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十册数学教案全集

举报
资源描述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六 年 制 小 学数学第十册教案戴 金 相2003-02教学计划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简单的统计(一)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求平均数整理和复习8 课时5 课时左右2 课时左右1课时实践活动:你喜欢什么也视节目?机动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整理和复习(三)约数和倍数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2.能被2、3、5 整除的数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4.最大公约数5.最小公倍数整理和复习(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的意义2.真分数和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约分和通分整理和复习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5 课时左右2 课时左右3 课时左右8 课时左右2 课时左右17课时左右2335,一、一、一1_!.、一、-一、一MnnMHMnHMHH日一NHKHNHK,讲课课课以课20课时左右6 课时左右4 课时左右2 课时左右6 课时左右2 课时左右1课时(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整理复习(六)总复习10课时左右2 课时左右3 课时左右3 课时左右2 课时左右5 课时左右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二、全册教学要求。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 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三、全册教学要点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6.约分和通分。7.分数大小的比较。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四、教学方法措施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方法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探索研究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汇报展示,统一方法。(2)学生实际操作。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 画“正”字记载。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2、数据的整理。(1)统计表。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儿栏?(2)条形统计图。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想:图中的每格代表几?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三、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2.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四、课外实践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分组整理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教学 重 点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教学用具 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 .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2 .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姓名王兰刘方张欣陈平周玲平均身 高(厘米)1 4 31 4 01 4 21 4 41 5 1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二、探索研究1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谁最高?身高多少?谁最矮?身高多少?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2)小组讨论: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 3 0 7 5 4厘米。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儿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 分 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4)看书回答问题: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三、课堂实践1 .调查本班学号1 3 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2 .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5题。课后反思: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课题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复式统计表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儿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教材中有说服力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教学用具投影仪和放大的例3统计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投影出示。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数学组:男 生1 4人,女 生8人。航模组:男 生1 3人,女生4人。生物组:男生7人,女 生1 2人。美术组:男 生1 2人,女 生1 2人。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美术组性别合计男生女生生物组性别合计男生女生数学组性别合计男生女生生物组性别合计男生女生2.请同学们思-目并回答。(1)每张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情况?(2)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用这四张统计表是否方便?有无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显然用这四张表比较不方便,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二、探索研究1 .小组合作讨论(1)把这四张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要反映哪儿个方面的情况?(要反映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分组的情况,也就是分几个组;另一个是各组的人数情况,也就是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的人数。)(2)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呢?(用投影一部分一部分地显示)(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学生性别和合计;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2.小组合作实践让学生翻开书第8页,小组合作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填写第9页 上 的 第(1)(4)小题。填好后回答:合编后的统计表有什么好外?三、课堂实践做 第9页 的“做一做”首先让学生口述怎样填写;再让学生独立去填;最后回答:从这张表中你能看到什么?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五、课堂作业做练习二的第1、3题。课后反思: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2.求平均数课题:求平均数教 学 要 求 使 学 生 进 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用具 投 影 仪(片 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投影显示第1 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 量 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二、探索研究小组合作讨论:研 究 例1。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2、思考并回答:(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2)必须要知道什么?(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 8+3 3+2 3=84 (个)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 0+1 1+9=3 0 (人)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 4-3 0=2.8(个)列成综合算式是(28+33+23)4-(10+11+9)=2.8(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X 12+3X U+3.2X 10=95(个)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弋2.9(个)列成综合算式是:(2.5X12+3X11+3.2X10)4-(12+11+10)=95 33=2.9(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三、课堂实践做教材第14页 的“做一做”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堂作业1、练习三的第2题。2、练习三的第1、3、4题整理和复习教学要求 掌握统计的步骤(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会认识统计表、会填充统计表。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教学准备 投 影 片(仪)教学过程一、边练习边复习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3.求平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2.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三、课堂实践练习四的13题。四、课外实践练习四的第4题。课后反思: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要求长方体的概念,教学重点教学用具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