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中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自测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凛冽(lǐng)     溃退(kuì)       浩瀚(hàn)        殚精竭虑(dān) B.酷似(kù)       仲裁(zhòng)     桅杆(wéi)        屏息敛声(liǎn) C.娴熟(xián)   悄然(qiāo)       由衷(zhōng)     摧枯拉朽(xiǔ) D.舰艉(wéi)     镌刻(juān)       轻盈(yíng)       眼花缭乱(liáo)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坚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线上,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B.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到现代,人类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短视频创作与传播应坚决抛弃那种盲目追求数量、粗制滥造的粗放型发展思路,自觉把用户的审美体验放在首位。 B.这座身材高挑而轻盈、外部结构简洁而新颖的超高建筑耸立在香港中环的密集群楼之中,如鹤立鸡群。 C.听说离家十多年的哥哥要从外地回家,爸爸妈妈都在堂屋中正襟危坐等着他。 D.事实也不断证明,评论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且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世间人生的真谛。 B.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机飞行员的事迹,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 C.近年来,初中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民众高尚文雅的气质和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古诗词默写,第(1)和(3)题要写出作者或篇名(或词牌名)。 (1)金陵城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江流。(             )《相见欢》) (2)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微动涟漪,____________。(欧阳修《____________》)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抒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活动三: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相关任务。 【甲】新城①道中(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②,树头初日挂铜钲③。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④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本诗是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至新城途中所作。②絮帽:棉帽。③铜钲(zhēng):古代铜制乐器,在行军时敲打。④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答李端叔书》①(节选)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②。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故譊譊③至今,坐此④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瘦,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注】①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制策:指封建社会中一种临时特设的专科考试。③譊譊(náo)譊:争辩,谈论,这里指写文章,在文中争辩。④坐此:因此。 链接材料: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任杭州通判,再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1079年,因“乌台诗案”所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94年,又被贬惠州、父辈儋州。 1.【得法·释词】请运用表中提供的方法,理解词义。 方法 句子 方法联结 释义 课内迁移法 又举制策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1)____________ 成语关联法 纷然诵说古今 (2)____________ ……的样子 查阅字典法 皆故我 ①原因;②存心;③意外的事情;④过去的,原来的;⑤姓氏。 (3)____________(填序号) 2.【关联·运用】请结合上面活动二中写景技巧的知识,分析【甲】诗颈联写景的巧妙之处。 3.【深读·悟情】 (1)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请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2)乙文中人“____________”一词与丙文画波浪线句子“辄自喜渐不为人识”中“喜”字所蕴含的情感相近。 4.【联读·知人】请结合上述三则诗文,联系链接材料及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从苏轼身上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课内阅读 ①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②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阿门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1.“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中“事实”指什么内容? 2.“勿忘国耻,珍爱和平”,作为在和平年代成长的中学生,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饮酒(其五)》,回答以下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话。”这首诗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诗人写到了傍晚山气缭绕、飞鸟归巢的自然之景。抒发了_____之情。 2.阅读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观察如图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能够表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与本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写到了菊,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980年出生的航天员王亚平,继2013年执行神舟十号任务之后将再度进入太空。这次,她又将增添不少“首个”的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首个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 2013年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中,王亚平和聂海胜、张晓光共同飞行十五天,并在“天宫一号”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也因此多了一个身份——“太空老师”。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升空,那时已是飞行员的王亚平就渴望冲出大气层,去看看那个神秘的世界。2010年,她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超强的心理素质,入选中国首批女航天员。 你五岁的弟弟小明不了解王亚平,请你根据材料和相关事实,向弟弟介绍王亚平其人。 七、作文(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原来”,意思是发现从前不知道的情况。生活百味,青春多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蓦然回首,原来:凡事蕴理,万物成趣,人间有情;苦难也可成营养,美丽或许有缺憾,我也是一道风景…… 请以“原来,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写一篇记叙性文章;(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