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阳溪中学高三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阳溪中学高三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下列有关金属冶炼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A.电解氯化钠水溶液制备金属钠               B.利用铝热反应制备金属铝 C.加热分解Fe2O3的方法制备金属铁            D.用火法或湿法均可制备金属铜 参考答案: D 略 2. 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①Na+、②Ba2+、③Cl-、④Br-、⑤SO32-、⑥SO42-离子中的若干种,依顺序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步骤 操作 现象 1 用pH试纸检验 溶液的pH大于7 2 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CCl4层呈橙色 3 向所得水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4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④⑤                    B.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⑥       C.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①                           D.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③⑤ 参考答案: A 略 3.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是人类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淀粉、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氨基酸既可以与盐酸反应,也能与NaOH反应        D.利用盐析、过滤可将蛋白质和NaCl溶液分离 参考答案: B 略 4. 下列物品或设备: ①水泥路桥  ②门窗玻璃  ③水晶镜片  ④石英钟表  ⑤玛瑙手镯  ⑥硅太阳能电池 ⑦光导纤维⑧计算机芯片    所用材料为SiO2或要用到SiO2的是(   )   A.全部    B.①②③④⑤⑦     C.①②⑦⑧   D.⑥⑧ 参考答案: B 略 5. 下列变化能用同一性质解释的有 ①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时浓度均减小; ②二氧化硫和氯气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③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溴水褪色; ④氨气和碘化氢气体均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⑤常温下浓硫酸用铁制的容器存放、加热条件下浓硫酸能与木炭反应 ⑥浓硫酸能在白纸上写字,氢氟酸能在玻璃上刻字; ⑦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A.1个          B.2个           C.3个           D.5个 参考答案: B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氨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②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 ③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和还原性; ④氨气能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盐,碘化氢气体能被浓硫酸氧化; ⑤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⑥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氢氟酸能和二氧化硅反应; ⑦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都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性钙盐. 解答:解: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时浓度均减小,但原理不同,故错误; ②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二者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漂白原理不同,故错误; ③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和还原性,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漂白性、使溴水褪色体现还原性,故错误; ④氨气能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盐,碘化氢气体能被浓硫酸氧化,所以前者浓硫酸体现酸性、后者浓硫酸体现氧化性,故错误; ⑤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和C、Fe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能用同一原理解释,故正确; ⑥前者浓硫酸体现脱水性、后者氢氟酸体现酸性,所以反应原理不同,故错误; ⑦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都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性钙盐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间的反应,明确物质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注意二氧化硫、次氯酸、过氧化钠等物质漂白原理的差别,注意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为易错点. 6. 利用电化学原理还原CO2制取ZnC2O4的装置如图所示(电解液不参加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用H2SO4溶液作电解液 B. 阳离子交换膜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导电性 C. 工作电路中每流过0.02 mol电子,Zn电极质量减重0.65g D. P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2CO2-2e-=C2O42- 参考答案: C 如果用H2SO4溶液作电解液,溶液中氢离子会在正极得电子生成氢气,影响2CO2+2e-=C2O42-反应的发生,A错误;用阳离子交换膜把阳极室和阴极室隔开,它具有选择透过性,它只允许H+透过,其它离子难以透过,B错误;Zn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Zn-2e-= Zn2+;当电路中每流过0.02 mol电子,消耗锌的量为0.01 mol,质量为0.65g,C正确;Pb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2CO2+2e-=C2O42-,D错误;正确选项C。 7. 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人人有责。下列与STSE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的主要成分是焦炭和无机物杂质   B.用家用汽车代替公交车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C.