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点睛提升模拟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稍逊(xùn)分外(fēn)风骚(sāo)摇曳(yè) B.嘶哑(sī)鲜妍(yán)腐烂(fǔ)娉婷(pìn) C.柔嫩(nèn)翅翼(yì)冠冕(guàn)枉然(wǎng) D.忧戚(qī)咏赞(yǒng)飘逸(yì)..汹涌(yǒng) 2、下列加点字注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娉婷(pìng)       鲜妍(yán)        星子 B.冠冕(guān)       留滞(zì)          鹅黄 C.柔嫩(nèn)        栖息(qī)          疆硬 D.呢喃(ní)          颤抖(chàn)       妖娆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生病到痊愈是个抽丝剥茧的过程。 B.整个研究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产业占为己有。 C.这件事本来是我的错,他却李代桃僵,为我承担了责任,使我很不好意思。 D.张枣的诗歌将古典的语汇、意象与现代的情境结合,使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4、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966年,一部讲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的电影,《人生转折中的一年》在苏联上映。 B.这部电影最早将马克思这位革命导师的人生搬上了大银幕,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这位伟人的一生。 C.52年后的今天,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引进的电影《青年马克思》在全国上映。 D.电影《青年马克思》由法国、德国、比利时联合拍摄,2017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展映后强烈引起关注。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温庭筠《商山早行》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行悲故乡。 (2)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 (4)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选文《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名之者谁(     )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3)日出而林霏开(            ) (4)树林阴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句,采用了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文中写“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一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性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第三段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请根据原文和链接材料回答这个问题。 链接材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该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飘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 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 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段中敌对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 2.第⑧段画线句子“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作者为什么这样认为,其理由是什么? 3.第⑨段中加点词语分别比喻什么?请写出来。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在第⑦段中作者列举了“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四类人,他们各指哪些人?请仿照例句,从其他三类人中人任选一类人加以说明。 例:埋头苦干的人:指为国家、民族的利益,执着于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包括广大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等。如:左思(我国西晋著名文学家,著有《三都赋》、《咏史》)、司马迁、毕昇、张衡、祖冲之、李时珍等。 5.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何含义?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有何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是(       ) A.这首古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 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苦闷。 C.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地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仿写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倾听是心灵的水珠,能折射出纯洁而热情的光芒;倾听是一缕清风,能吹散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         ,      ;          ,          。 七、作文(共40分) 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