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丽山附设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卷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丽山附设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将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DNA分子都已用32P标记的精原细胞,放在只含31P的原料中进行减数分裂。则该细胞所产生的四个精子中,含31P和32P标记的精子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 A.50%、50%  B.50%、100%    C.100%、50%  D.100%、100% 参考答案: D 2. 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实施该工程的最终目的是(  ) A.定向提取生物的DNA分子 B.定向地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 C.在生物体外对DNA分子进行改造 D.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参考答案: D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据此答题. 【解答】解:A、提取生物的DNA分子属于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A错误; B、定向地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属于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B错误; C、在体外对DNA分子进行改造属于蛋白质工程,C错误; D、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掌握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 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 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 C. 将S型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有S型菌产生,小鼠死亡 D. 肺炎双球菌利用小鼠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参考答案: B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无毒性,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有毒性。 【详解】A、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部分基因整合到R型菌的DNA上,该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A错误; B、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而表现的,B正确; C、只有将S型菌的DNA和R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才有S型菌产生,小鼠死亡,C错误; D、肺炎双球菌含有核糖体,可以自己合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点睛】识记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明确其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以及实验的结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 下列有关“分子手术刀”——限制性内切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从反应类型来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催化的是一种水解反应 ②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 ③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从原核生物中提取 ④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识别双链DNA中某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⑤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操作对象是原核生物 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概率就越小     A.①②③④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参考答案: A 5. 宋代苏轼在《格物粗谈?果品》中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上述叙述中“得气即发”的“气”是指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乙烯    D. 吲哚乙酸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而吲哚乙酸是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只能促进果实发育. 解:A、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A错误; B、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但与本题无关,B错误; C、根据题意分析,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C正确; D、而吲哚乙酸是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只能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 故选:C.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6. 下列有关胚胎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可以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  B.受体母畜必须处于与供体母畜同期发情的状态ks5u C.超数排卵技术要使用一定的性激素    D.胚胎干细胞具有体积大、细胞核小、核仁明显的特点 参考答案: CD 7.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 噬菌体DNA复制时,由细菌提供原料、能量和酶等 C.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D.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参考答案: C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正确;噬菌体寄生在细菌细胞内,其DNA复制时,由细菌提供原料、能量和酶等,B正确;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分别培养噬菌体,以获得含35S或32P的噬菌体,C错误;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分子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搅拌离心后,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则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正确。 8. 人体内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很可能体现在 (   ) A. 核DNA分子数  B. 线粒体的数目  C. 参与免疫的过程  D. 高尔基体的数目 参考答案: D 9. 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有     (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1中内容物释放至2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2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3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1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参考答案: B 10.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进行测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的基因型是(  ) A、AaBb         B、aabb           C、 aaBb         D、AABb 参考答案: D 11.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B.人类活动一定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群落演替一定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D.群落演替有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参考答案: D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A错误; B、人类活动往往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但不绝对,B错误; C、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但也不一定,C错误; D、群落演替有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D. 12. a、b、c、d分别是一些生物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B.b图表示人红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 C.c图细胞分裂后将产生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        D.d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参考答案: D 13. 仔细分析右图,三个圆圈①、②、③分别表示含细胞壁、核糖体、中心体的细胞,那么阴影部分表示的细胞可能是(       ) A.乳酸菌       B.小球藻   C.肝细胞         D.棉花叶肉细胞 参考答案: B 14.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F2出现差异的原因是 A. 前者有基因分离过程,后者没有 B. 前者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后者不一定 C. 前者相对性状差异明显,后者不明显 D. 前者使用了假说演绎法,后者没使用 参考答案: B 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过程是先杂交在自交,在此试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做测交实验验证假设,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前者和后者都有基因分离过程,A错误;前者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后者是伴性遗传,雄性个体的基因不一定成对存在,B正确;前者和后者相对性状差异明显,C错误;前者和后者都使用了假说演绎法,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以及实质 15. 图示某雄性二倍体动物体内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这个细胞所处的时期为  A.有丝分裂中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参考答案: A 16. 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   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环境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促胰液素     B.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 C.食物缺碘——促甲状腺激素  D.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参考答案: C 17. 医学研究表明,下列途径中,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是 A. 血液传播    B. 母婴传播 C. 空气传播    D. 性接触传播 参考答案: C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与艾滋病患者一起进食、握手不会被感染。因此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故A、B、D项正确,C项错误。 18. 淀粉、淀粉酶、控制淀粉酶合成的基因(DNA片段)都是多聚体,它们的单体依次是(  ) A.葡萄糖、蛋白质、DNA B.蔗糖、氨基酸、核糖核苷酸 C.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苷酸 D.麦芽糖、多肽、核苷酸 参考答案: C 【考点】1S: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分析】单体是能与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是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多聚体. 淀粉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解答】解:(1)淀粉属于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 (2)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3)控制淀粉酶合成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