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不仅会造成酸雨还可能引起光化学烟雾   D.添加三聚氰胺(C。H飙)能增加奶制品的N元素含量,但是对人体有害 参考答案: A 略 8. 钠-硫(Na/S8)电池是由固体电解质将两个液体电极隔开(如图),一个由钠-β-氧化铝固体电解质做成的中心管,将内室的熔融钠(熔点98℃)和外室的熔融硫(熔点119℃)隔开,并允许Na+ 通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放电时b为电池的负极 B.充电时阴极反应式为:Na++e—=Na C.充电时,阳极处发生还原反应 D.放电时Na+ 可以穿过固体电解质流向a电极 参考答案: C A项,放电时,电极b处,钠失电子被氧化形成Na+,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Na-e—=Na+,正确;B项,充电时,阴极反应和负极反应互为逆反应,即Na++e—=Na,正确;C项,充电时,阳极处发生氧化反应,错误;D项,放电时,a电极为正极,阳离子流向正极,即Na+从内室穿过固体电解质进入外室流向a电极,正确; 9. 在甲、乙两烧杯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u2+、Na+、H+、SO42-、CO32-、OH-等6种离子。己知甲烧杯的溶液显蓝色,则乙烧杯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 A. Cu2+、H+、SO42-                             B.  CO32-、OH-、SO42- C. Na+、OH-、CO32-                                      D.  Na+、H+、SO42- 参考答案: 答案:C 10. 下图为利用海水制备部分物质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制取NaHCO3的反应是利用其溶解度小于NaCl B.用澄清的石灰水可鉴别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 C.在第③、④、⑤步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D.加热MgCl2溶液制取无水氯化镁 参考答案: A 略 11.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将硫的酒精溶液滴入一定量的热水中得淡蓝色透明液体,用激光笔照射 有丁达尔效应 淡蓝色液体为胶体 B 将FeSO4高温强热,得红色固体,产生的气体通入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为BaSO3和BaSO4 C 将气体X分别通入品红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两溶液均褪色 X可能是乙烯 D 向溶液Y中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Y中一定含有SO42﹣或SO32﹣   参考答案: A 【分析】A.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B.二氧化硫与氯化钡不反应; C.乙烯不能使品红褪色; D.也可能生成AgCl沉淀. 【解答】解:A.只有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 B.将FeSO4高温强热,可生成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与氯化钡不反应,得到的沉淀只有硫酸钡,故B错误; C.乙烯不能使品红褪色,气体应为二氧化硫,故C错误; D.也可能生成AgCl沉淀,如检验是否含有SO42﹣,应先加入盐酸,再加入氯化钡检验,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胶体、二氧化硫、乙烯以及离子的检验等知识,为高频考点和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的严密性和可行性的评价,难度不大. 12. 在一密闭气缸内,用不漏气的可滑动的活塞隔成两室,左边充有氮气,右边充有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如下图所示。在室温下,将右边的混合气体点燃,反应后冷却到室温,活塞最终静止在气缸的中点。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可能是 反应前:     反应后:                   1      3                    1      1       A.2:7                   B.7:2                    C.5: 4                   D.8:1 参考答案: B 略 13.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现象 解释 A KI淀粉溶液中通入Cl2,溶液变蓝 Cl2能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 B 浓HNO3在光照条件下变黄 浓HNO3不稳定,生成棕色NO2能溶于浓硝酸 C 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该溶液中含有SO42- D 向盐酸中加入浓硫酸时产生白雾 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参考答案: B 略 14. 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下列现象或事实与解释一致的是 参考答案: D 略 15. 2014年9月28日,郑州市区被大雾笼罩,空气严重污染,其首要污染物为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10﹣6m的颗粒物,又称可入肺颗粒物.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多出现于秋冬季节   B. 焚烧秸秆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大空气中PM2.5的含量   C. PM2.5在空气中一定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D. 开发利用新能源,实施“低碳经济”,可减少PM2.5的产生 参考答案: C 考点: 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 专题: 化学应用. 分析: A.根据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胶体; B.焚烧秸秆和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会产生PM2.5; C.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胶体微粒的直径为10﹣9~10﹣7米,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μ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直径为2.5μm的颗粒物分散在空气中不能形成胶体; D.直接排放的工业污染物和汽车尾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解答: 解:A.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胶体,属于气溶胶,故A正确; B.焚烧秸秆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大空气中PM2.5的含量,故B正确; C.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可入肺颗粒物,2.5微米为:2.5×10﹣6米,胶体微粒的直径为10﹣9~10﹣7米,所以PM2.5的颗粒物分散在空气中不能形成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故C错误; D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