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第2单元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重点内容]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构建体系】 答案:客观世界 能动性 历史性 来源 唯一标准 目的 相符合 正确 最基本 人人平等 条件和范围 过程 反复性 开拓创新 检验和发展 【提纲挈领】 理解2个概念 实践、真理 把握3个特点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牢记4个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易错辨析】 1.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矫正] 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东西转变为现实的东西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且并不是总能成功的。 2.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矫正] 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是亲身实践,也可以是学习。 3.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誉的中国珠算印证了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矫正]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4.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矫正] 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未必都是真理。 5.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矫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矫正] 着眼于全局有助于获得真理性认识,但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并不等于真理性认识。 7.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矫正] 认识具有上升性,对事物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8.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矫正]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并非是推翻已有的真理。 9.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矫正] 真理本身是正确的认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包含谬误。 10.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矫正] 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具有相对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温馨提示]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不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②认识的发生: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温馨提示] 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提醒]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1.正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及其关系 特点 主要内容 区别 客观物质性 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③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能动性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③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联系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内容 理论分析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名师点睛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4)实践是获取认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但不是认识的唯一目的。 (6)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亲身实践,可以获得直接经验;学习、读书等,可以获得间接经验。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知识拓展                                     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的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其中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认识的反作用受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制约。而坚持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也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认识世界的目的。客观实际是千差万别的,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向1 实践及其特点 (2019·高考北京卷,T28)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  ) 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 C.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 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 [解析] 题干中“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说明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D正确;实践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A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B错误;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在意识指导下通过实践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C错误。 [答案] D 1.“十三五”时期,我国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用认识论的观点分析,这是因为(  ) ①真理的获得必须以谬误的纠正为基础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③实践是在认识指导下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④人的认识源自实践最终要转化为实践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十三五”时期,我国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这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是历史的发展着的,②当选;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说明实践是在认识指导下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③当选;①错误,真理的获得必须以实践为基础;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向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019·高考全国卷Ⅱ,T2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知识更新加快、社会分工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些都为青年认识的变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③正确。青年要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④符合题意。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且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性认识,①说法错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而不是认识,②说法错误。 [答案] D 2.[2018·高考全国卷Ⅱ,T4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