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丝绸之路成为扩大开放新亮点研究分析

举报
资源描述
数字丝绸之路成为扩大开放新亮点 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要推广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契合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绝不是自我搞封闭,而是在扩大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 数字丝绸之路成为扩大开放新亮点 数字丝绸之路是数字经济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结合,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向更开放的创新结果,也是数字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奋进,数字丝绸之路从理念转变为行动,从远景转变为现实,发展成就世界瞩目。 (一)数字丝绸之路政策沟通 我国已与塞尔维亚、土耳其等16个国家签署了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深化数字经济务实合作。通过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平台,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合作领域的交流合作。鼓励开展研究合作,推动与老挝、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行业机构联合开展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研究。鼓励开展企业间合作,推动与捷克、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增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获得感。 (二)数字丝绸之路设施联通 亚太直达国际海底光缆建成运营,中越中缅跨境光缆完成扩容,中吉塔阿丝路光缆项目稳步实施,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等建设顺利起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12个国家建成34条跨境陆缆和多条国际海缆,大幅提升了沿线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三)数字丝绸之路贸易畅通 大力发展丝路电商,推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电子商务合作。目前,我国的商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俄罗斯、泰国、埃及、沙特等5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超过50个沿线国家商品也通过电商平台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信息服务合作加快发展,我国数字经济企业与沿线国家企业共同开展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数字服务,为当地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四)数字丝绸之路资金融通 我国电子支付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共同合作,提供了便捷化的支付服务方式,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我国金融科技企业通过数字技术驱动金融创新,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金融通注入新活力。我国银行业优化海外布局、促进产融结合、强化金融合作,提供便利性支持、投行服务等金融保障服务。 (五)数字丝绸之路民心相通 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数字内容创作、新媒体等方面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交流推广活动。一带一路阿拉伯国家智能互译平台、电子书及版权交易等平台落地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沿线各国文化互通互信。发布数字丝绸之路案例集《数字点亮丝路之光》,生动展示了与相关国家的合作硕果。 二、 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加积极的策略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 (一)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对开展国际研发合作项目所需付汇,实行研发单位事先承诺,商务、科技、税务部门事后并联监管。 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进行分类管理,放宽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政策。 改革检验管理,对研发所需设备、样本及样品进行分类管理,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采用重点审核、抽检、免检等方式,提高审核效率。 (二)优化境外创新投资管理制度 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合力支持国内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强化技术贸易措施评价和风险预警机制。 研究通过国有重点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海外创新投资基金,外汇储备通过债权、股权等方式参与设立基金工作,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鼓励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创新类项目,改革投资信息披露制度,在相关部门确认不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前提下,按照中外企业商务谈判进展,适时披露有关信息。 (三)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制定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管理办法,按照对等开放、保障安全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全球性问题研究等领域,统筹考虑国家科研发展需求和战略目标,研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参与。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引导外资研发中心开展高附加值原创性研发活动,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 三、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指导思想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发挥科技创新在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建设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和科技示范村,开展县(市)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等为重要抓手,健全创新体系,汇聚创新资源,增强创新活力,推动创新创业,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四、 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 更好发挥政府推进创新的作用。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创新政策评估督查与绩效评价,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一)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 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强化创新。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 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组织开展创新政策清理,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 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见,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 (二)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 改进和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体现创新的经济价值。研究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分类考核,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 (三)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 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健全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决策机制,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 五、 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 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探索目标相结合,加强对关系全局的科学问题研究部署,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品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支撑产业变革和保障国家安全。 1、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 围绕涉及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加大对空间、海洋、网络、核、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等领域重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攻关力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明确阶段性目标,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力量,加快重点突破,为产业技术进步积累原创资源。 2、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 面向科学前沿加强原始创新,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提升我国对人类科学探索的贡献。围绕支撑重大技术突破,推进变革性研究,在新思想、新发现、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上积极进取,强化源头储备。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重视支持一批非共识项目,培育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 3、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 适应大科学时代创新活动的特点,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突出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大型共用实验装置、数据资源、生物资源、知识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研发高端科研仪器设备,提高科研装备自给水平。建设超算中心和云计算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先进信息网络支撑体系。 六、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本原则 紧扣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明确我国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关键领域尽快实现突破,力争形成更多竞争优势。 深化改革。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强化激励。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落实以人为本,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扩大开放。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力争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 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抓创新首先要抓科技创新,补短板首先要补科技创新的短板。科学发现对技术进步有决定性的引领作用,技术进步有力推动发现科学规律。要明确支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改进创新治理,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构建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六大转变就是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