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Word版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大通县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 ②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③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 ④农耕文化所蕴含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中央强调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助于维系农耕文化的代际传递,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生活有助于维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摘编自朱启臻《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光明日报》2021年2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文化的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主要途径。 B.乡村文化总体上包括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和乡村节日四大类。 C.关注乡村的空间形态、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将有助于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 D.进行乡村文化建设首先要弄懂乡村文化的内涵,还要遵守坚持农民自主等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 B.文章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围绕中心论点,从乡村文化的种类、载体和建设原则等角度展开论述。 C.文章第④段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有力,生动透彻。 D.文章观点鲜明,文脉清晰,阐述乡村文化建设这样重大而又抽象的论题,能够条分缕析,言之有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B.农耕文化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值得我们深人挖掘。 C.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方式、乡村生活有助于乡村文化建设,因此,要尊重农民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 D.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们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好承载着丰富的农业文化的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早在2018年,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249号(教育类017号)提案答复的函中就已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达到10万人。 从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看,1996年超过韩国、2000年超过印度、2002年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超过德国。与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美国博士生教育最新数据相比,目前我国学术学位博士生规模已超过美国,排世界第一,全口径博士生总规模排世界第二,与我国经济体量研发经费在全球排名情况基本匹配。 (摘编自《2020年博士生招生规模达10万人!》,2020年4月11日) 材料二: 2020年,中国博士生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将超过10万人,不少高校却传出博士难毕业的消息。 一些高校正在“批量清退”不合格的博士,博士生培养质量受到质疑。在一些学者来看,扩招为“缓解就业的应急之举”,其首要功能不是培养学术人才,而是满足社会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需要,但扩招岗位和社会需求并不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屡屡清退不合格研究生的同时,博士研究生的延期毕业率也在持续上升。根据教育部数据,2003年博士生延毕率约46.5%,在2012年延毕率突破60%后仍不断攀升,到2018年延毕率已达到64%,超过六成博士生无法正常毕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2019年公开表示,2012年的时候40%的博士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一比例可能达到了65%。 “延迟毕业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整体来看,延迟毕业率约在50%。他们之中,大多数是.在职的,但全日制的也不少。”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应强告诉财新记者,从自己指导学生和此前担任学院院长的经历来看,文科博士生毕业难在不能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现在博士生一般要在二年级甚至更晚时才能做好开题报告,且质量并不都是很高。 (摘编自《高校批量清退博士生持续扩招后如何培养人才?》,2020年8月13日) 材料三: 提高博士培养质量,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完善导师制,以导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保障培养质量。具体而言,要探索博士招生改革,全面推进申请——审核制,重视考察申请者的学术潜能和专业素养。应由导师制订培养方案,加强对博士生的过程管理和培养。目前不少高校提出的在读博士生必须发表多少论文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把导师、博士的精力导向撰写、发表论文,由此出现了“SCI崇拜”“唯论文论”,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反而易滋生学术不端的现象。再者,虽然近年来很多高校都清退超期的博士、硕士,但更严格的质量要求,不应是集中清退,而应是过程淘汰。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全社会都应破除唯学历论,要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高校培养人才也要从之前更重视满足“学历需求”,而转向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此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防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两张皮”,设置博士专业学位的考量也在于此。 (摘编自《博士扩招满足的不仅是学历需求》,2020年5月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学术学位博士生规模已超过韩国、印度、英国、日本、德国和美国,日前排世界第一,与我国经济体量、研发经费的世界排名匹配。 B.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达到10万人,但一些高校正在“批量清退”不合格的博士的现象,引发人们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质疑。 C.博士生延迟毕业的情况比较普遍,而近几年的延毕率也连续提升;根据教育部数据来看,2018年、2019年超过六成博士生无法正常毕业。 D.不能按时完成学位论文是造成文科博士生毕业难的主要原因;现在博士生完成开题报告的时间点需要提前,开题报告的质量也需要提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扩招是缓解就业的应急之举,可满足社会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需要,但扩招岗位和社会需求并不匹配,扩招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学术人才。 B.日前,一方面博士生招生在扩大规模,一方面部分学校又在“批量清退”不合格的博士,这种状况应当引起主管部门]的充分重视,并作相应调整。 C.文章指出在读博士生必须发表多少论文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导致许多弊端,“唯论文论”易滋生学术不端,不利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 D.设置博士专业学位的考量要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从而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防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不符。 6.提高博上培养质量,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名叫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一块儿走到城郊的一个小林子里去。我们动身了。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