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化学测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化学测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X、Y、Z、M、W为五种短周期元素。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与Z可形成XZ2分子;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g·L-1;W的质子数是X、Y、Z、M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W>Z>Y>X>M     B.XZ2、X2M2、M2Z2均为直线型的共价化合物     C.由X元素形成的单质不一定是原子晶体     D.由X、Y、Z、M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参考答案: C 略 2. 常温下将NaOH稀溶液与CH3COOH稀溶液混合,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 pH>7,且c(OH-)>c(Na+)>c(H+)>c(CH3COO-) B. pH>7,且c(Na+)+c(H+)=c(OH-)+c(CH3COO-) C. pH<7,且c(CH3COO-)>c(H+)>c(Na+)>c(OH-) D. pH=7,且c(CH3COO-)>c(Na+)>c(H+)=c(OH-) 参考答案: 答案:AD 3. 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K2O+xNa2O+16N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5 B.每生成16 mol N2转移10 mol电子 C.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D.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1:15 参考答案: D 【分析】由质量守恒可知x=5,则方程式为10NaN3+2KNO3═K2O+5Na2O+16N2↑,反应中只有N元素的化合价变化,由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可知,2molKNO3反应转移电子为2mol×(5﹣0)=10mol,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由质量守恒可知x=5,故A正确; B.由反应可知,2molKNO3反应转移电子为2mol×(5﹣0)=10mol,即每生成16 mol N2转移10 mol电子,故B正确; C.只有N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故C正确; D.该反应中10molNaN3是还原剂,生成氧化产物N2的物质的量是15mol;2molKNO3是氧化剂,生成还原产物N2的物质的量是1mol,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15:1,故D错误. 故选D.   4. 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胶体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B.丁达尔现象可以鉴别胶体和溶液 C.电泳现象能证明胶体微粒比溶液中溶质微粒直径大 D.纳米材料的微粒直径一般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因此纳米材料是胶体。 参考答案: B 5. 向27.2 g Cu和Cu2O的混合物中加入某浓度的稀硝酸0.5L,固体物质完全反应,生成NO 和Cu(NO3)2。在所得溶液中加入1.0mol/L 的NaOH溶液1.0L,此时溶液呈中性,金属离子已完全沉淀,沉淀质量为39.2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Cu与Cu2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B.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6mol/L        C.产生的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L                                        D.Cu、Cu2O与硝酸反应后剩余HNO3为0.2mol 参考答案: B 略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B.氢气的摩尔质量是2g       C.1molOH—的质量是17g             D.气体摩尔体积就是1mol气体所占的体积 参考答案: C 略 7. 右图是某盐酸试剂瓶标签的部分内容。据此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试剂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 mol/L B.该盐酸50 mL与足量MnO2反应可得标况下的氯气3.36 L C.配制200 mL 3 mol/L的稀盐酸需该盐酸50 mL D.该盐酸与等体积水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18.25% 参考答案: C 8. 25℃时,KW  = 1.0×10-14;100℃时,KW  = 1.0×10-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时,pH=12的NaOH溶液和pH=2的H2SO4恰好中和,所得溶液的pH=7     B.25℃时,pH=12的氨水和pH=2的H2SO4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7     C.25℃时,0.2 mol/LNaOH溶液与0.2 mol/L CH3COOH恰好中和,所得溶液的pH=7     D.25℃时,0.2 mol/L Ba(OH)2溶液和0.2 mol/L HCl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7 参考答案: B 略 9. A、B、C、D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D>C >A >B。已知A、B同周期,A、C同主族,C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A、B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之和,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C两元素处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第ⅥA族 B.B、D两元素组成的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1 C.B、C、D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DCB2 D.B、C、D三种元素的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顺序为:C > D > B 参考答案: C 10. 在含有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固体并微热,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溶液中离子数目不变化的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 C 略 11. 将0.195g锌粉加入到20.0mL的0.100 mol·L-1MO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 A. M        B. M2+       C.M3+       D. MO2+                                                 (    ) 参考答案: B 略 12. 食品香精菠萝酯的生产路线(反应条件略去)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苯氧乙酸和菠萝酯均可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B.苯酚和菠萝酯均可发生氧化反应 C.步骤(1)产物中残留的苯酚可用FeCl3溶液检验 D.步骤(2)产物中残留的烯丙醇可用溴水检验     参考答案: D 13.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聚丙烯的结构简式:       B.甲醛的电子式:            C.铵根离子的结构式:    D.甲酸甲酯的实验式:CH2O   参考答案: D 略 14. 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2.4 L Cl2中含有NA个Cl2分子 B.1 L 0.1 mol·L-1 Na2SO4溶液中有0.1NA个Na+ C.1 mol H2与1 mol Cl2反应生成NA个HCl分子 D.1 mol Ca变成Ca2+时失去的电子数为2NA 参考答案: D 略 15. 下列实验中,溶液颜色有明显变化的是 (    ) A.少量明矾溶液加入到过量NaOH溶液中 B.往FeCl3溶液中滴入KI溶液,再滴入淀粉溶液 C.少量Na2O2固体加入到过量NaHSO3溶液中 D.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足量FeSO4浓溶液 参考答案: BD 略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14分)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                                。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 由此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于2mol/L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                                                                                                                    。 方案三: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 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编号 盐酸 NaOH溶液 △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1)表中x =        。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                      (填实验现象)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参考答案: 方案一: (1)在白瓷板(表面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2)排除因盐酸的加入,稀释氢氧化钠溶液而引起pH减小 方案二: (1)赶走溶液中少量氧气,隔绝氧气(空气) (2) (3)做对比实验,取上述NaOH溶液稀释,加入酚酞溶液出现红色且不褪去 方案三: (1)7     (2)U形管中左边液面下降     (每空2分)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化学一物质结构与性质] (15分) Ⅰ. 砷化镓为第三代半导体,以其为材料制造的灯泡寿命长.耗能少。已知砷化镓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