可能会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手电筒的光线有可能会被挡住。) (二)模拟日食 1.思考: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真的能完全挡住太阳吗? 2.模拟实验 (1)实验材料安装摆放:用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纸片分别代表太阳、月球、地球,用夹子固定到支架上,并适当调整高度,使三者的圆心在同一高度上。地球与月球较近,太阳放在较远的位置,三者摆在一条直线上。 (2)开孔观察:在代表地球的圆纸片中心开一个小孔,模拟从地球上观察的视角。通过小孔,观察月球和太阳的遮挡情况。 (3)模拟远近两种距离观察:先将月球放到距离地球较近的1号位置。(预设:恰好能观察到月球刚好完全挡住太阳)。再将月球放到距离地球较远的2号位置(预设:太阳有一小圈没有被月球遮挡,露出细细一圈环状)。 (4)记录观察结果:用斜线阴影表示两个位置太阳的遮挡情况,并画在圆纸片上。 (三)汇总观察结果 1.汇总观察结果 学生将代表 1 号位置(近)和 2 号位置(远)所看到的日食现象圆片纸张贴在班级汇总表中。 2.研讨1: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到日食现象了吗?远近两个位置分别得到了什么观察结果? (预设:观察到了日食现象。在较近的1号位置,整个太阳都被完全遮挡,整个圆纸片都画了阴影。在较远的2号位置,太阳中间大部分都被遮挡,露出外面一圈环状。) 3.教师课件出示:1号位置发生的现象称为日全食,2号位置发生的现象称为日环食。如果没有在中心线上观察,还能看到部分遮挡的日偏食。 4.思考:月亮比太阳小很多为什么能完全遮挡住太阳? (预设:月球虽小,但太阳距离非常远,近大远小关系,使得月球能完全遮住太阳。) 教师课件出示:太阳的直径大约是月球的400倍。地平均距离和月地平均距离恰好也是大约400倍。如此一来,当我们从地球上观察时,两者的大小非常接近。 5.研讨2:你觉得太阳系是一个怎样的天体系统?(从位置、大小、距离等方面说一说) (预设:太阳系非常巨大,不同天体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从地球上观察到的结果,远不能反应它们真实的大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测宇宙天体相互运动产生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模拟实验也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并对模拟实验的结果进行推理和解释。 三、趣味拓展(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进一步了解日食: (1)日食出现的时间。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此时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2)日出出现的种类和频率。日食一般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日食每年都会发生2-5次,但由于能观测到的地点很有限,而且观测地点每次都会发生变化,所有同一个地点要隔好几年才能看到一次日食。 2.认识金星凌日 (1)什么是金星凌日 金星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恰巧三者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出现金星凌日天象。凌日现象发生时,地球上的人们会看到金星在太阳的圆面上缓缓移动,从太阳的东侧边缘进入,最后从太阳西侧边缘移出。但是凌日现象发生时,金星看上去只有一个小黑点。 (2)研讨:为什么金星直径与地球差不多,但看上去却这么小。 (预设:金星距离地球比月球距离地球要远得多。) [设计意图]补充日食的其他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日食现象有更全面的了解。对比金星凌日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日食奇妙与特殊。 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日食的形成原理。通过与金星凌日现象的对比,我们再次感受到在太阳系中,各个天体之间的距离极为遥远,它们的真实大小与我们平时所观察到的差距极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天文现象的对比了解,对太阳系的宇宙空间有一个初步感知。 【疑难解答】 1.学生在做模拟实验时,日、月、地每次都能在同一条直线上,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却一年仅有几次呢? 月球绕地球旋转的圆面,并不是水平的,而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这使得月球每次旋转到日地之间,有时位置偏上,有时位置偏下,而正好居中并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率却很低。 2.日食每年都会发生,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很少呢,很多学生表示从来没有看到过? 日食虽然每年都能发生好几次,但能观测到的区域却不大。整个地球那么大,每次日食只有一小部分区域的人们能看到。而这一小部分区域的人,大部分只能看到日偏食,如果不注意的话天空变化不大。只有更小部分区域可以看到整个天空变暗的日全食。再加上天气等因素,最终亲眼目睹到日食现象的几率就变得非常小了。 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