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第一〇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 一、单选题 1. 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A. 是宗法制的产物 B. 是一种宗教信仰 C. 受宗族观念影响 D. 重视历史和教育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可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一是重视历史,根据“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可得出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一是重视教育,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宗教无关,也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2.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A. 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 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D. 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答案为C项。法家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儒家强调尊卑等级,主张建立有序的社会,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排除BD项。 3. 唐代长安城天门街有商贩卖鱼,长兴坊有卷饼店,务本坊有鬼市,还有一些不宜在东市和西市内交易的货物,也在一些里坊中售卖,如丰邑坊中多是丧葬产品。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 商业市镇兴起 C. 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D. 市场规划混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唐代长安中的坊内也出现了部分商业活动,这说明长安的经济功能增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长安经济职能的增强,和商业市镇兴起无关,不能说明市场规划混乱,排除BD项;材料仅能体现部分突破空间限制,不能体现突破时间限制,排除C项。故选A项。 4. 学者一致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野蛮与宗教胜利”的结果。这里的“野蛮与宗教”分别是指( ) A. 匈奴人的西侵与伊斯兰教的崛起 B. 蛮人的南侵与基督教成为国教 C. 土耳其人西侵与伊斯兰教的扩张 D. 日耳曼人的入侵与基督教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野蛮胜利”的结果,具体是指日耳曼人的入侵,消灭了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宗教胜利”的结果,具体是指基督教的兴起湮没了古罗马文明,综上所述可排除ABC,所以选D。 5. "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希腊化表现在 ①希腊文化中心发生了变化 ②促进希腊人和其他民族融合 ③希腊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大 ④被征服地区希腊化非常彻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对外传播,希腊化的表现主要是希腊文化中心发生了变化、促进了希腊人与其他民族融合和希腊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大,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希腊化非常彻底”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④的BCD。 6. 古代亚述王朝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内修建的皇宫最为辉煌,“人首飞牛”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兽的雕像(见下图)。其是人头、狮身、公牛蹄的组合,生有飞翼。这一雕像的寓意是( ) A. 专制王权的神圣威严 B. 农耕文明的吉祥象征 C. 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 D. 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人首飞牛”是守护神兽,其守护的是王宫,是一种王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亚述王朝是否从事农耕,故B项错误;材料与“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无关 ,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渔猎生活,故D项错误。 7. 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A. 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 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可得出罗马法的调整是为了适应当地罗马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商业纠纷,因此法律也要适当的调整,C正确;材料只说债务关系转移,但私产的观念没有动摇,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出是保护谁,排除B;D项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D。 8. 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 A. 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B. 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 C. 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D. 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 【答案】D 【解析】 【分析】考古发现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程度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历史也有自己的真实面目,不会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时间更近不一定更为真实,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历史的真实不是靠学者修正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详解】 9. 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学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A. 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 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C. 西学逐渐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 D.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古代中国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近代,传播西学的主要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传播内容主要是科技和政治制度,民国初期,传播西学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传播内容是西方文化,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因此,古代的西学东渐并没有受其影响,故B项错误;在西学东渐的传播过程中,西学并没有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并不是都由政府主导,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详解】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西学在中学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多,国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深,因此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逐步加深。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华人中餐经营者为了得到白人食客的认可,将中餐根据西方饮食模式进行重新塑造。于是,中餐馆得到越来越多白人的光顾,后来白人还主动参与到中餐的改变和塑造中,“中餐在美国变得面目全非”。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文化碰撞呈现单向性的同化过程 B. 文化冲突中华人保持文化特色 C. 列强侵略加剧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D. 中西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将中餐根据西方饮食模式进行重新塑造”“中餐在美国变得面目全非”,可知中餐文化在美国推广的过程中受到了西餐文化的冲击,被迫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失去了原本中餐文化的特征,体现了文化碰撞中呈现单向性的同化过程,A项正确;在文化冲突中既需要保持民族文化特点,也需要借鉴外来文化的进步成分,排除B项;“美国华人中餐经营者”说明材料材料中的现象主要存在于美国,而不是中国,不存在列强侵略的问题,排除C项;“将中餐根据西方饮食模式进行重新塑造”说明材料主要强调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而不是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1. 西哥特人攻占罗马城后,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但因为桀警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最终他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这一变化说明( ) A. 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 B. 日耳曼文明落后于罗马文明 C. 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 D. 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并未意识到农耕世界或者罗马文明的力量,希望用哥特风俗取代罗马制度,但后来发现罗马的制度、法律以及文化有利于他巩固对哥特人的统治,因此他转而选择接受罗马的文化,这是落后的征服者被先进的被征服者征服的典型例证,说明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C项正确;《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排除A项;B项是材料现象,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是强调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的福斯塔特遗址,是一处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馆。这里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且器型、色彩、花纹、风格都与中国瓷器类似。据此推断( ) A. 海上丝绸之路辐射范围较为广泛 B. 海外贸易促进中国制瓷业的发展 C. 古代埃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频繁 D. 商路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答案】D 【解析】 【详解】埃及首都开罗附近出土了大量中国陶瓷和中国陶瓷的仿制品,可以推断出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D项正确;仅埃及一地文物的发现,不足以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为广泛,排除A项;中国制瓷业的发展与埃及出土了大量“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古代埃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13. 斯塔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的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A. 强调“德治”和“民贵君轻” B. 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C. 强调“仁”和“仁政” D. 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强调的是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它主要从个人、家庭、政府、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强调信义和社会责任,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担当,B正确;“仁政”、“德治”和“民贵君轻”都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不是实用性的道德体系,A、C选项错误;“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不是实用性的道德体系,排除D。 14.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 B. 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 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C项正确;a处处于秦朝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排除A项;b处处于高潮是因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B项;d处处于高潮是得益于宋明理学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公元前5世纪,希腊社会发展到巅峰期,被称为古典时代,下列出现在希腊古典时代的是 ①《十二铜表法》 ②帕特农神庙 ③《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④柏拉图创建“学园”讲授哲学和数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帕特农神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粕拉图创建“学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