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巴中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评估考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稀疏(shū)      黄晕(yūn)       抚摸(mō) B.嫩绿(nèn)      朗润(yùn)       酝酿(yùn) C.静默(mò)       撑伞(chēng)   眨眼(zhǎ) D.抖擞(sǒu)       健壮(jiàn)     落地(lào) 2、字词积累——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热枕  凌乱  逐磨   冷冷清清 B.突兀  殖民  废墟   精益求精 C.极端  遛达  惊荒失措 见异思迁 D.纯粹  帐蓬  畏惧   麻木不人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学以致用,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B.今年3月份,我校大约300名左右学生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 C.通过开座谈会,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D.成语之所以长期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 4、小红整理了组有关 “家国情怀”的写作素材,其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B.面对国家民族危亡,夏完淳以少年的热血、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 C.人总有一死,只要留得一颗赤诚的爱国忠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光彩,就死得其所。 D.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生存和凝聚的动力。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次北固山下》中蕴含生活哲理,揭示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请把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文言文阅读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不亦说乎 (       ) (2)温故而知新(       ) (3)静以修身 (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修身治学、惜时;甲文侧重谈学习态度和方法,乙文侧重在立志、成才。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4.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甲】文提出做到“(1)____________”,可以使自己心情愉悦;做到“(2)__________”,可以做老师了。【乙】文中主张做学问应该在“(3)____”字上多下功夫,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远大目标。(请用原文回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菊花》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菊花 ①菊花原产地是中国。菊花又名鞠,还有黄花、九华、金蕊、金精、帝女花等三四十个称谓。菊花大多开放在秋寒之季,飒飒冷风中,百花凋落,唯有菊花灿然绽放,让人心生敬意。 ②菊花分类的标准多种多样。依花茎可将菊花分为大菊和小菊;依花期可分为春菊、夏菊、秋菊、冬菊(寒菊)和四季菊;依花色可分为黄、白、粉、紫、橙、褐、绿以及间色和复色等。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认识。 ③菊花的适应性强。它喜爱阳光也耐寒冷。光照充足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健康、更茁壮,而在少光、寒冷的地方菊花也能生长。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它更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但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播种或扦插的方式菊花都可成活。菊花良好的适应性,使其在中国自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栽植。菊花是很多城市绿化的首选花卉。 ④菊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菊花端庄素雅,晚香凝秀,花姿飘逸,淡意疏容,是著名的观赏植物。“重阳日赏菊”始于晋代陶渊明,现在已成为我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例如每到秋季,我国许多城市常常举办规模不等的“菊展”供市民欣赏。 ⑤菊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菊花作为药材使用,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中医学认为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它的这一功效,历来为广大民众所认可。例如,有人经常饮用菊花茶,就是为了达到明目润咽的目的。 ⑥菊花自古受人喜爱,国人爱其质朴的形象更爱其高洁的品格。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后来也风靡世界,是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份美丽礼物。 (选文有改动) 1.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说明方法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B.第③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下面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菊花全都开放在秋寒之季,飒飒冷风中,百花凋落,唯有菊花灿然绽放。 B.菊花耐寒冷,越是在少光、寒冷的地方,越能生长得更健康,更茁壮。 C.“重阳日赏菊”始于晋代陶渊明,现在已成为全世界的一种文化传统。 D.菊花自古受人喜爱,国人不仅喜爱菊花质朴的形象,尤其喜爱其高洁的品格。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加点词“大多”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②自然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 C.第③至第⑤自然段依次说明了菊花适应性强、有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高等特点。 D.本文在介绍菊花时,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行文的脉络清晰。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支持王叔文变法而遭贬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乙诗是诗人写给亲友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对方在长安,所以说是“寄北”。 C.甲诗中的“排”是排开、推开之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 D.乙诗中的“剪”富有动态美,实写诗人和亲友相聚秉烛夜谈,格调清新别致。 2.两首诗都写到“秋”,诗人对秋天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他们借秋天的不同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下图是“初中生阅读困难原因”调查问卷的结论。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针对其中的某个原因提出合理建议。 慎思 七、作文(共40分) 【写法借鉴】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通过对比写出了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让人敬佩的顽强毅力,“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片段仿写】请你仿照文中的写法,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话,突出某个人物的特点或突出某种现象。2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