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新泰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评估试卷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钦(qīn)佩       濒(bīn)临       鲜(xiān)为人知 B.解剖(pōu)       附和(hè)       矢(shǐ)志不渝 C.果脯(pǔ)       咀嚼(jué)       锐不可当(dāng) D.憔悴(cuì)       徘徊(huí)       唾(tuò)手可得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渺茫 行之有效 前扑后继 B.催残 孜孜不倦 不功自破 C.压榨 辩伪去妄 持之以恒 D.鲁钝 根深蒂固 走投无路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的钱早就已经花光了,钱包里荡然无存。 B.彬彬有礼的“绅士淑女”,不仅是社交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 C.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D.电影总是让人瞬间体验悲欢离合所有的情感,使观众心甘情愿变成视觉影像的俘虏。 4、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 B.是否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取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的大事。 C.不能只为考试而学习,更不能用应付考试的方法接近知识、吸收知识,要为完善自我而努力学习。 D.教育的根本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在未来生存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构建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背诵这首诗,根据原文填空。 小时候, 乡愁是__________, 我在这头, __________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__________, 我在这头, __________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__________, 我在外头, __________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__________, 我在这头, __________在那头。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①也。 —郭熙《林泉高致》 【注释】①布置:指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的构思布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2)名之者谁                      名: (3)饮少辄醉                      辄: (4)水以山为面                                   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面华,得烟云而秀媚。 3.(甲)段文字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请你谈谈这样描写的效果。 4.(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去游琅琊山,他一定会喜欢这座山。说说喜欢的理由。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②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③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④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⑤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⑥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⑦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节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 【乙】 ①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节选自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1.文本甲和文本乙都强调了什么观点? 2.“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这句话作为论据插入文本甲哪段最合适?请为该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甲文和乙文的第③段都针对一些错误看法进行了“批驳”,请结合文本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错误观点 批驳方式 所树立的观点 甲文 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我太无能、处于绝境,不能创造 A C 乙文 B 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 D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甲】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下列对甲乙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的“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表现出诗人遭受挫折后怅然若失,内心苦闷抑郁。 B.乙词运用了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词人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C.甲诗中诗人的感情在发生着变化:怀才不遇的苦闷茫然→对仕途前程的期盼→乐观坚信。 D.乙词中词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苦闷情绪结合起来,是一首富于浓厚现实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新年贺词中说“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请结合甲乙诗词中内容风格与此相似的诗句,具体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我爱这土地》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          。 七、作文(共40分) 请以《幸福在身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