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度茂名市普通高中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考古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不同于中原系统的青铜人物造像,以及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如黄金制品、立体的青铜神像等三星堆出土文物,让不少人认为,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某种异域文化,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三星堆最新发现的黄金面罩、大量的象牙等,固然反映了古代蜀地与东南亚以至于更遥远的印度、西亚等地的文化联系,但从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来看,这些都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 中原夏商周文明确实没有金面罩,而古埃及则有图坦卡蒙墓出土的黄金面罩,以及迈锡尼出土的所谓“阿伽门农的面具”金面罩等,而在契丹、吐蕃,也有使用黄金面具的考古证据。这些确实能看出古代欧亚大陆之间,包括巴蜀地区在内的某些文化联系。 从中原文化的价值系统来看,主要看重的宝物是青铜器、玉器、大龟。九鼎的信仰以及《礼记·礼运》所谓“祭器不假”,《礼记·曲礼》“祭器不逾境”“不鬻祭器”,都表达了青铜礼器的重大价值。玉器更以和氏璧能购买十五座城池而著称。至于大龟壳,则见之于《礼记·礼器》所谓“诸侯以龟为宝”,以及《论语·公冶长》记载,臧文仲家族以“山节藻棁”的方式礼敬“大蔡之龟”。 在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早期的价值系统中,黄金的地位确实并不是超越于青铜器、玉器、龟壳之上的非凡存在。黄金在中原的重要性,要到战国秦汉时期,如楚国之“郢爰”、秦朝之上币、汉代之“汉金”才显现出来。 三星堆和后来十二桥文化的金沙所代表的古蜀文明,确有重视黄金而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一面。这一特质,与蜀地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经云南连通缅甸、东南亚经往印度、西亚的延绵不绝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 (摘编自李竞恒《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分支》) 材料二: 作为“考古中国”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在发掘初期就有了丰富的收获,新的发现有助于更全面地研究古蜀文明,认识古蜀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相关成果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出土以来,古蜀国神秘面纱逐渐揭开。35年前那次发掘,获得了一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带给世人无尽的遐想。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此前发现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因此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更出现了“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这样的大胆“狂想”。已经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回答有关三星堆和古蜀国的各种疑问。最新考古成果“有话要说”,三星堆文化并不孤立。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据测定,其年代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新一轮考古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通过考古展示鲜活的中华民族历史,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意义重大、成果重要。可以说,35年前三星堆“一醒惊天下”是历史的意外馈赠,是在特殊背景下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今天的考古发掘,则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 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由国内34家单位共同参与,还有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动物学、植物学、环境学、冶金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参与其中。考古发掘工作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就是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就是要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就是要让中华民族伟大而古老的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 (摘编自樊大彧《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何以再惊天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在6座“祭祀坑’中发掘出500余件重要文物。 B.从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的黄金制品、立体的青铜神像等出土文物可知,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 C.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是“考古中国”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这次考古取得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 D.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由许多单位包括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共同参与,取得了重要成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星堆最新发现的文物中有黄金面罩,古埃及、迈锡尼以及契丹、吐蕃等地也有黄金面具、面罩的考古证据,反映出古代欧亚大陆之间的某些文化联系。 