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杨浦区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卷 语文学科试 (答案做在答题卡上)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022年6月 一 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________(司马迁《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悟言一室之内。(王羲之《兰亭集序》) (3)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侧面描写刻画出客之箫声动人心魄的效果。 【答案】 ①. 蝉蜕于浊秽 ②. 屈原列传 ③. 或取诸怀抱 ④. 舞幽壑之潜蛟 ⑤.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文学常识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蝉蜕”“秽”“壑”“潜蛟”“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 按要求选择。 (1)下面是某校舞蹈大赛组委会草拟的评委邀请函。以下4处画线句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邀请函 于大师:【甲】 您好!我校“青绿杯”舞蹈大赛是区域性校园民族舞选手展现风采的重要平台。大赛组委会决定将于2022年6月11日在逸夫礼堂举行“第四届青绿杯舞蹈大赛”。您担任过多类舞蹈大赛评委,为选拔舞蹈人才倾尽全力,在舞蹈界声名鹊起!【乙】组委会诚挚地邀请您担任评委会主席。本届评委会由五名评委组成,比赛评分规则由评委会商议决定!【丙】 期盼您能拨冗参加!【丁】 ××中学第四届“青绿杯”舞蹈大赛组委会 2022年4月11日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将下列5句话依次排列,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 ②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而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建设安全数据要素市场的需求更为迫切 ④目前,中国在数据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数据要素市场仍面临巨大挑战 ⑤据测算,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的总规模占GDP的比重达到38.6% A. ①⑤④②③ B. ①③⑤②④ C. ②⑤①③④ D. ②③①④⑤ 【答案】(1)D (2)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能力。 A.“于大师”不得体,改为“敬爱的于老师”。 B.“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不合语境,改为“大名鼎鼎”,形容名气很大;或改为“名声大噪”名声广泛地传播开去。 C.“由评委会商议决定”错,“商议”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直接删掉“商议”,或改为“由评委会委员商议决定”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第②句为总领性质的观点,强调数字经济的地位,置于开头; 第⑤句列举数据来证明其价值,紧随②后,第①句是对⑤的总结,属于因果关系,由数据得出结论,突出数字经济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第③句进一步明确数字经济的作用·,对于市场的不可或缺,第④句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强调当前数字经济已经取得的成绩。 综合以上分析确定排序为:②⑤①③④。 故选C。 二 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真实性是非虚构的核心问题,非虚构文学所追求的真实性与其它文类有着鲜明的差异。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在对现实生活具体、客观、准确观察与描绘的基础上,忠实地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然而现实主义文学中所谓的真实只是社会现实的影子,而不是真实本身。《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具体事件大多不是现实中的客观事实,而是作者塑造与加工的结果。正如巴尔扎克所言:“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因此无论是《红与黑》中的于连还是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都不是现实中真实的人物,他们只是作者根据现实环境或人物原型而塑造出来的人物典型,只是作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工具而已。 ②非虚构创作的立足点是“写真实”,真实性是作品的生命,离开了真实,非虚构创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随着时代变迁,“复杂多变的现实使人们贫乏的想象感到沮丧与难堪”,“真实生活的生动性有时超过了虚构故事的魅力”,因而创作者将目光投向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与其它文体所谓的写实不同,非虚构所书写的事实是现实中“已然”发生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作品中发生的事实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事实,也不是没有得到核实道听途说的故事,更不是作者为了所谓的理想而认为现实中应当存在的典型性真人真事,而是的的确确、经过核实的“已然”发生的不容置疑的事实。 (节选自王光利《非虚构写作及其审美特征研究》) 材料二 ①由于要直面“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非虚构文学写作者的“主体性”遭到严重质疑。其立场价值、家庭背景、知识视野、职业生活等等,都变成必须考察的对象,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你对“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的观察。这是非虚构文学中的“非”,也是非虚构文学中的“虚”。因为这一个“非”字,“非虚构文学”被认为是表达了现实的客观世界,而同时,因为写作者主体的主观性,它又很难取得完全的信任。这几乎成了非虚构写作的原罪。 ②但是,这一“原罪”也恰恰构成了非虚构文学最为独特的地方,也是非虚构文学之所以不同于报告文学、新闻报告和纪实文学等文体的地方。作者不敢擅用自己的权力,他必须盘察并警醒自身的一切,必须调动自己全部的理智和感情和自我博弈,最终和“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形成对话。换句话说,你在观看和判断“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反过来,它们也在观看和判断你,不是因为你是写作主体就掌握了主动权,你的写作对象,甚至,你的读者,整个世界都拥有话语权和判断力。“个人经验”和“知识体系”不是你写作的依据和确定自己的支撑,而是需要不断克服的对象。