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版图重构形成新格局研究

举报
资源描述
创新版图重构形成新格局 要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高地,要聚焦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示范带动效应的区域创新高地,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 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不断释放创新潜能,加速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大国,正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一、 创新版图重构形成新格局 全球80%以上的研发经费,集中在北美、东亚和欧洲三个地区。伴随着中国创新快速发展,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成为创新活跃地带,全球创新多极化格局加速形成。 (一)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 当前,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凭借后发优势,实现群体性崛起,全球科技版图呈现多极化特点。研究发现,科学家流动的重心正在向东方迁移。进入21世纪后,亚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有所增加,日本、中国、以色列、土耳其等亚洲国家均有诺贝尔奖得主,以日本人数最多。 2008—2018年,全球PCT专利申请逐渐向亚洲国家迁移。数据显示,亚洲PCT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比例由28.9%上升至50.5%。其余各大洲的PCT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比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欧洲PCT专利申请量由35.2%下降至24.5%,北美洲由33.4%下降至23.1%。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19年版《世界知识产权报告》,2000年之前,日本、美国和西欧经济体占全球专利活动的90%,全球科学出版活动的70%以上,随着中国、印度、以色列、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创新活动的增加,以上份额在2015年和2017年分别降至70%和50%。2019年全球2/3的专利申请来自亚洲,技术创新的中心地带开始从美国和欧洲加速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转移。 (二)我国正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我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创新投入看,我国研发投入总量将直追美国,研发强度已达到欧盟平均水平。目前,我国每年对全球研发经费投入贡献超过1/6,对全球科技期刊论文的贡献超过1/6,专利数量绝对优势稳固突出,专利质量有望大幅提升。 从成效看,我国创新集群发展空间巨大。目前,全球前100位的创新集群主要分布在北美、欧盟和东亚地区。其中,欧盟有创新集群27个,美国25个,中国大陆16个,日本、韩国和印度各3个。未来5至15年,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创新集群数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创新集群的优势领域将不断扩大。 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市场份额持续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主要国家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产出占世界的份额持续上升。2002—2016年,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从7.3%上升到28.6%,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高技术产业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也从7.1%上升到23.5%,仅次于美国。从世界市场的产出份额来看,我国的制造业产出占到全世界近三分之一,在全球生产结构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二、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基本原则 人才为先。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把人才作为支撑县域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实施柔性引进等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 问题导向。围绕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和人才两大短板,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支撑。强化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分类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地方主体,加强分类指导、点面结合,结合县域资源禀赋、产业特征、主体功能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发达地区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更多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更多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 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面向未来发展、迎接科技革命、促进产业变革的创新布局,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瓶颈问题,初步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为国家繁荣发展提供战略储备、拓展战略空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技与经济融合更加顺畅,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治理更加科学,创新效率大幅提高。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 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新需求和新市场,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更高质量的就业、更高水平的收入、更高品质的生活。 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在若干战略领域由并行走向领跑,形成引领全球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产出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攻克制约国防科技的主要瓶颈问题。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 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创新文化氛围浓厚,法治保障有力,全社会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不断涌流的生动局面。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 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经济发展质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国防科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 创新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更加优化,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保护产权、包容多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导向。 四、 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对青年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倡导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各行各业大规模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和吸引政策,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让各类主体、不同岗位的创新人才都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 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树立创新光荣、创新致富的社会导向,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新型企业家,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 五、 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 (一)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 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明确商业秘密和侵权行为界定,研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探索建立诉前保护制度。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 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二)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 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 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探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三)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 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多种渠道增加审评资源,优化流程,缩短周期,支持委托生产等新的组织模式发展。对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准入政策。 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四)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 改革产业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 强化产业技术政策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明确并逐步提高生产环节和市场准入的环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质量和安全指标及相关标准,形成统一权威、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加强产业技术政策、标准执行的过程监管。强化环保、质检、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五)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运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 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完善市场化的工业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劳动力成本变化与经济提质增效相适应。 六、 科技支撑欠发达地区县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开展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瞄准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结合新兴技术应用,攻克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瓶颈,集成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推动优良品种、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和模式在乡村应用。开展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县行动,建立农业农村科技成果定期征集发布机制,征集农业农村先进适用技术、乡村绿色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加强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加大对乡村产业培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志智双扶,提升脱贫县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能力,夯实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建立健全科技帮扶长效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