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衍生硬件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

举报
资源描述
智慧城市衍生硬件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 一、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方向 十四五时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广泛渗透,引发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生态的巨大变革。建设智慧城市是我国重要发展战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地方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交通、公安和水电气热等重点领域终端系统。 目前智慧城市已逐渐覆盖了民生、产业和城市运营等各种场景,智慧能源、无人驾驶、工业机器人等特色亮点和创新应用相继涌现。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1000多个,欧洲、北美、日韩是智能城市的领先区域。从智能城市在建设数量上来说,中国以已超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且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智慧城市群。根据计划,2016年到2020年期间,中国要培育100个新的智慧城市。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四大智慧城市群。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公众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公众广泛参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城市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力的必然要求。 二、 安全可靠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 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交通、医疗、公共安全、司法等各方面,广泛应用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各项关键数据进行感测、分析、整合、共享,信息安全问题对城市安全至关重要。随着中美贸易战以及美国对华科技企业禁售事件的相继发生,让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深刻意识到只有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才能有效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从两大体系以及关于国计民生的八大行业逐步开始的信创业务体系。未来,逐步提高智慧城市各类软硬件国产化率将成为智慧城市安全、可靠发展的基础。 三、 智慧城市行业发展趋势 2014年之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一直处于萌芽阶段,社会各界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理解各有侧重,各地区、各部门发散探索、分散建设,智慧城市行业发展缺乏整体协调。 2014年至2016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统筹发展阶段。2014年8月,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该文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并在国家层面成立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 2016年至2020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攻坚升级发展的阶段。该阶段以数据为驱动,开始集成NB-IoT、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以人为本、统筹集约、成效导向,进入新型智慧城市阶段。新型智慧城市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原有协调工作组更名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在此阶段,国家多部委牵头推进,以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的模式,国内互联网企业、运营商、软件商、集成商等生态主体,共同打造系统纵横联合、职能共享的城市大脑,助力城市实现智能化演进。 2020年至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集成融合的阶段。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全要素表达、仿真推演、虚实融合等能力进一步成熟,数字孪生城市逐渐从概念转化为实践,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新升级新选择,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向平台集约整合、资源融合共享、高效开发、全面赋能的集成融合期演进。 未来通过虚实交互、仿真推演等新阶段新特征的普及应用、普惠创新,城市将进入决策智能阶段,完成智能化向智慧化转型。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指出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构建与城市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已成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任务。 四、 智慧城市上下游情况 行业上游包括服务器设备等硬件厂商及基础支撑软件厂商等,比如CPU、芯片组、存储模块、闪存、硬盘等底层硬件,服务器、储存设备等网络基础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基础支撑性软件。为保证可靠、稳定运行,软件与上游基础支撑性软硬件产品应保持较高的适配性。软件行业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为:软件系统搭建在上游基础硬件、基础软件等支撑环境中;软件交付最终用户进入应用环节后,也需要上游软硬件提供商提供技术支持与后续服务。 行业下游为应用客户,涵盖各级用户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智慧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方向,市场潜力巨大。智慧城市对产品的可靠性、经济性要求较高,需要本行业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的力度,以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 五、 智慧城市行业产业链 智慧城市受下游需求拉动,且对上游议价能力强。智慧城市行业的上游主要为硬件设备供应商和通用软件供应商。上游行业属于充分竞争行业,硬件产品和通用软件产品供应充足、可选择性强。智慧城市对上游行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企业对项目运作的利润空间拥有较强的主动性。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的需求领域主要集中分布于智慧物流、智慧建筑和智慧三个行业,占比分别为28.93%、24.36%、18.71%。 六、 影响智慧城市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智慧城市行业项目的整体落地 智慧城市的建设落地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水平、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存在实验失败造成的创新成本过高的风险,另一方面缺乏探索适合在其他行业领域推广的创新模式,平顺推进建设落地具有一定难度。此外,由于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间对智慧化的需求和条件具备程度各有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也难以适用于所有的城市建设升级。 (二)智慧城市行业智慧城市普遍分散建设,缺乏统筹设计,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智慧城市的分散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智慧城市涵盖了交通、金融、工业、医疗、应急和资源诸多领域,各领域通常独立建设,顶层设计不清晰、城市建设目标不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局部性,应用场景孵化分散、城市建设失去焦点。二是由于智慧城市各个系统建设缺乏协调,相关设备和系统往往由不同厂商提供,缺乏对未来场景扩展性的通盘考虑,导致了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不互联、数据不互通等问题,形成了信息烟囱甚至是智能烟囱。在技术方面,缺少统一的技术指导和评估标准,各系统间集成关系复杂,系统技术栈各异,智慧化建设难以做到全市一盘棋,建设模式难以形成合力。三是由于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智慧城市建设主体通常不愿意或不能够数据共享。在数据方面,技术壁垒和管理壁垒导致形成数据孤岛,数据结构不一、无法共享交换,使得智能化场景效果不尽如人意。智慧城市的分散和重复建设导致了城市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