写作主体并不全然是主动的一方,它和写作对象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互生意义,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作对象——世界三个维度的互相依赖,互相生成。 (节选自梁鸿《非虚构写作及其审美特征研究》) 材料三 ①如果说虚构写作要尽量占有现实生活,非虚构写作所要警惕的则是不要被现实素材所淹没。作家这时候要发扬自己的主体性,不能只是做现实素材的搬运工,而须有一个艺术的转化。事实上,非虚构在艺术创作上所要经历的工序,一道也不能少。因为面对非虚构的事实,更需要轻盈的飞扬的艺术处理。非虚构写作所需要的艺术匠心,一点也不比虚构的作品少。 ②非虚构写作要求作家对现实世界有最细致的体察之心,要求作家有穿透生活表象的洞见,要求作家有跳出生活的想象力。是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非虚构写作更需要想象力。撬动板结的现实表面,质疑我们习焉不察的生活,推翻之前的定论和成见,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真相,需要的正是作家的想象力。 ③虚构和非虚构写作哪一种更能呈现真实?应该说,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都能抵达真实。它们通过各自不同的路径抵达真实。毕加索说:你能想象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非虚构和纪实是一种真实,虚构和想象也是一种真实。不仅实体是真实,那些光影也是真实;不仅历史事实是真实,那些被人遗忘的光荣与梦想也是真实。历史书可以敲定史实,但《红楼梦》却比史书更能让我们触摸到真实的温度。不仅实话构筑真实,谎言也可以反推真实。也许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不同声部不同音调的声音,正是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或真或假,或真实或想象,带着各种色彩的声音,用不同的方式逐渐勾勒出真实的轮廓,逐渐触摸到一个时代的心灵。 (节选自李墨波《虚构与非虚构的双重必要性》) 3. 材料二中加点词语“原罪”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 对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理解有误的一项的是( )。 A. 非虚构写作的内容必须是真实世界中的人与事。 B. 非虚构写作的内容可以是听说的,但要经核实。 C. 非虚构写作的内容不能写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 D. 非虚构写作的内容的真实性与新闻报告有区别。 5.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非虚构写作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作家的虚构能力不及前人。 B. 非虚构写作需要作家运用艺术匠心处理已然的生活事实。 C. 非虚构写作中作家的个人经验与知识体系是写作的障碍。 D. 非虚构写作中作家的想象力就是对现实素材的艺术构思。 6. 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完成下列表格。 材料二 材料三 同 议论角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 针对问题 非虚构写作者的主体性遭质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方法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请用《红楼梦》中的“护官符”为材料三的画线句写一段例证。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答案】3. 作者的主观性使非虚构写作很难表现真正的客观真实,这是非虚构写作的困境/矛盾。 4. C 5. B 6. ①. 写作者与写作对象(现实材料)的关系/非虚构写作者的主体性 ②. 写作者可能被现实材料完全淹没 ③. 形成写作者、现实材料、读者的互生关系/作者调动自己全部的理智和感情和自我博弈,最终和“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形成对话/作者和写作对象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互生意义 ④. 在思想与艺术上对现实材料实现转化/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用跳出生活的想象力抵达真实 7. 《护官符》写的是《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拥有无人企及的财富,同时也是官员暗中保官位、运亨通的救命符; 虽然四大家族是虚构的,但四大家族呈现的家族豪富以及对官员升降的影响让我们看清大清社会的官官相护的官场真实现状。 史书虽然尽量做到实录,但虚构的文学作品却可以通过虚构的细节描写(叙述情节、文学创造等)更为形象地来表现社会真实性、复杂性,因而更感性更具体更鲜活有生命力。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非虚构文学’被认为是表达了现实的客观世界,而同时,因为写作者主体的主观性,它又很难取得完全的信任”,可见由于“写作者主体的主观性”,“非虚构文学”想要表现的“现实的客观世界”不被信任,也就是非虚构写作很难表现真正的客观真实;“这几乎成了非虚构写作的原罪”,意思是这是非虚构写作的困境/矛盾。 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作者的主观性使非虚构写作很难表现真正的客观真实,这是非虚构写作的困境/矛盾。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非虚构所书写的事实是现实中‘已然’发生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不是作者为了所谓的理想而认为现实中应当存在的典型性真人真事,而是的的确确、经过核实的‘已然’发生的不容置疑的事实”可知,只要是现实中发生的真人真事,是经过核实的发生了的不容置疑的事实,都属于“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 而C项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完全符合“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不能写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说法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非虚构写作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作家的虚构能力不及前人”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涉及“非虚构写作出现的原因”; C.“作家的个人经验与知识体系是写作的障碍”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个人经验’和‘知识体系’不是你写作的依据和确定自己的支撑”,不是“支撑”与“是写作障碍”含义不同; D.“非虚构写作中作家的想象力就是对现实素材的艺术构思”错,原文在材料三第二段,“撬动板结的现实表面,质疑我们习焉不察的生活,推翻之前的定论和成见,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真相,需要的正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