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石狮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评估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迸溅(bèng)       挑逗(tiǎo)       树梢(shāo) B.伶仃(líng)       枯槐(huái)       琼浆(qióng) C.宗璞(pú)          一穗(suì)        伫立(chù) D.依傍(bàng)       酒酿(niàng)   沉淀(diàn)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赘             臂如             如释重负 B.朦胧             简陋             晶莹惕透 C.竹篾             修茸             悲天悯人 D.锲约             循环             颠沛流离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B.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 D.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4、(2015届广西梧州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上游来水减小,西江梧州站水位于18日8时回落到大约1.39米左右。 B.按照市政府要求,梧州市将加快健全和建立生态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C.学生自主选学选考将成为2015年开始实施的高考改革的突破口。 D.梧州市承办第十三届区运会的各个体育场馆都在加快改善建设及改造进度。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 ②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③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④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春》) ⑤思念是人类情感的特写。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中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有名) B.无案牍之劳形(形状) C.亭亭净植(竖立)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2.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属“宾语前置的标志”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何陋之有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花之隐逸者也 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B.乙文通过赞美、描绘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借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乙文通过赞美莲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乙文“独爱菊”“独爱莲”中两个“独”字,表现陶渊明与作者的生活态度有何异同?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原文)(张中行;节选) (1)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这里为题目所限,不能牵涉过多,甚至挑起论辩。专说我的看法,写话,虽然其中有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说明,但大体上说,或当作行文用语的一个高标准看,总是既正确又对症。说正确,因为这是坚持文学革命以来求言文一致的老传统。说对症,因为时下的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称为文言,是因为只见于书面,嘴里并不这样说。新文言,就其难于为绝大多数人轻易了解,会比旧文言更糟,因为旧文言简短,新文言冗长,旧文言直说,新文言要多绕弯子。不简短,不直说,再加上结果的难于了解,就成为症。去症要有对症药,那就是写话,写话的主张会碰到两种性质的难易问题。一种是执笔之前,刚才说过的,认为这样就不成其为文,下里巴人,不屑于。认识,属于一念之差,可是变却大不易,要慢慢学,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求速成办不到。另一种是执笔之后,我的经验,就说是下里巴人吧,写得简明自然,让下里巴人听着像话,不是容易,而是很难。这也要靠慢慢学(多念像话的文),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此外还要加上叶圣陶先生提到的办法,写完,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2)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繁简有时牵涉到内容方面,意思无价值,甚至更坏,当然以不写为是。内容还会引来其他性质的复杂问题,这里不管,只说用语。用语的可简而繁,近些年来大为流行,种类和花样都很多,几年前我在拙作《作文杂谈》的“累赘拖沓”一题里曾较详细地谈到,这里不能多说。我的想法,值得重视的不是多用少用一两个字,而是应该少用而偏偏多用的这种热爱冗赘的心情,它扩张,无孔不入,就会成为风。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势力越来越大,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广,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成为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3)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所选文段中,通过一些例子着重体现出叶圣陶先生对写文章的三个要求,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空填两个字),这些例子体现了叶圣陶先生________(填一个字)的一面。 2.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你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所选语段具有这种“写话”的风格吗?请你举一个例子。 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举出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这段话说得既不清楚又不简洁,请你修改后再说一遍。 困难,对每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学习中会碰到困难,我碰到过,你也一定碰到过。这要看我们怎样对待困难。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碰到困难,所以困难对每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困难简直成了我们的“老朋友”,不同的人对困难有不同的方法,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结果。 你的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字以内) 4.选语段是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第二部分,它与第一部分之间还有一个过渡段,请你为这两个部分之间写一个过渡段。假如你还记得课文中的过渡段,将其默写在下面也可以。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                  的景象。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                  的景象。 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吟哦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B.“会当凌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