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第五中学 2020-2021学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测试卷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先秦时期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乡射礼”对于射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能否射中靶心、形体能否合于音乐节奏、能否礼让对手。只有符合全部条件的射手,才能成为获胜者。据此可知,“乡射礼” A. 契合了战乱频繁的时代 B. 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C. 体现了儒法思想的结合 D. 保证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先秦时期的“乡射礼”中对射手的评价包括多个方面,特别是涉及与礼乐的把握,由此可知“乡射礼”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B项正确;“乡射礼”是礼乐制度的内容,并不契合战乱频繁的时代,排除A项;仅根据“乡射礼”并不能看出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结合,排除C项;仅仅是“乡射礼”并不足以保证人才的全面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婢直之风,于斯行矣。”《后汉书》中的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汉代 A. 文人的入世精神 B. 士族的专横跋扈 C. 清谈的大肆盛行 D. 选官的极度混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体现的是当时文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A。 3. 唐代士族在统治阶层当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安史之乱”后仍在56%到89%之间波动。唐代最后一百年中,出身于赵郡李氏等十八个士族的宰相有79位,其中65人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占总数的82.2%。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 A. 藩镇割据给士族发展提供了机会 B. 士族放开了对科举的不屑态度 C.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士族的兴盛 D. 唐后期政权为世家大族所垄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该制度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对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出现材料“出身于赵郡李氏等十八个士族的宰相有79位,其中65人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占总数的82.2%”的现象,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士人的影响,非藩镇割据的影响,A排除;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且与材料无关,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4. 如图主要反映了唐代 A. 兼收并蓄的时代风范 B. 空前辽阔的疆域版图 C. 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D. 光照四邻的灿烂文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图片及其注释“唐墓出土的胡装女俑,大食、非洲陶俑”可知,当时唐朝服饰多种多样,有中原服饰,有胡服,甚至有亚洲以外的服饰,体现唐与外国交流颇多,形成兼收并蓄的时代风范,故A项正确;服饰多种多样只能体现其包容的特色,并不代表唐王朝控制了这些地区,故排除B项;服饰多样只是社会生活的一小部分,不能证明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故排除C项;唐朝服饰多样体现的是其他地区文化对唐朝的影响,并非唐朝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故排除D项。 5. 1071年,宋神宗在讨论是否变法时提出,变法虽会触及士大夫利益,但却对百姓有益处。大臣文彦博却回答他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文彦博的回答意在强调 A. 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B. 士大夫应为改革时弊效力 C. 变法应以摒弃民本传统为政治前提 D. 士大夫是统治的基础力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表明,宋神宗就变法征询大臣意见时,文彦博认为应该考虑士大夫利益,因为士大夫是维系统治的基础力量,因此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B项与文彦博的回答不符;C项与史实不符。 6.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这说明当时国内( ) A. 新式知识分子投身工商业 B. 儒家的义利观不再受到士人信仰 C. 晚清传统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D. 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表格可以看出,清末部分士人投身实业而不再发展仕途,这说明清末原有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故选C;表格中的士人都是旧式知识分子,而非新式,排除A;B项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实际,排除B;仅根据表格中的几个例子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排除D。 7. 孙中山认为只有土地国有才能防止地主暴利的产生,“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失以后,土地必此存留。可见土地实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由恶得而私之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完全吻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 贯彻落实其“节制资本”主张 C. 试图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 D.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孙中山认为应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消除地主依靠地租及地价增涨获得暴利的可能,有利于解决地主土地所有制存在的弊端,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未主张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同,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节制资本主张,排除B项;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排除D项。故远C。 8. 2021年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二大”宣言就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B. 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C. 提出了由土地革命转向国民革命方针 D. 决定立即发动农民进行暴力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題的认识程度加深,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作用,A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而且题干体现不出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B项排除;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上.地革命方针,与题干时间和内容不符,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要发动农民进行暴力革命,D项排除。 9.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为了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非军事区的缓冲地带,以及对亚洲国家增信释疑、改善周边环境以维护国家主权、中国政府在朝鲜停战后 A. 积极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B. 与美国恢复了正常的外交 C. 率先改善与日本的关系 D.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周边环境,维护国家主权,D正确;依据所学,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时间不符,且中国没有发起不结盟运动,排除A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得到改善,1979年1月1日,中美证式建交,所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日关系改善是在70年代,是日本率先提出的,排除C项。 10. 1688-1832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兴起后,为了获取议会中更多席位,加强在议会中的作用,不断要求议会改革。但在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A. 国王仍拥有最高行政权 B. 每个公民都有广泛的普选权 C. 君主专制有了新的士壤 D. 民主政治进程曲折尚需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题干中“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及见不鲜”,可知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D项符合题意;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通过限制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权力,即国家最高权力中心在议会,而不在国王那里,排除A项;普选权是说对任何一个成年人而言,无论他的性别、年龄、种族、信仰等情况,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依据所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选举,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排除B项;君主专制属于封建性质的政体,而君主立宪制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政体,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它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组织形式,不属于专制独裁范畴,且《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排除C项。 11.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其中的多数人……很容易被巧舌如簧的人操纵。很容易做出集体自私自利的决定”。下列雅典民主机构或制度中较容易出现这一结果的是 ①公民大会 ②十将军委员会 ③陶片放逐法 ④发放观剧津贴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意在考查雅典民主制的缺陷。根据“多数人……很容易被巧舌如簧的人操纵”可以判断出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其投票的随意性极易受到“巧舌如簧的人操纵”。十将军委员会为雅典最高军事机构,十位将军轮流执掌军事指挥权,故不合题意。发放观剧津贴是为了保障民主制度,故不选。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排除ABD。 12. 下表是英国在1811年至1911年100年间各部门就业人口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单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行业 1811年 1821年 1831年 1841年 1851年 1861年 1871年 1911年 农业 35.2 33.3 28.1 22.3 22.0 18.8 15.3 9.0 工业 44.4 45.9 42.1 48.5 53.8 55.7 54.6 64.1 其他 20.4 20.8 29.8 29.2 24.2 25.5 30.1 26.9 A. 英国农业的产量按年份逐步降低 B. 英国农业停滞并成为粮食进口国 C. 英国工业技术存在停滞的可能性 D. 英国工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英国在1811年至1911年100年间,农业就业人口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大大较少,而工业比重则明显提升。这说明英国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多,而对技术的需求可能在较少,即英国工业技术存在停滞的可能性,故C正确;材料数据不涉及英国农业产量,也反映不出英国农业停滞,故AB错误;材料没有第三产业的信息,故D错误。 13. 1819年,李斯特以德意志5000名商人和厂主的名义起草了《致德意志同盟议会请愿书》,建议邦国间废除关税,成立德意志工商关税同盟,对外国产品实行报复性关税。1834年,关税同盟建立。材料体现了德意志 A.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较为盛行 B. 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C. 议会日渐上升为权力的中心 D. 民族国家意识深入经济领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建议邦国间废除关税,成立德意志工商关税同盟,对外国产品实行报复性关税”“1834年,关税同盟建立”体现的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德意志的民族国家意识深入经济领域,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贸易保护主义,A排除;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是在德意志统一后,B排除;当时德国尚未建立民主政治,C排除。故选D。 14. 1776年,《常识》发表以后,约翰亚当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最近两年所发生的变化实在惊人,(北美)各州居民的思想感情都彻底发生变化,“对君主的崇拜从未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如此彻底地从如此之多的人内心根除”。这表明当时北美 A. 独立战争催生了平等意识 B. 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 民众已抛弃了精英政治理念 D. 共和思想受到民众推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