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明显优化分析

举报
资源描述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明显优化 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创新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要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明显优化 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我国坚持发挥市场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市场竞争环境日益优化,市场主体敢创新、愿创新、能创新的生态逐步形成。 (一)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投资审批、市场竞争、价格管理、产权保护等领域重大改革深入推进,为经济转型提供源头活水。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导向更加突出,科技与经济改革更加协调,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有效激发了深层次创新活力,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逐步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简政放权,敞开了投资准入大门,核准项目已经累计削减约90%。98%以上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管理,99%以上外商投资项目实现备案管理。 2019年,我国新登记企业数量达到739.1万户,同比增长10.3%,较2015年增长66.5%,日均新设企业数量达到2.02万户,是2015年的1.68倍。我国实有企业连续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截至2019年,实有企业数量达到3858.3万户,同比增长11.0%,比2015年增长了1672.5万户。 2019年我国吸收外资保持逆势增长,全年实际使用外资941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再创历史新高,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第二位。外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2660亿元,增长25.6%,占比升至28.3%。 (二)创新创业包容审慎监管制度不断健全 产业变革具有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多变的特点,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特别是要培育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发挥好中小微企业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通过市场筛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2017年印发《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提出对新动能领域实施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与此同时,国家在大数据、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物联网、共享经济等新兴领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监管制度改革,布局建设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城市经济、优化城市治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创新成果场景化、商业化、普惠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新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大众享受科技进步的便利和实惠,创新获得感明显增强。 (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强化 我国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知识产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2019年,印发实施《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建立了知识产权法院,明确实施恶意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等一系列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侵权易、维权难等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高价值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压缩至17.3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压缩至4.5个月。2019年,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6.2万件,2020年6月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3件,提前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知识产权改革试点取得一批新突破,探索出了专利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一站式综合服务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执法机制等一批改革举措。比如,建立知识产权司法执法有机衔接机制,湖北武汉成立知识产权法庭,建立跨区域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结案率提高到90%以上;北京、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率先建立技术调查官制度,大幅度提升案件审理质量和效率。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积极探索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惩罚力度,某侵权案件被判赔4900万元,创造了我国专利侵权最高赔偿纪录。创建知识产权快捷综合服务,广东开展集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时间由6个月缩短至7~10个工作日。 二、 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 (一)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 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支持研究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 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尊重科学规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 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制度,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完善内部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 (二)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 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强化绩效激励,合理补偿项目承担单位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应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创新价值。 (三)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 强化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活动的分类考核。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 对公益性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定期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组织第三方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引导建立公益性研究机构依托国家资源服务行业创新机制。 (四)深化转制科研院所改革 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方向,对于承担较多行业共性科研任务的转制科研院所,可组建成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市场经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 推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转制科研院所深化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整体上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 对于部分转制科研院所中基础研究能力较强的团队,在明确定位和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其回归公益,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其继续承担国家任务。 (五)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 逐步实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原则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不再新办企业,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 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明确所属技术转移机构的功能定位,强化其知识产权申请、运营权责。 建立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统计和报告制度,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转化的,可由国家依法强制许可实施。 三、 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 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探索目标相结合,加强对关系全局的科学问题研究部署,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品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支撑产业变革和保障国家安全。 1、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 围绕涉及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加大对空间、海洋、网络、核、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等领域重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攻关力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明确阶段性目标,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力量,加快重点突破,为产业技术进步积累原创资源。 2、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 面向科学前沿加强原始创新,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提升我国对人类科学探索的贡献。围绕支撑重大技术突破,推进变革性研究,在新思想、新发现、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上积极进取,强化源头储备。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重视支持一批非共识项目,培育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 3、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 适应大科学时代创新活动的特点,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突出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大型共用实验装置、数据资源、生物资源、知识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研发高端科研仪器设备,提高科研装备自给水平。建设超算中心和云计算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先进信息网络支撑体系。 四、 科技引领发达地区县域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创新在县域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过科技创新助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强分类指导,强化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部署、研发—推广—金融一体化支持,提高科技供给质量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通过典型引路、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支持发达地区率先探索创新驱动共同富裕、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支撑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民生福祉改善,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加强创新型县(市)建设。统筹东中西部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推进不同类型创新型县(市)建设,打造一批创新驱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标杆。整合部省市县资源协同建设创新型县(市),完善遴选、创建、监测、评价机制,打造一批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生态绿色化的县域典型。推广技术创新专业镇等经验,打造一批产业定位准确、创新特色明显、体制机制灵活、环境美丽和谐、百姓宜居宜业的创新型乡镇。支持建设一批科技示范村,打造各具特色、典型带动的乡村振兴样板。 构建小场景大创新的县域创新生态环境。鼓励各县(市)制定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规划,细化重点项目清单,构建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形成更加完备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鼓励县域建设科技创新项目库、人才库、成果库,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创业项目、专业人才、适宜技术与县域发展实际需求精准对接。 打造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典型标杆。坚持典型引路,围绕创新型县(市)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等主题,遴选一批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县(市),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以浙江为示范点,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全域创新区域协同,助力浙江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动力基础,基本形成以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和科技园区为重要引擎的全域创新体系,为全国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示范。支持新昌县、安吉县等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建设。 五、 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 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壮大创业投资规模 研究制定天使投资相关法规。按照税制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研究扩大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放宽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限制,并在试点基础上将享受投资抵扣政策的创业投资企业范围扩大到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 结合国有企业改革设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完善国有创投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研究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 完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规定,有效利用境外资本投向创新领域。研究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政策。 (二)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 加快创业板市场改革,健全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强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并购、交易等功能,规范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加强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 发挥沪深交易所股权质押融资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