B.青铜器、玉器、大龟等宝物能反映中原文化的价值,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出土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器物中找到祖型。 C.中原夏商周文明没有金面罩,能佐证当时黄金并不是非凡存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黄金才在中原变得重要,如楚国之“郢爰”秦朝之上币、汉代之“汉金”。 D.新一轮考古测定,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反映出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印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1978年陕西宝鸡的一处古墓中发现了103件青铜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件名叫“神兽折觥”的铜器。 B.20世纪60年代,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近200件,其中玉璧69件,包括丧葬用玉璧和装饰用玉璧。 C.2017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康平张家窑林场辽墓群”主动性考古中发掘出辽代契丹贵族黄金面具。 D.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M4墓葬考古时出土的最重要的两件文物是玉版和玉龟。 4.请概括材料二主要的写作思路。(4分) 5.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考古工作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文本一: 我六岁时最后的记忆,是我在奔跑。记忆重现了城里造船厂昔日的荣耀,他们制造的第一艘水泥船将来到南门的河上。我和哥哥跑向了河边。过去的阳光是那么地鲜艳,照耀着我年轻的母亲,她蓝方格的头巾飘动在往昔的秋风里,我弟弟坐在她的怀中,睁大着莫名其妙的眼睛。我那个笑声响亮的父亲,赤脚走上了田埂。 为什么要出现一个身穿军装的高大男人?就像一片树叶飘入了树林,他走到了我的家人中间。 河边已经站满了人,哥哥带着我,从那些成年人的裤裆里钻过去,嘈杂的人声覆盖了我们。 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由喧天的锣鼓声送来的,在两岸欢腾的人声里,我看到了驶来的水泥船,船上悬挂着几根长长的麻绳,绳上结满了五颜六色的纸片,那么多鲜花在空中开放,十来个年轻的男人在船上敲锣打鼓。 我向哥哥喊叫:“哥哥,这船是用什么做的?” 我的哥哥扭过头来以同样的喊叫回答我:“石头做的。” “那它怎么不沉下去呢?” “笨蛋。”我哥哥说,“你没看到上面有麻绳吊着?” 身穿军装的王立强,在这样的情景里突然出现,使我对南门的记忆被迫中断了五年。这个高大的男人,拉着我的手离开了南门,坐上一艘突突直响的轮船,在一条漫长的河流里接近了那个名叫孙荡的城镇。我不知道自己已被父母送给了别人,我以为前往的地方是一次有趣的游玩。在那条小路上,疾病缠身的祖父与我擦肩相遇,面对他忧虑的目光,我得意洋洋地对他说:“我现在没工夫和你说话。” 五年以后,当我独自回到南门时,又和祖父相逢在这条路上。 我回家后不久,一家姓苏的城里人搬到南门来居住了。一个夏天的早晨,苏家的两个男孩从屋内搬出了一张小圆桌,放在树荫下面吃起了早餐。 这是我十二岁看到的情景。两个城里孩子穿着商店里买来的衣裤坐在那里。我一个人坐在池塘旁,穿的是土布手工缝制的短裤。然后我看到十四岁的哥哥领着九岁的弟弟向苏家的孩子走去。他们和我一样,也都光着上身,在阳光下黑黝黝的像两条泥鳅。 在此之前,我听到哥哥在晒场那边说:“走,去看看城里人吃什么菜。” 晒场那边众多的孩子里,愿意跟随哥哥走向两个陌生人的,只有九岁的弟弟。我的哥哥昂首阔步走去时,显得英勇无比,弟弟则小跑着紧随其后。他们手上挎着的割草篮子在那条路上摇晃不止。 两个城里孩子放下了手中的碗筷,警惕地注视着我的兄弟。我的兄弟没有停留,大模大样地从小圆桌前走过,又从城里人的屋后绕了回来。比起哥哥来,我弟弟的大模大样就显得有些虚张声势。 他们回到晒场后,我听到哥哥说:“城里人也在吃咸菜,和我们一样。” “没有肉吗?” “屁也没有。” 我弟弟这时出来纠正:“他们的咸菜里有油,我们的咸菜里没有油。” 哥哥可能推了弟弟一把:“去、去、去,油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家也有。” 弟弟继续说:“那是香油,我们家没有。” “你知道个屁。” “我闻到的。” 我十二岁那年王立强死后,独自一人回到南门,仿佛又开始了被人领养的生活。那些日子里,我经常有一些奇怪的感觉,似乎王立强和李秀英才是我的真正父母,而南门这个家对于我,只是一种施舍而已。这种疏远和隔膜最初来自于那场大火。我和祖父意外相遇后一起回到南门,恰好一场大火在我家的屋顶上飘扬。 这样的巧合使父亲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满腹狐疑地看着我和祖父,仿佛这场灾难是我们带来的。有时我无意中和祖父站在一起,父亲就会紧张地嗷嗷乱叫,似乎他刚盖起来的茅屋又要着火了。 祖父在我回到南门的第二年就死去了。祖父的消失,使父亲放弃了对我们的疑神疑鬼。但我在家中的处境并不因此得到改善。哥哥对我的讨厌,是来自父亲的影响。每当我出现在他身旁时,他就让我立刻滚蛋。我离自己的兄弟越来越远,村里的孩子总和哥哥在一起,我同时也远离了他们。 (节选自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文本二: 在1989年,我写过一篇题为《虚伪的作品》的文章,它的题目来自于毕加索的一句话:“艺术家应该让人们懂得虚伪中的真实。”为了表达我心目中的真实,我感到原有的写作方式已经不能支持我,所以我就去寻找更为丰富的、更具有变化的叙述。现在,人们普遍将先锋文学视为八十年代的一次文学形式的革命,我不认为是一场革命,它仅仅只是使文学在形式上变得丰富一些而已。 到了九十年代,我的写作出现了变化,从三部长篇小说开始,它们是《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有关这样的变化,批评家们已经议论得很多了,但是都和我的写作无关。应该说是叙述指引我写下了这样的作品,我写着写着突然发现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声音,这是令我惊喜的发现,而且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的。在此之前我不认为人物有自己的声音,我粗暴地认为人物都是作者意图的符号,当我发现人物自己的声音以后,我就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叙述者,我成为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这样的写作十分美好,因为我时常能够听到人物自身的发言,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比我要让他们说的更加确切和美妙。 (摘自余华《我为何写作》)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