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原卷版)-2023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部编版)

举报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模 拟 题(原卷版)2022 湖北恩施 中考真题】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盘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节选自 湖心亭看雪)【乙】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样。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节选自袁枚 峡江寺飞泉亭记)【注释】澄波:人名。霞裳:人名。对秤(ping):对坐下棋。参错:杂乱不齐。怀远:人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息 日 更 定 矣 是:(2)加 香 衣 炉 火 拥:(3)僧澄波善彝弈:(4)又有鱼杖声从云中来者曳:2.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 处)不 图 观 瀑 之 娱 一 至 于 斯 亭 之 功 大 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4.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5.请 你 概 括【甲】【乙】两文写景的对象及其特点。2021 辽宁辽阳、本溪、铁岭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五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 自 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巴不妆散粉,点点棒原宪 之羹。飞霰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选 自 小窗幽记)【注释】子瞻之壁:苏 轼 的 念 奴 娇 赤壁怀古一 词 中 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梭:散开,散落。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霰(xia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醪(ia。):浊酒,汁渣混合的酒。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陋室铭)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小石潭记)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3.请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4.写 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乙】文 明 丽 鲜 活 的 文 字 表 达 了 作 者 的。【2021 四川泸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曝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 生 怪 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龚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哺哺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丙】登泰山记(节选)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搏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凡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D.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疾:快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统绝:消失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西:向西D.越长城之口,至于泰安限:限制3.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结构严谨,作者用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B.乙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C.丙文叙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壮美景象。D.三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两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 0 2 0 山东省德州市中考真题】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香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花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湖中人鸟声俱垒(2)雾淞沆扬2.划线句子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2022 山东临沂 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袅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 岱 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心已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喀,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赞帖子,至十九日,石雷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 宏 道 初至西湖记)【注】: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东阿王:曹植。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湖中焉得竟有此人(2)才一奉头,己不觉目酣神醉(3)余余一小舟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更有痴似相公奢。北山愚公会,年且九十,面山而居。B.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C.从武林门而西。学而不思则罔。D.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安求其能千里也?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 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 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B.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C.“痴”字 与 开 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D.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初至西湖记表达了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10.湖心亭看雪写的是冬日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景方法上有什么不同。2022 安徽合肥二模】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日,湖中中人鸟声俱绝。是白更定矣,余举一小舟,拥盘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复的者,善说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耳贵,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选 自 袁 宏 道 游惠山记,有删改)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雾淞沆碰沆碰:_ _ _ _ _ _ _ _(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3)是金陵人,客此 客:(4)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不足:(5)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去: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拥香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3.【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4.【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闲趣?这种闲趣分别体现了张岱和袁宏道怎样的精神追求?2022 四川成都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小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怒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宇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 中 人鸟声俱兔建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盘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霁淞沆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室此。及下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