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中学高三数学理联考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中学高三数学理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是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为便民惠民,某通信运营商推出“优惠卡活动”.其内容如下:卡号的前7位是固定的,后四位从“0000”到“9999”共10000个号码参与该活动,凡卡号后四位带有“6”或“8”的一律作为优惠卡,则“优惠卡”的个数是(  ) A.1980 B.4096 C.5904 D.8020 参考答案: C 【考点】D8:排列、组合的实际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用间接法分析,先计算卡号后四位不带有“6”或“8”的卡的数目,用总数减去其数目即可得答案. 【解答】解:根据题意,卡号后四位不带有“6”或“8”的卡, 即只有其余的8个数字的卡有8×8×8×8=84=4096个, 而卡的总数为10000个, 则“优惠卡”有10000﹣4096=5904个;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排列、组合的实际应用,注意利用间接法分析,可以避免分类讨论.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命题为:对有,则使; B、若命题为:,则; C、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D、方程有唯一解的充要条件是: 参考答案: C 略 3. 下列四个函数中,既是奇函数又是定义域上的单调递增的是(  ) A.y=2﹣x B.y=tanx C.y=x3 D.y=log3x 参考答案: C 【考点】函数单调性的判断与证明;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分析】A.不具有奇偶性; B.在定义域上不具有单调性; C.利用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即可判断出正误; D.不具有奇偶性. 【解答】解:A.y=2﹣x是非奇非偶函数; B.y=tanx在定义域上不具有单调性; C.y=x3是R上的奇函数且具有单调递增; D.y=log3x是非奇非偶函数. 故选:C. 4. 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BD折起,使得平面ABD⊥平面CBD,形成三棱锥C-ABD的正视图与俯视图如图所示,则侧视图的面积为(  ) A.        B.     C.        D. 参考答案: C 因为C在平面ABD上的投影为BD的中点O,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中,AO=CO=AC=,所以侧视图的面积等于S△AOC=CO·AO=××=. 5. 已知m,n是空间中两条不同的直线,,为空间中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参考答案: C 6. 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且方程在上仅有一个实根,则的值(    )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与的大小关系无法确定 参考答案: D 略 7. 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大致范围是                            A.(1,2)              B.(2,3)        C.(,1)和(3,4)   D.(e,+)   参考答案: B 略 8. .设,则 (A)       (B)        (C)        (D) 参考答案: A 9. 已知α、β都为锐角,且、,则α﹣β=(    ) A. B. C. D. 参考答案: C 【分析】 由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以及两角和与差的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因为α、β都为锐角,且、, 所以, , 由, 且α、β都为锐角, 所以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以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属于基础题. 10. 已知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则执行该程序后输出的a的值是(  ) A. -1 B. C. 1 D. 2 参考答案: A 【分析】 由已知中的程序框图可知,该程序的功能是利用循环结构计算并输出变量的值,模拟程序的运行过程,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代入,,则,; 再次代入得,;继续代入得,;不难发现出现了循环,周期为3 则当时,,,跳出循环得到 故选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程序框图,在循环结构中找出其循环规律,即可得出结果,较为基础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1. i为虚数单位,设复数z满足 ,则z的虚部是        参考答案: ; 12. 设数列{an}为等差数列,数列{bn}为等比数列.若a1<a2,b1<b2,且bi=ai2(i=1,2,3),则数列{bn}的公比为     . 参考答案: 3+2 【分析】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可得d>0,由数列{bn}为等比数列,可得b22=b1?b3,代入化简可得a1和d的关系,分类讨论可得b1和b2,可得其公比. 【解答】解: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 由a1<a2可得d>0, ∴b1=a12,b2=a22=(a1+d)2, b3=a32=(a1+2d)2, ∵数列{bn}为等比数列,∴b22=b1?b3, 即(a1+d)4=a12?(a1+2d)2, ∴(a1+d)2=a1?(a1+2d)  ① 或(a1+d)2=﹣a1?(a1+2d),② 由①可得d=0与d>0矛盾,应舍去; 由②可得a1=d,或a1=d, 当a1=d时,可得b1=a12= b2=a22=(a1+d)2=,此时显然与b1<b2矛盾,舍去; 当a1=d时,可得b1=a12=, b2=(a1+d)2=, ∴数列{bn}的公比q==3+2, 综上可得数列{bn}的公比q=3+2, 故答案为:3+2 13. 在△ABC中,若,,则=  . 参考答案: 3 略 14. (文)若二项式展开式的各项系数的和为,则其展开式的所有二项式系数中最大的是                . (用数字作答) 参考答案: 令,得二项式的各项系数为,所以。所以二项式系数最大的为。 15. 已知一组抛物线,其中为2、4中任取的一个数,为1、3、5中任取的一个数,从这些抛物线中任意抽取两条,它们在与直线交点处的切线相互平行的概率是          。 参考答案: 略 16. 已知函数f(x)=cos2x,若将其图象沿x轴向左平移a个单位(a>0),所得图线关于原点对称,则实数a的最小值为  . 参考答案:   【考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 【分析】根据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余弦函数的对称性可得结论. 【解答】解:将函数f(x)=cos2x图象沿x轴向左平移a个单位(a>0), 所得函数解析式为:y=cos(2x+2a), 由于所得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所以:2a=kπ+,k∈Z,解得:a=+,k∈Z,a>0, 所以:实数a的最小值为.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7. 函数的图像在点处的切线斜率为______. 参考答案: 6 【分析】 先求得导函数,令求得切线的斜率. 【详解】依题意,故,也即切线的斜率为. 【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导数的运算,考查切线斜率的求法,属于基础题. 三、 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8. (1)已知,且,求的值; (2)已知为第二象限角,且,求的值.   参考答案: 略 19. (12分)设函数为奇函数,其图象在点处的切线与直线垂直,且在x=-1处取得极值. (Ⅰ)求a,,的值; (Ⅱ)求函数在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参考答案: 解析:(Ⅰ)∵为奇函数,∴ 即 ∴                                     -----------1分 ∵的最小值为,                                        -----------2分 又直线的斜率为 因此,                                ------------4分 ∴,,.                             -------------6分 (Ⅱ).    ,列表如下: 极大 极小                                                            -----------9分 ∵,, ∴在上的最大值是,最小值是.  ---------12分 20. 设满足条件,则的最小值    ; 参考答案: 略 21. (12分)如图1,已知:抛物线与轴交于两点,与轴交于点,其中两点坐标分别为(4,0)、(0,-2),连结. (1)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判断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若内部能否截出面积最大的矩形(顶点在各边上)?若能,求出在边上的矩形顶点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解.(1).  ……………3分 (2)是直角三角形.  ……………4分 证明:令,则. .. . 5分 . 是直角三角形.  …………………………6分 (3)能. 当矩形两个顶点在上时,如图1,交于. ,.. 设,则,, . =.………7分 当时,最大.. ,. ,.…………………9分 当矩形一个顶点在上时,与重合,如图2, ,.. 设,, . =. …………………10分 当时,最大. , .      ………………12分 综上所述:当矩形两个顶点在上时,坐标分别为,(2,0); 当矩形一个顶点在上时,坐标为 略 22. (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椭圆的左焦点F为圆的圆心,且椭圆上的点到点F的距离最小值为。 (I)求椭圆方程; (II)已知经过点F的动直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A、B,点M(),证明:为定值。 参考答案: 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