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期末复习提纲

举报
资源描述
市政学一、概论1、中外现代市制发端1835年,英 国 颁 布 市自治法(市团法案 ),规定城市成为一种地方行政建制,开创现代市制;1789年,法 国 颁 布 市 镇 法 典 况明确规定:所有居民共同体,不论人口多少,均为市镇,享有市镇的法律地位,拥有公法人资格。1920年代,美国开始工业化,地方行政区划建制为“州,州以下地方政府有五种类型:县、市、镇、学区和特别区。这五种政府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1888年,日本创立市制,实行市自治。1889年 颁 布 大日本宪法 (明治宪法 ),进一步确立了市的法律地位。1908年,中国清政府颁布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同时公布实施 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规定地方自治于7年内完全实现。2、市 政(市政管理)的定义市政(市政管理),是指城市公共权力机关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合理利用各种公共资源,有效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评估活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公共事业或直接从事城市经营活动的过程。3、市 政(市政管理)的基本内涵市政的主体是公共权力机关。要特别重视中共市委的领导作用。市政的客体主要包括城市公共事务、公共事业和城市经营活动。市政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各种公共政策。市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市政是一个依法运行的动态过程,依法行政是市政管理的基本前提条件。4、市政的基本特征政治性:市政既代表市民的最大公共利益,又体现国家的根本利益,反映统治阶层的意志。整体性:市政管理过程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综合性:市政管理涉及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自然界活动的各个方面。动态性:市政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包含三个特点,即灵敏性强、相关性强和民主程度高。双重性:市政既要坚决维护中央政府权威,又要从本市实际出发,代表或反映市民利益。历史性:市政管理过程中的民主化、法制化、高度自治化、手段多样化、管理科学化都具有历史渐进的特点,总的趋势不可逆转。5、我国市政的特点市政建制的二重性和职能的广泛性:我国城市既具有城市专门型行政建制性质,管理着城市事务,又具有地域型行政建制性质,管辖着城市周边广阔的农村地区和农业人口。二重性的市政建制使得我国市政职能具有广泛性,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以及其他管理职能。市政结构的同一性和法律地位的非自治性:各级市、市辖区的政权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组成,这是市政结构的同一性;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隶属于国务院,除民族自治地区的市以外,我国的市都不是独立的政治实体,而是享有一定自主权的地方行政单位,这是其法律地位的非自治性。市政行政地位的等级性和内设层级的混合性:我国宪法、法律和有关法规规定,市建制包括四个不同的行政层级,分别享有不同的职权。直辖市、副省级市、地 级 市(辖区的市)、县 级 市(不辖区的市)。6、中国市政的发展趋势市政职能将发生重大变化:市政的职能重心将由经济管理转向城市生活管理与服务,市政府要集中力量做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政府机构将大为精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市政职能将进一步转变,市政机构将进一步减少,机构将更加精干,管理效率将不断提高。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扩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城市将在我国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市政管理手段日益现代化: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市政管理手段也日益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市政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市政管理科学化】机构设置科学化:建立完善的高效运转的决策、咨询、执行、信息、监督系统,从组织上保证管理决策的科学性。管理过程科学化:市政管理的调查研究、决策制定、执行监督,都遵循其自身规律。方法手段科学化:把现代管理学、政治学、城市学等理论引入市政管理,广泛运用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电子政府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市政管理民主化】政务公开:城市一切国家机关的活动,除涉及国家机密外,一律向社会公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协商制度:从根本上和制度上推进市政管理民主化进程。基层民主生活制度化:基层民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是市政管理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人民申诉制度:申诉制度是市政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保证。【市政管理法制化】加强立法工作:尽快制定专门的市组织法,制定市政机关机构编制法规,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依法行政:市政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促进党政机关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制度化、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化。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城市公民要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7、市政学研究对象市政主体:市政主体的组织结构以及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市政客体:城市公共事务、公共事业及某些直接经营城市的活动等。市政管理规律:公共权力和各种公共资源的配置、公共利益最大化,公共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以及公共管理效率最大化等。二、城市1、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它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荟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等特点。2、城市的基本特征生产要素的集聚性:生产要素的高度集中性,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最主要特征。城市运行的高效性:城市生产要素的集约性发展,导致城市经济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随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专业化而越来越复杂,导致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城市系统的开放性:在市场对资原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机制下,城市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保持活力,才能不断优化自身的功能体系。城市文化的异质性:城市人口的种族或民族构成、风俗与心理构成、语言与习俗构成以及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政治意识的构成,都具有很强的异质性。3、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特征时期古代城市阶段中世纪城市阶段近代城市阶段现代城市阶段BC476年以前AD5-17世纪1640-二战结束前二战结束以来特征规模小数量增多,分布更广规模扩大,数量剧增人口聚居和经济活动中心数量少区域性,商贸中心地机器大工业,社会生产力中心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中心政治统治功能突出文化活动集中地社会意识形态与各类文化汇集地世界经济联系网的结点经济功能较弱功能日趋多样化环境与社会问题的集中地空间布局出现区域性分工行政、军事、宗教中心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 2 市 政 学例雅典、古罗马威尼斯夏彻斯特、芝加哥纽约、伦敦、东京4、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发达的城市快速通道网络,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表现,是城市人口和产业在更广阔空间的优化配置。