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甘肃省张掖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评估考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天翻地覆慨而慷。今天,天安门广场铁流浩荡,宣告当代中国军人捍卫祖国主权、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展示震撼世界、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A.lǚ       dàng        gàn              hàn B.lǚ       shāng        hàn        gàn C.fù       shāng        gàn        gàn D.fù       dàng        hàn        hàn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底蕴   政通人合   朝晖西阴   水落石出 B.蔚然   心旷神怡   锦粼游泳   静影沉壁 C.野簌   觥筹交错   泉香酒洌   琼楼玉宇 D.雅兴   薄暮冥冥   风霜高洁   气象万千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B.张学良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风流人物。 C.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女生将剧中人物演得惟妙惟肖。 D.我们当代的青少年是一代天骄,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仅我们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B.科学发展到今天,谁还会否认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呢? C.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丰富多彩的美食,让人莫衷一是。 D.在学雷锋活动中,校领导率先垂范,广大师生上行下效,踊跃为灾区捐款。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建国50多年来,我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一种不透明的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①人鸟声俱绝(         )            ②雾凇沆砀(           ) ③辄复不遂(        )                 ④鲁直所谓(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请停三处。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 4.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分别体现在哪里?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刘禹锡                                                                         韩愈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首联均含有数字,甲诗中“二十三年”表示被贬谪时间之久,乙诗中“路八千”表示左迁的行程遥远。 B.两首诗均运用了典故,含蓄地表现被贬谪之后已经物是人非,悲从中来。 C.两首诗的题目中均含有人名,甲诗题中“乐天”是作者作诗答谢的对象,乙诗中“湘”是作者作诗倾诉的对象。 D.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将现实景与心中所想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2.两首诗都与作者贬谪的经历有关,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分别是什么?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几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信念就像一根指南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绝不会置身于迷途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信念,我们才有了敢于挑战一切的勇气,进而我们才能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创造辉煌的明天! 七、作文(共4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本单元的四篇小说虽然题材不同,风格迥异,但都通过曲折生动的情节,为我们再现了远离现代的生活图景,展示了异彩纷呈的人物画廊。 请以“我和古典名著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