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产业市场前瞻

举报
资源描述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产业市场前瞻 一、 我国生态修复三个特点 竞争程度不高。我国生态修复领域正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内大多数公司只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极少数公司具备生态修复领域全面的竞争优势。资金密集型。生态环境建设行业的核心业务为工程施工,其特点决定了本行业资金密集型的特征,该特征主要体现在各业务环节中,如生态修复业务的单项要素修复、主体工程施工、养护管理等环节均需占用大量的营运资金。此外,行业内企业与下游客户(尤其是市政客户)的结算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资金实力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企业扩大业务规模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经济周期性。生态修复领域与经济周期相关,但其波动程度相对较弱。经济快速发展对于能源和资源的需求急剧上升,同时导致生态承载压力过大,生态环境恶化,急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修复资金的投入。相反,当经济发展趋于平缓时,生态修复领域的投入将有所下降,但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已经形成,生态修复领域的投入下降幅度相对较小。 二、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发展阶段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生态修复不是指将生态系统完全恢复到其原始状态,而是指通过修复使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断得到恢复与完善。 随着我国在道路和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投入加大,加上国家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复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我国生态修复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最近几年,有关部门开始重点投入矿山生态修复和沙漠化治理等方面的国土整治工作,生态修复更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生态环境建设领域。 三、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生态修复资金投入分析 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的投资情况来看,2019年该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较高,较2018年增长了37.2%,远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累计增速。2020年全年用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100亿元,同比增长8.6%。2021年全国财政生态环保投入8210亿元。出台支持长江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强化税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调控作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等。受疫情影响,环保相关投资增速明显放缓,而随着十四五规划的落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未来环保相关投资增速有望回复疫情前水准。 (二)中国生态修工程项目数量分析 行业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开拓出生态环保行业另一个重要领域。PPP模式作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一种模式,既能够分担投资风险,又能保障社会投资者的基本收益。2021年末,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统计数据显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累计项目数为922个,占比约为9.2%。 (三)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16-2019年,我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且增速也呈现出上升趋势。2016年,国内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640亿元,到2019年,全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增长到387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3.62%。受疫情影响,2020-2021年行业增速降低,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4012亿元。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生态修复不是指将生态系统完全恢复到其原始状态,而是指通过修复使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断得到恢复与完善。 生态修复(ecologicalremediation)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生态修复的顺利施行,需要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参与。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涉及生态稳定性、生态可塑性及稳态转化等多种生态学理论。 四、 生态修复行业生态保护投资持续增加修复治理系统化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对生态保护的投资不断加大。十一五年间,我国完成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400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38%,十二五期间总计投资完成额将达到8000亿元,是十一五的近两倍,总复合增长率超过20%。十三五规划指出,创新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提升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完成额将进一步提升,生态环保行业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2012-2017年,中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不断增加,2017年已经投入3822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1.5%,根据*消息,2018年上半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5.4%,快于全部投资29.4个百分点,市场预期保持景气。 未来,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将向五个方向发展。,我国政府仍从五位一体的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是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研究和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面临很多挑战,E20环境平台旗下的E20研究院作为智库机构在进行不断探索,并且也会进一步落地。第二,在坚定环保信心、加大环保工作投入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着环保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优化。现在生态环保管理模式已经从以查企业为主转变为查督并举,以督政为主。 随着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与大力扶持,市场需求释放,生态修复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生态修复在恢复已经退化或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同时,能有效提升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能力,从而对双碳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 今年以来,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地区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开工率不足,施工产值同比下降,此外,综合性治理项目占比较高,施工成本投入较高,导致项目毛利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受到波及。 五、 生态修复行业行业市场预计突破4000亿元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在政策积极引导下,生态修复行业规模新一轮发展。2014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到了2016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2650亿元,截止至2019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3700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85%,2014年至2019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0.8%,预计2020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064亿元。 六、 生态修复建设投资不断增长 在中国生态修复建设投资方面,中国生态修复建设投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持续推进,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断加码。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生态统计年报,2016-2019年我国生态修复行业建设资金呈增长趋势,2019年共投入建设投资1400.9亿元,同比增长26.16%。 从生态修复细分领域建设投资情况来看,投入最多的为水污染防治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建设两个板块,2019年这两个部分投入建设资金分别为680.6亿元和500.6亿元;固废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建设资金则相对较少,2019年分别为20亿元、86.9亿元和112.7亿元。 七、 生态修复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 生态修复是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新兴的细分领域,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和社会也逐步开始重视过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长久以来生态领域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未来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高达45亿吨;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石质荒漠化土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草原超载过牧情况严重,可利用天然草原90%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等相关的政府各级政策文件频频出台,政策驱动正成为未来行业发展重要驱动力,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领域势必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2022年5月,财政部发布《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重点方向和领域包括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对低碳零碳负碳、节能环保等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支持;支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支持提升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碳汇能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天然林,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支持森林资源管护和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强化湿地保护修复等。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政策的频频加码与具体实施方案落地都预示着国家未来将在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等领域加大投入,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投资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型综合生态治理项目随之出现,要求企业能够有针对性的系统筹划,不仅能够定制化的设计大型的整体修复方案,还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专业的施工建设能力,所以行业内企业越来越向综合型生态修复治理方向发展,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同时,近年来生态修复市场又呈现了资金驱动、治理市场化模式、央企及地方国企纷纷高姿态进入的特点,对业内企业带来了挑战和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