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预测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翌日(yì)        拾级(shí)          隧道(suì) B.俯瞰(kàn)       穹顶(qióng)       巍峨(é) C.缭绕(liáo)     妩媚(fǔ)            蔓延(màn) D.颠簸(bō)        沟壑(hè)            旷野(kuàng)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初三年级组织的语文“二诊”考试中,部分学生答卷书写潦草,错别字连篇,          老师们心急如焚,而学生却对这些问题不以为然。 B.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原则,保持纯洁的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首鼠两端,更不能见风使舵。 C.在我国第二艘航母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个难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D.为探明我国天然气的储量,广大地质工作者不畏严寒酷署,走遍千山万壑,获得了大量的数据,为后期的开采利用奠定了基础。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句是(   ) A.此次南太平洋台风登陆,福建省首当其冲。 B.进入七月份,温度持续升高,天气真是炙手可热啊。 C.老李参加聚会迟到了整整两个小时,他的老朋友们觉得相见恨晚。 D.王老汉又给自己的养牛场购进了300头牛,种类齐全,真可谓汗牛充栋。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我市人民都认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在安塞腰鼓的表演舞台上,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名篇名句默写。 (1)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___。 (2)《蒹葭》一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两个片段,回答问题。 【甲】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小石潭记(节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③以其境过清     ④乃记之而去 A.探求   稍微   冷清   离开 B.探求   没有       冷清   离开 C.请教   没有   清白   走了 D.请求   一点点     冷清   离开 2.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不可久居 B.以       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C.极       南极潇湘                       感极而悲者矣 D.之     山水之乐                        属予作文以记之 3.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译:不同于以上两种为人。 B.处江湖之远                         译:住在很远的江湖上。 C.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D.以其境过清                         译: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野草。 4.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甲】、【乙】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社戏》选段,回答问题。 ①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②“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③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④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           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          当面叫他“八癞子”。 ⑤“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⑥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⑦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⑧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⑨“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⑩“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⑪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⑫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⑬“豆可中吃呢?” ⑭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⑮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⑯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依次填入选文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     即使     况且 B.因而     如果     况且 C.然而     如果     而且 D.因而     即使     而且 2.你对阿发的行为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回答。 3.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通过什么手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作于苏轼初到黄州时,描写了夜深人静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B.上阕写景,“缺月”“疏桐”“漏断”“孤鸿”等营造寂寞清冷的氛围。 C.下阕抒情,“惊” “恨”直接抒写词人离开故乡的惊恐愤恨和依依不舍。 D.整首词写景和叙事均简约凝练,语言空灵飞动、含蓄深远、生动传神。 2.这首词采用了托物写怀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词人托何物抒写了怎样的心境。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        )溪行(        ),忘路之(       )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        )缤纷(        )。渔人甚异(        )之(          )。复前(       )行,欲穷(       )其林。 ②林尽水源(                       ),便得(     )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          ),鸡犬相(      )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       )垂髫(       ),并怡然(       )自乐(      )。 ③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       )去(        )。此中人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