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自测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奴隶(lì)    槽枥(cáo)               食不饱(shí) B.祗辱于(rǔ)       尽粟(sù)                 一石(shí) C.骈死(pián)       其真无马邪(yé)       不以千里称也(chèn) D.食马者(sì)       才美不外见(jiàn)   策之不以其道(cè)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驰骋   告戒   推搡   震耳欲聋 B.虔诚   演泽   恭顺   漫不经心 C.蔓延   浮燥   隧道   纷至踏来 D.映照   苍劲   轻盈   目眩神迷 3、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花开的胜景,让人在艺术品中感受花香鸟语的氛围。 B.寒冬腊月,屋外衰草连天   , 大兴西甜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百年风雨回眸,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随着近年来草原自驾的兴起,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草原不可承受之重。 B.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C.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D.现代著名作家吴伯萧的籍贯是山东莱芜人,他的散文大多以小见大,善于从平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古诗文默写。 (1)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       (《诗经·郑风》)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4)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5)写出两句含有“花”字的古诗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虽有至道 (2)学学半 (3)以补不足也 (4)但能说之也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3.【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 4.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俟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彩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下面对“物候”的解释,正确一项是(     ) A.物候是指动物植物等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B.物候是指农民选择播种、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C.物候是一个地区确定春夏秋冬来临的准确时间以及不同地理位置播种不同物种的依据。 D.物候是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关系到农业丰产的一门科学。 2.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南京的纬度比北京低,所以,人们感觉南京春天要比北京来得早。 B.济南的苹果花开一般在暮春,而靠海的烟台就要到初夏了。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的就是“逆温层”现象。 D.农民注意研究物候变化,适时播种,就可能避免经济损失。 3.下面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由一个设问句引出对四个因素的解说,又用不同的提示词引出说明内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作者善于多方联系,运用大量事例来阐明物候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通俗易懂。 C.选文按照空间顺序,从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四个方面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D.选文在说明物候现象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在说明逆温层时就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蒹葭》和《回延安》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回延安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1.《蒹葭》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B.《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诗为主,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普遍采用风、雅、颂的表现手法。 C.《邶风·式微》就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用咏叹的方式表达了受奴役的百姓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D.《周南·关雎》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2.下列对《蒹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茂盛的芦苇无边无际,早晨的露水已经凝结成霜。为诗歌创设了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写伊人就在水的另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 C.诗歌没有直接抒情,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 D.全诗使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含蓄委婉抒发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谊,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请结合上边两首诗歌的具体语句谈谈,诗歌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的?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请仿照画线的例句,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符合语境,内容相近,句式相同。 我敬畏自然中浩瀚的事物,也敬畏自然中浩渺的事物。我敬畏长江之气势如虹,敬畏珠峰之直插云天,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我敬畏霜雪中的松柏,坚毅挺拔;敬畏风雨中的小草,柔韧顽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敬畏。 七、作文(共40分) 按要求写作。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          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