形成诸多国际性城市:国际性城市的普遍出现和迅速发展,形成了新的全球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了多中心的国际城市体系.开始启动生态城市建设:在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一些老工业城市开始转变传统的能耗型发展思路,着眼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清洁能源,自觉杜绝资源浪费,有意识地朝着清洁型、生态型和适宜居住型城市的方向发展。5、城市的功能生产中心的功能:现代城市是工业文明的摇篮,是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生产基地。商业中心的功能:城市社会信息灵通,基础设施完备,交通条件便利,对外联系繁多,市场辐射半径大,成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和贸易集散地。金融中心的功能:在现代城市经济活动中,资金运用和流动规模十分庞大,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催生了众多专业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交通中心的功能:城市一般居于交通要道,有沿江、沿海、沿路等交通优势,交通运输通道便捷。信息中心的功能:城市工商业和交通高度发达,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与其他地区具有广泛而密切的经济联系,大量信息通过市场网络系统进行传递和扩散。政治中心的功能:城市从来都是实行政治统治的坚强堡垒,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中心。三、城市化1、城市化:指一个国家或社会中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从而造成农村中具有城市特质的城镇的增加,引起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集约化程度提高的过程。2、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化局部发展阶段(1 8 世纪中叶-1 95 0 年代):主要发生在西欧和北美;城市化普遍发展阶段(1 95 0 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上升通道。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城市化进程迅速而持续: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化呈现出一个迅速而持久的过程。在20世纪前50年里,世界总人口仅增加了 5 2%,同期城市人口增加了 230%。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925年以后,城市化主流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同期发达国家;1975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10万人以上城市的人口占世界城镇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规模级别越高,人口发展速度越快;出现许多庞大的城市聚集群,形成若干大都市带。自 1 98 0 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由于世界总人口增长率下降,世界乡村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19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缓。4、城市化的衡量指标主要指标:乡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向城市的趋近城市化水平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市三类产业的产值构成、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教育水平城市化速度指标: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速度和城市数量增长的速度城市化质量指标:城市生态、经济、居民生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文化生活、娱乐、交通等。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农业发展为城市提供资金积累,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为城市轻工业提供原料,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工业革命后,农业成为城市化的现实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的根本作用在于工业为所有经济部门或行业提供生产设备和手段,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进而构成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劳动力市场化使人口向城市迁移得以实现;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无论是农业对城市化的初始推动作用,还是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根本推动作用,其作用的发挥都有赖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6、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新特征形成了联结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城镇的大都市区。形成了由若干城市组成的大都市连绵带。形成了诸多国际性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向。【世界城市群】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他的著作 城市群:城市化的美国东北海岸中第一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具体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特大城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E1本城市群(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大巴黎-莱因-鲁尔-荷兰-比利时城市群)英国城市群(伦敦-利物浦城市群)7、逆城市化的原因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高度发达,城乡之间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尤其是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小城镇和乡村生活的方便性。城市中心地区人口过分拥挤,就业、工作节奏和生活费用等压力不断增大,而小城镇的住房和生活费用相对较低,郊区的生活环境更贴近自然风光,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机制发挥作用。城市工业生产费用不断上升,企业为了寻找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纷纷迁往小城镇和乡村投资办厂,进一步推动城市人口外迁就业。不少城市居民尤其是富裕阶层对田园生活和优美环境的追求,也是逆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力。8、城市化的表现形态集中性城市化和扩散性城市化:前者表现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密度加大和城市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后者表现为中心地区人口和企业不断向城市郊外扩展或向更远的地区扩展,发展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围布满小城镇的大城市区。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前者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相互促进,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适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