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满足国内新兴需求研究

举报
资源描述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满足国内新兴需求 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在前沿领域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深刻认识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扩大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全国上下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创新成就。研发投入大幅提升,投入结构不断优化,投入效益和效率双提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涌现,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自主创新基础条件不断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满足国内新兴需求 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以示范推广培育产业新需求,以新型消费引领创新新业态,促进形成前景广阔的强大国内市场,更好满足国内新兴消费需求。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坚持需求导向和民生导向,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释放消费需求潜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以新兴产业新业态促进形成消费新增长点。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以投资建设和示范推广的形式培育产业新需求。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创新中心、试验验证中心、数据共享中心、推广应用中心等新型技术应用推广设施建设,以政府采购等方式对技术超前、模式先进、前景具有不确定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场景创造培育建设,对人工智能、5G等应用场景丰富的领域构建涵盖产品、服务、体验、空间的综合创新生态应用场景。 二、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高水平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根本转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三、 创新驱动县域社会事业发展 服务公共事业发展。围绕重大疾病、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人口健康重大科技问题,推动疾病防治技术在县域普及。加快物联网、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县域生产生活全面深度融合,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等,促进城市与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信息共享。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网络服务向县域延伸。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围绕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在县域推广应用绿色技术成果,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改厕技术推广和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清洁能源、绿色建材、综合节能等技术在县域应用,推动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加大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运用,提升县域生态环境管理效能。 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加强县域科技创新(操作)室、科普活动站(室、中心)、科技图书室等基层科普基地建设,提升使用效能。推进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中小学科普实验室等建设,提升中小学科普教育质量。建立科技下乡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县级学会、企业科协和科技社团的纽带作用,扶持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分校),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就业创业、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培训和农村科普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拓展社会治理场景应用。 强化科技为民惠民。鼓励有条件的县域构建集管理、资源和服务于一体的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平台,缓解教育和医疗城乡资源分布不均、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面向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典型应用示范,加强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 科技助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大农村厕所改造升级支持力度,研发寒旱地区免水冲、微水冲等厕所改造关键技术,开发轻简化、无害化卫厕改造及粪污处理装备与产品。针对农村畜禽粪污、秸秆污染严重,生活废弃物集中处理难等问题,开展农村固体有机废弃物智能复配和协同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智能化装备研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提升县域群众科学素质。把县域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县域依托科技活动周、全民科普日、科技列车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宣传科学知识,加快提升县域群众科学素质,服务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四、 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 更好发挥政府推进创新的作用。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创新政策评估督查与绩效评价,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一)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 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强化创新。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 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组织开展创新政策清理,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 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见,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 (二)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 改进和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体现创新的经济价值。研究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分类考核,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 (三)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 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健全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决策机制,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 五、 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 (一)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 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尽快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 (二)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完善职务发明制度,推动修订专利法、公司法等相关内容,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健全职务发明的争议仲裁和法律救济制度。 修订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 (三)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 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 建立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对在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权激励。 积极总结试点经验,抓紧确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条件和标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原则上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结合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研究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的政策。 六、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 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抓创新首先要抓科技创新,补短板首先要补科技创新的短板。科学发现对技术进步有决定性的引领作用,技术进步有力推动发现科学规律。要明确支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改进创新治理,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构建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六大转变就是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七、 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 (一)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 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明确商业秘密和侵权行为界定,研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探索建立诉前保护制度。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 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二)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 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 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探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三)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