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生物真题试卷(海南卷)

举报
资源描述
2021年高考生物真题试卷(海南卷)阅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 0小题,共5 0分。其 中 小 题,每小题2分;第1广2 0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0题;共5 0分)1.(2 分)下列关于纤维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植物和蓝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B.易溶于水,在人体内可被消化C.与淀粉一样都属于多糖,二者的基本组成单位不同D.水 解的产物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答案】D【解析】【解答】A、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蓝藻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肽聚糖,A错误;、B、纤维素是多糖不易溶于水,人体内没有纤维素酶不能分解纤维素,B 错误;C、纤维素与淀粉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多糖,只是空间结构不同,C 错误;D、纤维素水解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D 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 1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种类分子式分布生理功能单糖五碳糖核糖C5H10O5动植物细胞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脱氧核糖C5H 1()04物质六碳糖葡萄糖CGH Q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糖蔗糖C12H22O11植物细胞麦芽糖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乳糖Ci2H22O11动物细胞多淀粉(C 6H 10O 5)n植物细胞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2.(2分)分泌蛋白在细胞内合成与加工后,经囊泡运输到细胞外起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惜考的是糖纤维素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糖原动物细胞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A.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分泌蛋白B.囊泡在运输分泌蛋白的过程中会发生膜成分的交换C.参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加工的细胞器的膜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D.合成的分泌蛋白通过胞吐排出细胞【答案】C【解析】【解答】A、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形成肽链后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会形成成熟的蛋白质,A正确;B、囊泡在运输过程中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与相应结构发生膜交换,B正确;C、生物膜系统是指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参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加工的膜结构只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不能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C错误;D、合成的分泌蛋白通过囊泡进行运输,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外,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一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一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的过程中,内质网膜的面积变小,高尔基体膜的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的面积变大。2、生物膜系统是指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3.(2分)红树林是海南的一道靓丽风景,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下列有关叙述错送的是()A.“植物一鱼一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B.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C.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红树林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A正确;B、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C、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C错误;D、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可以提高红树林的物种丰富度,有利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D正确。故答案为:C o【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渍。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4.(2 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的两个经典实验。下列有关这两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均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相关的遗传学定律B.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C.对实验材料和相对性状的选择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D.均采用测交实验来验证假说【答案】A【解析】【解答】A、孟德尔和摩尔根都是采用假说演绎法得出相应的遗传学规律,萨顿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相关的遗传学定律,A 错误;B、利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都需要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B 正确;C、二者的成功离不开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和选择相对性状,C 正确;D、假说演绎法的最后都需要通过测交的方法对假说进行验证,D 正确。故答案为:Ao【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说一演绎推理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B 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 B 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2、萨顿用类比推理法于1903年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地1910年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3、孟德尔遗传实验成功的原因是: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采用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科学设计了实验程序。5.(2 分)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有的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也会减少。下列有关叙述母送的是()A.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不能相互渗透B.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C.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D.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答案】A【解析】【解答】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人体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可以进行水和其他物质交换,A 错误;B、长期丢失大量蛋白质会使机体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B 正确;C、免疫球道白是人体内的免疫物质(抗体),减少会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C 正确;D、由题意可知,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则可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组织水肿的原因:(1)严重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漆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2)淋巴管道阻塞:淋巴液回流的最重要意义是回收蛋白质,若淋巴管道被堵塞,则组织液中蛋白质将积聚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3)组织代谢加强:当人体局部组织代谢活动加强时,代谢产物增加,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4)过敏、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漆透压下降,吸水能力降低。6.(2 分)已知5-澳尿喑咤(B U)可与碱基A或 G配对。大肠杆菌DNA上某个碱基位点已由A-T转变为A-B U,要使该位点由A-B U 转变为G-C,则该位点所在的DNA至少需要复制的次数是()A.1 B.2 C.3 D.4【答案】B【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5-溟尿喀喔(B U)可与碱基A或 G配对。大肠杆菌DNA上某个碱基位点已由A-T 转变为A-B U,要使该位点由A-B U 转变为G-C,经过第一次DNA分子复制A-B U 可转变为G-B U,经过第二次DNA分子复制G-B U 可转变为G-C,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1、DNA的双螺旋结构:(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甘酸长链盘旋而成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C-G,T-A o2、DNA分子的复制:(1)场所:主要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2)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3)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4)条件: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苜酸;能量:A T 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C-G,T-Ao(5)准确复制的原因: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地进行。1个 DNA分子经过n 次复制形成的DNA分子为2n个,含母链的DNA分子2个。7.(2 分)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解体和重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镇送的是()A.I 时期,核膜解体后形成的小泡可参与新核膜重构B.I-H 过程中,核膜围绕染色体重新组装C.HI时期,核膜组装完毕,可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D.组装完毕后的核膜允许蛋白质等物质自由进出核孔【答案】D【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I 时期,分列前期核膜解体后形成的小泡在分裂末期又可以参与新核膜重构,A 正确;B、由图可知,I-H 过程是核膜重新形成的过程,该过程中始终围绕染色体进行,B 正确;C、由图可知,山时期,核膜组装完毕,为下一个细胞周期做准备,C 正确;D、核孔主要是mR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透过性,不能允许蛋白质等物质自由进出,D 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1、核膜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主要是mR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1)间期:主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即D N 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它包括(G l、S、G2三个时期),动物细胞此时中心粒也进行复制,一组中心粒变成两组中心粒。(2)前期:核膜逐渐解体、核仁逐渐消失,染色质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并散乱分布,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动物细胞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两极,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3)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常找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4)后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到细胞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5)未期:核膜、核仁重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